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19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上一章叙述了大道废弃后社会病态的种种表现,本章则针对社会病态,提出治理的方案。在前一章里,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因而主张抛弃这种聪明智巧。他认为“圣”、“智”的出现会产生法制巧诈,而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
抛弃聪明智慧,人民才会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才能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机巧和私利,盗贼就不会产生。以上三条(圣智、仁义、巧利)作为理论谈谈是不够的,(不足以作为治理天下的法则。)所以要使他们在行动上有所归属(给他们分别落实一些实行的具体措施):保持纯洁(行为单纯,内心淳朴)的本性;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圣智之辨
什么人是圣人和智者?只有通过比较。既然有圣人,就有非圣人;有智者,就有非智者,即愚者。最可怕的,是打着圣人和智者的招牌去干坏事。这些人如果被社会所认可,就会破坏原有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就会有更多的人去模仿和追随这类圣人和智者,最后导致社会道德沦丧,国家动荡不安。
老子处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纷争不断,各种打着圣人智者招牌的人纷纷去游说各国国王,这些国王在利益的驱动下就会发动战争,造成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真正的圣人智者,一定是发自内心地以民族苍生为重,而去为官为仕;而伪圣人和伪智者,则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去为官为仕。一个国家,这样的圣人智者越多,这个国家就会越乱。对于企业也是如此,如果多几个伪高参,好企业也会被折腾的元气大伤,看看前些年实达集团请高参参与的后果就是成了“ST”,这就是圣智之患!
仁义之辨
首先申明,此“仁义”非孔子所倡导的“仁义”,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卑鄙”也不是现在我们认为的“卑鄙”。
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之间,相互争战,彼此攻城掠地,都以仁义的美名作口号。你们要讲仁义道德,那很好,我也跟着讲。但是你们一切都得照我吩咐,要跪便跪,要杀便杀,反正我也可向外宣布这是为了仁义道德,不得不如此。仁义道德的用法,一至于此,那已是天下大乱,不可救药了。老子非常讨厌这种虚伪的仁义,所以他主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当我们拿成功企业与失败企业比较的时候,会发现他们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哪怕是企业文化也是相近的,但为什么企业就是失败了?因为成功企业是将企业文化中的仁义不断实践和执行,是真仁真义;而失败企业只是写下了仁义而没有去执行,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的仁义就是假仁假义,不失败才怪!
巧利之辨
抛弃自己引以为荣的聪明——“巧”,抛弃自私自“利”的贪图之心,那么自然不会有盗贼作奸犯科。这是“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总有一些聪明人,喜欢寻找法律的漏洞,喜欢寻找规则的不规则处;总认为自己最聪明,别人比自己傻;总要做一些“聪明人”才能做出来的“聪明”事,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在这样的一个“聪明”的环境里,认真就成了傻冒的代名词。为什么个人是一条龙,而群体却变成了一条虫?在一个谁比谁更聪明的“博傻”的社会里,永远是“零和”游戏,永远没有胜者。只有在一个抛弃巧利的社会里,人人讲认真,讲负责,讲贡献,这个社会才会和谐,人民才会幸福,盗贼生存的土壤就彻底没有了。
做得最长久、最成功的企业往往都是抛弃巧利的企业,不弄虚作假、不坑害消费者,才让民心相信他,从而支持他。
最后,老子谆谆告诫领导者,这三条仅仅知道是没什么用的,一定要杜绝和防范这些现象的发生,就要从自身入手:保持自己纯洁的本性,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如对本文观点有任何评论或补充,请发信至:axjlqychinahrd.net或者登陆网站:http://people.chinahrd.net/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