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大学:企业自制人才的“黄埔军校”

80酷酷网    80kuku.com

  

    今年8月,中宏保险公司在上海成立了中宏保险大学。之后,太平洋保险公司也宣布将开设网络大学。而在此之前,摩托罗拉、惠普、爱立信、西门子、海尔、联想、春兰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大学,早已在社会上声名鹊起,而且被誉为是企业自制人才的“黄埔军校”。那么,企业这个纳才“大户”,为何摇身变成培养人才的“专业户”? 摩托罗拉公司算过一笔经济帐:每投入1美元的培训费用,就会有30美元的产值。有了这个投入与产出比,就产生了每年教育经费约在1.2亿美元以上、在全球设有14个分校的摩托罗拉大学。 据了解,目前,美国已有2000余家企业大学;而在全球500强企业中,建有企业大学的占了70%;在中国,国内企业对办大学的热情也逐步显现,最近几年,涌现出春兰大学、海尔大学、四川新希望企业商学院、伊利集团商学院、金蝶大学等一批企业大学。据业内专家预测,5年之内,国内的企业大学还会有相当大的增量。 

    企业观点
    人才培养的“自助大餐”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竞争更多的表现为员工素质的竞争、员工学习能力的竞争,而强化对员工的培训则是打造“学习型企业”的必由之路。企业如此热衷于创办大学,目的就在于引导企业变革,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当年,海尔大学创建伊始,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就提出了海尔大学的定位:“不在于有多好的设施和硬件条件,关键在于其内涵和软件,要成为海尔员工思想锻造的熔炉和能力培训的基地。”“金蝶国际”总裁徐少春也曾表示:“金蝶大学的目标是成为中国ERP人才的培训基地。”
    
    毫无疑问,提高员工专业素质,是企业大学的办学宗旨。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高豪钟告诉记者:“中宏办大学,就是让所有员工都有再学习的机会,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接受系统、专业、多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人寿保险是以人为本的行业,更强调人员的综合素质。保险代理人就如同企业的招牌,一言一行都决定着企业在社会上的口碑。对企业来说,与其花大把的钱做广告,不如拿来培训员工,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我们在用人过程中发现,这些学生热情有余而能力不足,他们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在现实工作中根本用不上,因此企业必须进行‘再加工’。企业大学就是承担这一重任的,目的是把‘生手’培养成‘熟手’,再把‘熟手’培养成‘专家’。”
    
    此外,企业大学还成为企业管理精英的“摇篮”。海尔大学的目标是“成为中国企业界的‘哈佛大学’”,为“海尔”培养一批自制的高层管理人员。这并非是“天方夜谭”,在IBM、摩托罗拉、西门子这样的跨国公司中,企业大学更像是MBA课堂,是职业经理人提升自我的最佳途径。惠普商学院的两大培训课程“惠普之道MBA”、“惠普经理人必修课”,已成为企业内部高层经理人的升迁必修课,多年来惠普公司就是从自己的学员中选拔经理人。西门子大学全球统一的“S系列领导力”培训课程,实际上就是EMBA课程的内容,被公司内部人员形象地喻为“头等舱机票”。而爱立信中国学院则干脆与世界名牌商学院合作,为中国信息通信业的管理人员度身定制“金领课程”。
   
    人才观点
    职业发展的“快速通道”

    
    Koren是某知名外企的市场部经理,有着5年的工作经历,今年8月刚参加完公司大学的内部培训,12月就将被调往北京,负责该区域的销售工作。她告诉记者:“在公司大学学习期间,最大的感受就是开拓了视野、增长了专业知识、强化了管理技巧、提升了工作能力,而且还帮助自己建立了人际关系网络,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次升迁机会,就是因为在培训中成绩出色,而‘班主任’又恰好是公司的人事总监。”
    
    现任某名牌咨询公司总经理的陈先生,7年前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外企员工,对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问题,他笑着说:“是企业大学培养了我。在GE公司工作的时候,我参加了初级培训、领导力培训、高级经理培训;在西门子公司又学完了S5至S1系列的全部课程。这些课程的确让我大开眼界,真实而透彻地了解了外企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而且学习的过程也是自我加压、自我提升、自我表现的过程,让我有更足的底气、更宽的视野、更从容的态度,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高校观点
    教育市场的超级替补”

    
    事实证明,企业大学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分割了高校在职业培训市场,特别是经理人培训中的这块“大蛋糕”:西门子大学管理学院自1997年成立至今,培训量高达1.6万人次,每年的培训规模已与一些传统大学不相上下;惠普商学院从2001年开始对外举办“惠普之道MBA培训班”,虽然每天的学费要400美元,但期期爆满;中宏保险大学成立至今只有3个多月,但已培训学员3000多人。
    
    企业大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以中宏保险大学为例,该大学以企业发展目标为基础,设立了行销学院、管理学院、财经学院和教育学院四大学院。各学院参照知名高校教育系统中的课程设置理念,同时又增加了很多实际案例,因此比高校的专业课程更完善、更系统,更具参考性和实用性。这也是企业大学获得市场青睐的主要原因。
    
    对此,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周健谈道:“企业大学其实是将教育市场进行细分。高校不可能针对各个行业提供对口的教育内容,而企业大学正是补了这个缺口。但高校也有自身的优势,企业大学的崛起,对高校教育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周健副院长分析说,企业大学的培训对象以员工为主,属于企业内训的一种方式,而且不提供学历、学位证书,培训内容更强调实际应用,较为注重技术、经验和公司文化的传播。而高校以学历教育为主,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多元看问题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从学员构成来看,高校商学院的学生来源和背景也更加多元化,既有来自国企的传统文化,又有民营企业的创新文化,还有来自跨国公司的国际文化。在这种多元环境之下,学员通过思想碰撞而来的方法论,不会局限于某一公司、某一行业,而具有更大的适用性。
    
    因此,周健副院长认为,企业大学与高校并不是对立的竞争关系,而是互补的合作关系。事实上,很多企业都是高校的“客户”,两者有着开展研究工作、培养人才的合作基础。惠普商学院、西门子管理学院、摩托罗拉大学都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合作开展培训项目;爱立信中国学院与复旦大学联合办学;诺基亚公司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合作等,这些都是校企合作最好的例子。
   
    专家观点
    人才竞争的“秘密武器”

    
    财智企业大学研究中心主任胡宏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立企业大学,是企业发展战略中一种竞争手段。”他分析说,对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而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提升人力资本无外乎两种办法:挖人和培训。过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在于挖人,但挖人要付出成本代价,而这些成本和收效往往难成正比,甚至有时,“空降兵”对企业的破坏力要比其对企业的贡献大得多。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都意识到,自己培养人才,才是上上之策。企业大学,实际上就是企业强化员工培训的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系统工程,目的是培养能适应并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从而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胡宏峻认为,在国内市场逐步放开的今天,谁能主动、有效地开展学习,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而企业大学无疑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催化剂”。企业大学有助于企业挖掘和发展内部管理团队的更大潜能,留住最佳人才,培养关键性人才,为企业储备“下一代领导者”;能帮助企业建立一支高效、优秀的工作团队,提高中、高级管理人员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企业转型或变革时起到文化整合的关键性作用;能强化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团队的工作效率;此外,还能强化企业战略思想的贯彻力和内部沟通能力等。
    
    但胡宏峻同时也指出,如今一些企业大学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其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很多都是“舶来品”,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和员工的个性需求,没有真正做到“对症下药”。这是企业大学必须重视也急需改进的问题,否则将有可能患上“营养不良”的毛病。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