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的意思(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0酷酷网    80kuku.com

一鼓作气的意思(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诗书背诗永远只背精华部分,是很多现代人的习惯。毕竟背上几个千古名句,能让自己显得更有文化,然而这样做的风险其实也不小,一不小心就会望文生义。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后一句才是重点,没读懂容易吃亏

打开木甲板上的书

比如罗隐有个千古名句叫“今朝有酒今朝醉”,看上去洒脱得很,让人也想跟着醉一把,但很多人不知道后面还有一句“明日愁来明日愁”,这才是他写这诗的原因。再比如李贺的千古名句“雄鸡一声天下白”,看上去也是霸气得很,但它的上一句“我有迷魂招不得”才是其一生的写照,字字都是泪。

而本期笔者要和大家介绍这句也是家喻户晓,它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话出自《左传·庄公十年》的一篇《曹刿论战》,作者是左丘明,写的是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见解。因为年年入选中学课本,所以大家都这段话也都是比较熟悉的。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后一句才是重点,没读懂容易吃亏

鲁庄公十年春天,鲁国和齐国在长勺之战,齐国军队敲响战鼓,曹刿不让鲁庄公进攻,直到对方击了3次鼓他才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逃走后,鲁庄公打算马上追,曹刿又表示不行,他下马车看了齐军车马留在地上的痕迹才表示可以追了。

最后齐军损失惨重,鲁庄公问曹刿当时他是怎么想的,他便说出了“一鼓作气”这段话,意思是:“击鼓一次是能鼓舞士气的,但击了两次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等到了第三次大家就没有什么勇气了。”很多人读到这就觉得这是曹刿长勺之战最牛的地方,但却不知道其实这篇文章的重点其实不在这,后一句才是重点,字字发人深省,没读懂容易吃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后一句才是重点,没读懂容易吃亏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后一句其实有两个更重要的致胜原因,第一个“彼竭我盈,故克之”,意思是对方的勇气和士气没有了,但我们的士气正盛,所以才能打败对方。事实上,如果对方没了士气后,我方不做好提高士气的准备,也是没用的。试想两军交锋时,对方三次击鼓将帅都不回应,若不与兵士们打好招呼,他们难免会觉得将帅都怕了,这种情况下我方又哪来的士气呢?若是不了解这一点,生搬硬套曹刿的理论,并不一定能胜利。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后一句才是重点,没读懂容易吃亏

舞动的红阿克哈-塔克马

第二点“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这是在追齐军时曹刿的想法,体现了他万事谨慎、事事细心观察的性格,这才是他最终能大获全胜的最重要原因。因为对方并不是因为实力不济才败,仅仅是因为一时士气低落而已,但落败后他们就成了穷途末路的处境,此时他们是极有可能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的。曹刿观察了车马逃跑的痕迹,发现他们已经乱了阵脚,才确定他们是真的无心再战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后一句才是重点,没读懂容易吃亏

很多人在将很多古人的思想精华运用到生活中时,发现往往行不通,然后就开始怀疑老祖宗们说的是不是真的有道理,其实有时候往往是因为我们不愿意细细领会全文的意思,断章取义造成的。当年左丘明写这篇史文,目的是让我们全面了解长勺之战的情况,并不是让咱们只记得其中一个千古名句,不对全文认真理解就生搬硬套,大家说是吗?欢迎讨论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