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是民心所向势在必行
记者:我国高校从1999年至2001年连续3年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使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到2001年,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共招生550万人,各类高等学校在校生达1350万人,比1998年增加约57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1998年为108万人,2001年增加到268万人,同期在校生也从341万增加到约719万人。2002年招生规模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当时是基于什么考虑,要进行这样大幅度的扩招?
李岚清:大幅度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是1999年6月上旬朱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决定的,是在6月中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朱总理宣布的。
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定?有四个主要原因:一是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党的十五大所要求的。1998年我国的大学生在校人数只有780万,占同龄人比例为9.8%,不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最低标准15%的水平。就平均每万人中大学生的比例而言,我国也比印度低许多。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大学生。二是广大群众普遍渴望子女都能受到高等教育,政府有责任尽量满足他们这种愿望。三是扩招也可以推迟学生就业,增加教育消费,是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四是由于过去招生比例低,录取人数少,考大学难,迫使基础教育集中力量应付高难度的考试,因此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所以,高校大幅度地扩招是客观的必然,也是民心所向,势在必行。
实践证明,这个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约15%,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扩大招生,比较好地解决了上大学难的问题。前些年,我就听到反映,说江苏的同志抱怨为什么他们600分才能录取,而北京400分就能录取?这里面有各种原因,其中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北京、上海大学多,而人口相对较少;而江苏人口多,高校相对来说较少。江苏从1996年开始扩招,努力扩大本省高等教育资源。扩招前的1995年,江苏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数为21.9万人,当年招生数为6.7万人,录取率为47%。2002年,招生数为23.9万人,提高了好几倍,录取率达到70%左右,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数达到74.1万人。特别是苏州,扩招后,普通高校的录取率达到85%以上,加上成人高校和自学考试等,苏州市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所以,解决上大学难的问题,根本办法还是靠扩大教育资源。
既然有那么多高中毕业生想上大学,我们就应该想方设法让他们上。只不过设法多建几所高校,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一起来嘛。为什么要把那么多的高中毕业生拒之门外?现在独生子女多,孩子考不取大学对于家庭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精神负担。有人说高中毕业生可以在家里学习,参加自学考试,我以为自学考试主要是对成人、在职人员,对高中刚毕业的孩子是不大可能的。他们在家坐不住,也没有这个自觉性,家长也怕孩子在家里干出什么坏事来。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推动各地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步伐,特别是推动支持高等教育基础较弱、人口较多的地区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步伐。这些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之日,就是上大学难的问题开始解决之时。
我主张扩招,但并不赞成盲目扩招。我曾多次提出高校扩招必须与学校的教学、后勤基础设施挂钩,与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挂钩,注意防止出现因扩招导致教学和学习条件变差、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我同时还提出,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特别是著名大学的扩招,重点应逐步转向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而不是不适当地扩招本科生。
高校扩招与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
记者:由于高校连续几年的大幅度扩招,2003年的大学毕业生比1999年扩招前增加一倍。现在社会上有一种看法,认为高校扩招加剧了就业的矛盾。您怎样看这个问题?
李岚清:就业问题是个经济问题、人口问题,与高校扩招没有必然的联系。
我国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必然要求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而经济发展越快,提供的就业岗位就会越多。如果提供的岗位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就会产生就业难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又不平衡,就业形势一直都比较紧张。
另外,我们目前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减员增效,出现了下岗人员再就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高校的扩招没有必然的联系。不管高校扩招不扩招,这么多需要就业的人也都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也少不了。你不让他上大学,他就是个没有技能的中学毕业生,中学毕业生难道就不需要就业吗?就更容易就业吗?因此,我不赞成“高校扩招加剧了就业矛盾”的说法。
相反,高校进行扩招,不但不会给就业制造麻烦,还可以造就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他们就业和创业的能力,有利于增加就业的机会。否则人的素质低,就业就更加困难。同时,上大学也推迟了就业,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当说是一个缓冲。今后几年高校毕业生还会增加,这对提高我国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积极意义。问题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发挥政策的作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他们就业,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从过去多年的做法来看,有这样几个方面特别值得重视。
一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并帮助他们联络就业单位,加强就业辅导工作。
二是国家招聘公职人员,要基本上面对大学毕业生。现在社会的用人机制,总的说还不是大材小用,而是小材大用。许多本应由大学或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担任的工作,却由中学毕业生或只有小学文化的人去担任。这也是我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遇到那么多阻力和消极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地方在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已经创造了不少经验。有些地方制定了这样一个政策,即吸收大学毕业生作为预备公务员,先让他们到农村等基层挂职锻炼或充实农村教师队伍。特别是充实农村教师、医疗和公共卫生队伍这一条,对提高我国农村教育水平、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然后再根据需要、本人表现和意愿安排他们的工作。云南省还给愿意到农村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以特殊补贴,作出业绩者还给予奖励。这些措施对国家、集体和个人都有好处。
三是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需要大批的高素质人才,国家需要采取措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到农村去工作,去创业。
四是支持、鼓励大学毕业生报名参军,参加国防现代化建设。
五是吸收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担任城市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提高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水平。
六是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自我创业的教育,鼓励他们应聘去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工作或自己创业。
七是健全和发展规范便捷的的职业中介机构,采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提供就业服务。
此外,高校还应对学生加强教育,使他们不要自视过高。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虽然在高校学到了一些知识,但这些知识如不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实践磨炼,就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因此,大学和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从难事做起,多经磨炼,才能将所学的知识、经验和教训逐渐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设置专业和招生,应注意对社会需求的调研、预测,避免因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需求脱节而造成就业困难。高校所设专业不能过窄,还要通过选课制、学分制等方面的改革,逐步拓展高校学生的知识面。要重视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注意提高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使大学毕业生不但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有基本的道德素养,有敬业精神;不但会动脑、会学习,而且会动手、会做事,并善于与人共事。特别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增强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我想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是会受到社会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