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上月决定2009研究生扩招5万人,透过一些专家的解读,发现其中似有缓解就业压力之意。细想一下,觉得难以如愿。
表面上看,延迟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时间,把一部分在职人员吸引到学校中来读书,都能减少社会上的失业人数,从而减缓就业压力。看起来是不错的举措,但从造成就业难的深层原因来分析,这当中的挑战远大于机会。
首先,大学生就业难,首要原因是高校扩招速度太快,毕业和在校大学生数量远远快于各行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毕业即失业对许多大学生而言是个无奈但必然的结局。从社会分工看,大学毕业生应当从事设计、规划、工程技术和管理等职业。在我们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产业界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从所学来看,大学毕业生应当从事的职业现在不是热门职业,我国完成此次产业升级之后才可能成为热门职业。劳动密集是当前产业界的主要特征,对高级技工的需求,远大于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一个国家的产业升级,没有二三十年不能完成,也就是说,至少得二三十年之后我们的产业界才会需要大批量的大学生。即使是处于产业价值链最高端的美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至少比我们低一个数量级,就业仍不够充分。那么,我们刚刚开始、尚在酝酿之中的产业升级,需要这么多大学毕业生吗?能容得下这么多大学毕业生吗?答案显而易见是不能。
其次,大学生就业难,难在学得不精。高考指挥棒大行其道的结果,就是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没机会、没时间、没兴趣了解,考大学选专业基本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才干,造成进了大学不爱学、不擅长学,加上大学迅速扩招造成的师资跟不上等因素,学得不精是普遍的现象。问题是,对社会上各种职业的了解,并没有在大学里增加多少,于是考研时再次重演高考选专业的悲剧——往往选的专业并非自己所长、所愿、感兴趣的。
第三,大学生就业难,难就难在投资回报不成比例,只有在少数中心城市才能有正常回报,造成一线城市拥挤,二三线城市、中西部无人问津。上大学花费不菲,城市生源的数量又大,让这些学生毕业后去二、三线城市工作,每月拿个千元左右的工资,谁一算帐都会发现不划算。这还没有把二、三线城市的生活质量、保障、教育等因素考虑进来,会发现更不划算。这也就直接造成了一线城市,毕业生蜂拥而至的结果。
可见,考研不会解决三大原因中的任何一个,也就难成大学生就业的避风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