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人才如何超常规培养

80酷酷网    80kuku.com

      自去年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批准试办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以来,有关软件人才培养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信息产业部计划在未来2到3年内,在全国设立百所省级、区域级和培训机构级3个层次的软件人才基地,大力推动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广东、福建等地积极开展职业教育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与IT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初、中高级“软件蓝领”技能人才;印度软件培训机构国家信息技术研究院与中国90家软件培训机构联合推出“万人软件英才”培训工程;IBM要在3年内帮助中国培养10万软件人才……一场“超常规培养软件人才”的热潮正在我国掀起。日前,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就如何加快培养我国软件人才进行了研讨。

软件人员培养多了还是少了
    对各地纷纷推出举措“超常规培养软件人才”,用友公司副总裁许建刚认为应该降一降温。他指出,2001年我国软件产值为285亿元,2005年将达到2500亿元,软件出口额达到30亿美元。目前我国有20万软件从业人员,在校软件专业学生有40万人,加上各地软件学院和软件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人才,到2005年将有80万软件从业人员。以增长4倍的软件人员支持增长不到10倍的软件产值应该说人多了,因为软件开发效率在提高。我国软件业主要是应用软件,ERP等应用软件往往集中在几个公司中,软件开发不需要用人海战术,如用友只有600人。需要大量软件人员的主要是在软件出口业。可是到2005年,我国软件人员比印度多十几万人,而30亿美元的软件出口额还不如印度目前的出口额大。因此,在现有的产业结构下,盲目发展软件学院将会造成软件人才的过剩。

    许多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院长说,当前中国20万软件从业人员中,有许多是半路出家的,西安市的调查表明,现有软件人员中40-50%不是学计算机的,特别是中小企业十分缺乏软件人才。正在培养的40万人分布在大学的计算机专业中,民办大学占了相当比例,而90%以上的教师没有参加过系统的软件开发,培养出来的人才脱离企业的实际需求。我国软件人才从量上到质上都满足不了需求。

培养软件白领还是蓝领
    我国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是大家的共识。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从高到低应呈上小下大的梯形,而目前我国软件人才却呈橄榄型。不同的企业对人才有不同的需求,即使是像微软研究院,其项目经理、开发人员、测试人员比例也分别为5%、31%、64%。由此,我国急需培养两头的人才:高级白领及大量的软件蓝领。

    但是来自联想、用友、亚信等企业的代表却表示,他们最缺的软件人才是项目管理经理、软件架构师等高级人才,编程人员并不是最急需的。

    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大规模软件加工厂的情况下,大量培养出的软件蓝领是否能得到很好的就业机会?中科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院长高文认为,在当前大多数系统集成和软件商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做集成的情况下,对纯粹的程序员要求量的确不是很大。但他相信这种格局不会是永远的,随着中国自己开发的软件多起来,会大量需要软件蓝领。

    用友的许建刚也指出,对应用人才的需要远比程序员大得多,建议加大这方面人才的培训。

软件学院边界如何界定
    参加此次讨论的不少专家来自软件学院,他们认为国家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对加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软件人才、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他们也指出在试办软件学院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计算机院系中大都有软件专业,软件学院主要是培养高、中层次的软件人才,两者边界有些模糊;示范性软件学院中不少与大学计算机院系是一套人马,这样软件学院办学能否冲破原有的框框;软件学院不招应届生,从现有在校生中招生的2+2模式是否利于培养有扎实计算机基础的创新人才;按发达国家成熟的教育体系,只有培训机构才按成本收费,以特区形式创办、按成本收费的软件学院是否是过渡性的……

    中国软件产业要实现跨跃式发展,需要超常规加速培养软件人才。大家认为,对刚刚起步的软件学院应当采取积极探索、开拓创新、规范管理的方针,对软件学院要多一些支持和关心,也多一些务实和求证。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