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采访中偶然得知,武汉市人才服务中心目前代管人事档案5万余份,而截至11月9日,30%的代管档案被主人“遗弃”,最长的已有近10年无人理睬。
该中心人事代理部刘安桂部长告诉记者:“人才频繁流动,传统的人事制度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作为记录个人一生成长经历的人事档案的作用被淡化,遗弃档案者越来越多。”
“档案无用论”盛行
刘安桂介绍,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工作岗位与人事档案之间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档案无用论”这几年在部分流动人才之间流传。武汉一房地产公司白领黄某5年前将档案“甩”在人才中心,就再也没有理过它。一保健品公司的马某,自3年前从原单位跳槽后,就一直将档案“揣在自己身上”。
大学生正在成为 “弃档族”的主流群体。在武汉人才服务中心,历届大学毕业生们遗弃的档案多达几千份。
刘安桂介绍说,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后自谋职业成了普遍趋势。一些暂时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将档案留在了学校,甚至一些自谋出路找到了工作的毕业生也置档案于不顾。按照有关规定,学校只能根据学生原户口所在地将他们的档案寄往当地人才市场。时间一长,这些无人过问的档案就形成了所谓的“黑档案”。
档案成“鸡肋”
刘安桂分析说,“黑档案”的出现促使人们对原有的人档关系、人事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同时,这也从深层表明了人才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面对“遗弃档案”现象,业内专家一致认为:从身份的象征到在某些人眼里的可有可无之物,档案对人的“决定性”作用在淡化,而这种淡化,是社会生活中可知可感的重要进步。华中科技大学一位社会学教授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档分离”是一种趋势。他说,市场经济发展最基本的一个要素,就是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而人档紧密结合的人事管理制度,是阻碍这种流动的。
刘安桂说,虽然档案的“决定性”作用在弱化,但并不代表档案能够随意丢弃。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国家强制推行的福利政策,职称评定、各种政审等,还需利用人事档案进行。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制度还不会取消。他提醒说,随着社会发展保险体制的健全,档案的一些功能会相应淡化,但同时一些新的功能也应该被更多人认识。因此,档案不能够随意丢弃。否则会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
“此外,在很多需要办理正式手续的场合例如出国、升学、结婚、生育等时候,你就会发现根本没办法离开你的档案。所以我们现在对手里的这些档案持一种等主人的态度。”刘安桂说。
专家认为,目前解决弃档的出路不在于弱化档案观念,而在于如何进一步加强管理。而利用电子化的手段,建立托管中心,是一个可行方法。据了解,在西方一些国家,实行的是社区管理的电子档案。
武汉出现1.5万“弃档族”
80酷酷网 80ku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