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行者下联(孙行者下联最合适的是)

80酷酷网    80kuku.com

孙行者下联(孙行者下联最合适的是)

自1911年清华大学建立之后,从最开始的清华学堂,到1912年正式改名为清华学校,一直都是国内最顶尖的知识学府,百余年来,从这里不仅走出多名大文学家、科学家,更是各行各业人才的聚集地。而不同于今日的大量题目考试,在最早期时,清华的的入学考试只有8道题,一个科目一道,而在1932年的入学考试中,由当时清华国学院的导师之一陈寅恪出了一道国文试题。

1932年,陈寅恪为清华大学出题,上联“孙行者”,下联仅一人答出

清华大学

当时陈寅恪以“孙行者”为上联,要求入校学生对出下联,不仅要对仗工整,还要字义相连。大多数学生自然想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纷纷以猪八戒、唐三藏来作对;少部分学生思考过后,从平仄对仗,以“祖冲之”来对,因为“祖”对“孙”,两字构成“祖孙”一词,而“冲”对“行”,都有动词走、跑的意思,“之”对“者”,都是无实意的助词。但是陈寅恪却迟迟没有点头,终于,在众多学生试卷中,“胡适之”出现在众人眼前。

1932年,陈寅恪为清华大学出题,上联“孙行者”,下联仅一人答出

陈寅恪

从对仗的工整来看,“胡”同“猢”,与“孙”组成“猢狲”二字,而“适”在古语中,有到、达的意思,与行相对,之与者相对,不仅平仄协调,还隐有对胡适的暗喻,所以被称之为绝对,然后答出这道题目的唯一一名学生周祖谟,也在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而当今大小考试中,再也没有对于平仄的测验,要求语言的工整,但是在百年前的清北高考测试中,还是出现了很多名言佳句,被后世传诵。

1932年,陈寅恪为清华大学出题,上联“孙行者”,下联仅一人答出

中间老人为周祖谟

在1917年的北大招生考试中,罗家伦由于家教严谨,文化底蕴深厚,在国文考试中作文获得满分,但是数学却只得了0分,但是当时由于蔡元培校长惜才爱才,将罗家伦破格录取,而罗家伦也没有辜负蔡元培校长的信任与栽培,在之后轰轰烈烈的五四青年运动中,不仅撰写了《五四宣言》,也是成为当时运动的“新文化旗手”,被历史铭记。

1932年,陈寅恪为清华大学出题,上联“孙行者”,下联仅一人答出

在1929年的清华大学高考测试中,当时的钱钟书虽然在语文及英文科目上获得优异的成绩,但是数学却仅得15分,当时的主阅卷老师不敢做主,请教当时的校长罗家伦,而罗家伦在看过钱钟书的试卷之后,对钱钟书大加赞赏,不仅书面整洁工整,而且语文、英语方面的造诣极深,将他破格录取进入到清华大学。而这与之前罗家伦的经历对照,让人不由得称叹,才子惜才子,流传为一段佳话。

1932年,陈寅恪为清华大学出题,上联“孙行者”,下联仅一人答出

钱学森数学试卷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