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对人才的吸引力正在逐渐丧失,已经不敌长三角?人才正在“逃离广东”?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广东能够成为内地经济成长最迅速的地区并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离不开大量涌入广东的全国各地人才。但随着内地经济的另一大“引擎”--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广东今后将不得不面对着这样的现实。
对广东来说,从“千军万马齐聚广东”,到现在却不得不面临着如何同长三角地区进行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甚至“如何把人才留在珠三角”的考验。毫无疑问,在这样的时刻,广东必须以足够的勇气去直面这场悄然逼近的“人才危机”,才能在这场同长三角争夺区域经济“话语权”的激烈角逐和长期博弈中避免落败。
“广东人才忧思录”随笔(一)
《“空城”记》
几乎一夜之间,这座城市变成了“空城”。
农历正月初一,没有鞭炮声,街上来往的行人可以数得清,漂亮的公交车从来没有这样轻松,“坐车的一天下来都没有超过50人”。士多店的门开了半边,偶尔有几个来买烟的。在旁边露天的台球桌上,3个年轻人消耗了一整天时间。
仅仅在几天前,大街上还是车水马龙,商场里挤得水泄不通,那种私人开的电话亭还有人排着队打长途,士多店的一台电视机前站满了看电视的人,巷子里的大排档到凌晨还是人声鼎沸。
变化是从每年的“春运”开始的。到了农历腊月,一拨又一拨的人从这个城市开始返乡,城市动脉里流动的血液慢慢被抽干,差不多在腊月十六左右启动的“春运”,让逃离城市的脚步加快,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这天,喧闹而又骄傲的城市骤然停了下来。
在富庶的珠江三角洲,除了广州市区,春节期间这样的“空城”随处可见。
曾经和一个当地人开玩笑,会不会有一天,这些人赚够了钱,不再回来?回答是,不可能的,钱怎能赚得够呢?而且这里有大把机会,相信总有人来的。
几个做学问的朋友也认为这是杞人忧天。他们分析说,人群的自由流动,皆因为追逐财富,一个越来越富裕的城市,只会吸引更多的人。
但他们也觉得这个问题很有趣,他们和我一起假设,假如750万人口的东莞,走掉了600万外来人口,剩下来的100多万东莞人会有什么感想?显然,所有的联想肯定都是颓丧的。没有“人气”,哪来生意?
尽管我们丝毫没有诅咒的恶意,但我们还是进一步探讨了具备这种可能性的条件。
譬如说,这里的工资还是很低,低到和家里的工厂差不多的水平,而且,十几年来就一直没有变化,甚至,拖欠工资已经成为了某些工厂的习惯。
譬如说,这里还是不能拿到户口,工作了几年,奉献了几年,孩子都大了,却没有上学的学校,甚至,还时不时的要查“暂住证”。
……
而最根本的一条是,这些外乡人还有了可以选择城市的机会。
时光回到2003年和接下来的2004年,我们发现,曾经令人向往的珠江三角洲,在不断的经受这些名词的刺激:“开发大西部”、“振兴东北”、“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甚至令人兴奋的“成都城市经济圈”和“武汉城市经济圈”。同样是因为财富、因为机会,人员流动的多元化格局已经不知不觉形成。
当上面的所有条件都将成立,一个缺少文化底蕴、没有人文精神、高傲且自大的城市是否具备吸引人力资源的竞争力?“当政策资源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人力资源成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区域发展的关键”,广义的“人力资源”,则涵盖了包括普通生产工人到专业技术人才再到经营管理人才。
历史从来就没有假设。仅仅存在几天的“空城”,10多年来伴随着珠三角诸多由小城镇神奇演变为城市,但愿这一次不要成为城市的裂缝而一点点吞噬美妙的繁荣都市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