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的形势及资源分配
从三国演义上,我们大家都知道三国是魏、蜀、吴,我们看不到这三国资源上的差异,只看见一群人,没看见他背后所凭藉的是些什么东西,而这背后所凭借的东西才是最关键的。
(1)魏国
当时的北方,魏国因连年战乱,有三分之二的地区不是人口逐渐减少,就是生产几乎完全停顿。曹操能掌握的天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两方面,并不是真的居于一个压倒的多数。可是他在另一方面,占了一个正统的位置,在中原所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无形、看不见的资源,是很重要的东西,他可以用天子的名义,封赏、任命,这是他的敌手们无法抗衡的一个特点。
(2)蜀国
蜀汉的前半段,力量很单薄,可是蜀汉的后半段,得到了南征一大片新基地,后来所谓云南、贵州以及部分的广西等地区。加上刘备刚巧姓刘,虽然和东汉王室真正的关系淡得很,他仍可以理直气壮的号称汉室正统。
(3)吴国
南方人口不仅数量相当大,而且基本上占据的地区,在当时都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业资源更远比曹操手上要多。可是在精神上,南方一无依据,既没有一个天子可以挟在手上号令,又不姓刘,它姓孙,所以南方的号召力因此就很弱。
以上是我讲的形势和资源的分配,基本上看起来,虽然三家的力量,在纯粹的地区上面比,从地图上看来,非常不均匀,但就我们刚刚讲的资源分布,截长补短总合起来,就相当匀称,三家可以作三角对峙的对抗。也因此,三家都要争那个交接的地方——荆州,也就是长江中游的地区。曹操要发兵袭取荆州,而等到曹操退回北方了,孙、刘二家之中,刘备取得了四川,东吴跟蜀汉之间,又必须争这块地方,这中间的筹码,谁若取得,就可增加一倍半的力量。为什么讲这些事?因为企业的经营如出一辙,任何企业都要衡量自己手上有多少资源。资源内部的性质,并不完全是有形资产,资源里面可以包括很多看不见的财产:人力的资源、人才的资源、机会的资源、实际的资源,这些都是必需要考虑的因素。而资源总和是许多看得见、看不见资源的综合体。大家手上都有资源,孰胜孰败,就看如何运用资源,一个人是不能单独运用资源的,要有一大群人共同运用。应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下面讨论的两个问题:一个企业有多少人力资源,以及用什么方法动员和团结人力资源。
2、曹操的用人及法家治理
曹操手上有什么样的人力资源?他有中原最大的一批精英,最多的是受教育人口,这些精英大致在东汉已经发展为以大家族为中心的力量。大家族本身具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财产,一个是血缘的共同体,好处是:曹操只要能抓住这些大家族领袖,就很容易掌握大量人力资源;坏处是:每一个大的集团,都有自己独立的取向。这就像总公司和分公司之间,始终要求取这个很微妙的平衡关系,而主要的条件是靠互利的局面,才能使分公司愿意加盟,愿意跟你一起操作一个大的棋盘。每个大家族有独立的利益,可是独立的利益之外,他们必须依赖曹操的中央的力量,使得他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安全。曹操用什么办法呢?一个是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特殊地位,给予这些加盟的集团一些特殊的名份,使他们在当时的权利和力量是合法的。一个是将中央作为一个总的转运站,接济各处的不足。
3、诸葛亮与法家及蜀汉的权力分配
(1)诸葛亮的人力资源
诸葛一族也是一个流亡到那里去的知识分子家族之一,荆襄集团,如庞统、司马德超、徐庶等都是这一群人中的俊杰。四川本身当然也是一批地方人物,四川的经济资源好,所以四川本地也有一批地方性的学术精英。虽然人数与水平跟荆襄比要稍微差点,但是占了土著的地利。为什么差一点?因为它地方性太强,不像荆襄集团,是来自各方的人物,都在那儿聚合,互相交换心得、互相影响,其成员强、智识范围广、知识水平高。而四川地方教育眼界比较小,想到的是地方利益,同质性非常高。诸葛亮就靠这两批人物构成了他的一个人力资源。
(2)诸葛亮权力分配
诸葛亮将这批外来知识分子跟当地知识分子相结合,结果结合出一个非常巧妙的格局:自己是丞相,代表蜀汉的中央;他又是益州牧,代表地方,好比是行政院长兼台湾省省主席。至于对魏作战,他是用刘备带来的兵,以及马超的凉州兵。一方面公平,另外一方面对人有恩有义,才使得诸葛亮的核心协调功能非常成功。同样,对企业而言,必须转换出一个新的体制,要有良好的人才来源及人力培育制度,重要的是怎样落实本土化,却又不将外来人才投闲置散。
4.东吴的内部结构
东吴人资源都是地主豪强。东吴面临的是:怎样将私人的部队有效地集合在一个团体里。孙权没有可以号召的地位与家世,因此只好以同盟的方法结合这些武装部队。孙权靠的是跟他们利害一致:抗曹,抗北方。此同仇敌忾之心,是能维系这力量的主要因素。
我们上面讲的魏、蜀、吴三家,可以代表三种公司形态:曹操是总公司加分公司;诸葛亮办的是三合店,三家力量,三合公司,一个管生产,一个管扩张,一个管贸易;孙吴的公司则是加盟店,或者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