1.自我的特征
自我是一个统一的、一致的有机体。一般说来,个人的目标必须统一,只能围绕一个主要目标,而不能把许多目标作为等量齐观的主攻目标,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一个人既想当科学家,又想当政治家、艺术家、文学家等,目标难以统一,精力分散,疲于奔命,潜能难以发挥。东一榔头,西一棒锤,收获甚少,便会导致自我焦虑、不安、苦恼和空虚,这称之为自我的同一性危机。
自我常被看作一种动力和行为的源泉。人要认识世界,自我是内因,世界是外因。自我总喜欢自以为是,自行其事,不愿接受别人的强迫;总喜欢自我选择、自我预见、自我决策、自我组织等;面对别人的说三道四、评头品足、干涉控制,自我会产生逆反心理,感到讨厌和不愉快,甚至公开对抗。
自我是独立的、唯一的。即便是双胞,也不能成为一个自我,而各是各的自我。在同一房间中,大家言谈、衣着都一模一样,人一般会感到焦虑与不安。当一个人的独立性没有满足时,他会发动自己去表现自己,标新立异。西方心理学家实验表明,个体在群体中常被“去个性化”而打上“社会化”的烙印,社会化要求个体实行自我约束。他们对大学生曾作过“匿名群体”(或“黑房间”)测试,把互相陌生的大学生分为两组,每组都有一定数目的男女生,甲组在灯光下给30分钟相识时间,几乎未发生接触;乙组在黑暗下给30分钟相识时间,90%的学生发生过接触(拥抱或亲吻),感到兴奋与友情。说明取消一定的约束后,自我能比较自由地表现自己。
自我总是在不断地评价自己。社会交往中,自我经常对自己的能力、动机、兴趣、需求、价值等进行感觉和评价,并表现为一定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评价不佳时则表现为自卑感、羡慕之心、嫉妒之心等。
自我寻求实现。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之一,人生来就有创造欲,有精神寄托和事业向往。我国古代有类似认识,天生我材必有用,“行乎冥冥而施乎无报。”《史记·货殖列传》说;“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德者,人物之谓也。”种谷植树是一种自我实现,来之以德是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每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都想成为一定的“人物”。
自我是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不能离群索居,人是社会成员就要接受社会规范约束。西方强调个人主义;我国提倡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统一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2.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人通过自我认知,调整和修养自己的心理,并使自己的外部行为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主要有下面内容:
自我监督,对自己进行检查、督促。包括自知,正确估价自己,不卑不亢;自尊,不自轻自贱,要有民族自尊心和个人自尊心,不出卖灵魂与肉体;自勉,见贤思齐,不断用高标准来勉励自己,脱离低级趣味,做有益于人民的人;自警,自我暗示、提醒,克服不良的心理行为。
自我批评,自己批评自己的短处,辩证的否定。包括自我反省,使个人的思想品德变得日益完美;自责,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曝光,勇于承担责任,接受群众监督。
自我控制,实行自我约束,防止感情用事,理智的接人待物,抵制和克眼一切外来的不良影响。包括反躬自问.反思自己的行为,人际矛盾,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控制自己的情绪、欲望、言行,客观地对待批评,力求更好地把握自己。
自我调节,通过自我疏导,使自己从矛盾、苦恼、冲突、自卑中解脱出来。包括自解,自我疏导,不自寻烦恼,不折磨自己、惩罚自己;自慰,自我宽慰自己,知足常乐,淡泊名利,承认差距。降低欲望,幸福率=所得欲望,欲望越大,幸福感会降低;自遣,自我消遣,分散或转移注意力,如美食、郊游、看书、书法、绘画等;自退,设身处地地退一步想一想,退一步海阔天宽,降低目标,转换方向,另辟新路。
自我组织,在新环境,重新振作,重新审视和组织自己的心理行为。包括内化顺从,认输服输,接受别人的不同意见,放弃自己的意见;同化,把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融汇在一起,吸收他人的营养丰富自己;自新,自我更新,从更高更新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重打锣鼓另开张。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