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起居”这一成语,指人的日常生活。“心往神驰”意为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
典故出自北宋名臣、文学家欧阳修《祭杜祁公文》:“士之进显荣禄者,莫不以安享于丰腴。公以辅弼(辅佐君主的人),饮食起居,如陋巷之士,环堵(房屋周围的墙用东西堵着以防风,指狭小、简陋的居室)之儒,他人不堪,公自愉愉(和悦貌)。士之退老而归休者,所以思自放于闲适,公居于家,心在于国,思虑精深,言辞感激,或达旦不寝,或忧形于色,如在朝廷,而有官责。呜呼!进不知富贵之为乐,退不忘天下以为心;故行于己者老益笃(忠实;一心一意;很;甚),而信于人(比喻取得别人的信赖)者久愈深。人之爱公,宁有厌己;寿胡(为什么,何故)不多,八十而止。自公以丧,道路嗟咨(指慨叹);况于愚鄙,久辱公知;系官在朝,心往神驰;送不临穴,哭不忘惟(惟不忘相思)。”
“杜祁公”即杜衍(978—1057),北宋大臣,字世昌,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大中祥符元年进士,历仕州郡,以善辨狱闻名。仁宗特召为御史中丞,兼判吏部流内铨,又改知审官院。庆历三年任枢密使,次年拜同平章事,为相百日而罢,出知兖州。以太子少师致仕,封祁国公。
杜衍为政清廉,《商丘县志》记载:“衍清介不置私产,既退寓南都(北宋南京商丘)几十年,第室卑陋,才数十楹,居之裕如也。出入从者十许人,乌帽皂履,绨袍革带,或劝衍为居士(过隐居生活的人)服,衍曰:‘老而谢事,尚可窃高士名耶?’”《河南通志》记载:杜衍宅,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驿舍(驿站的房子),相当于官员招待所,他一住就是十年。吃住简陋,却从无抱怨;不好酒,即便有客造访,也不过“粟饭(糙米饭)一盂,杂以饼饵,他品不过两种”,简简单单,丝毫没有玉食笙歌的做派。
杜衍虽是退居的宰相,但在南京不干预政事,或出游,或读书,或吟诗,还开始练习草书,追求精神的丰富,不追求物质的奢华,清贫自乐。杜衍善诗,一生曾有不少诗作,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收有《杜祁公摭稿》一卷,《事文类聚·前集》《苕溪渔隐丛话》《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也有收录。《全宋诗》也录有他的诗。
嘉祐二年(1057年),杜衍在南京病重,宋仁宗听到消息,派宦官赐药,带着太医前来看望,但却没来得及,杜衍于二月五日在应天府的家中去世,享年八十岁。杜衍临终时劝诫其子要竭忠尽孝,收殓自己时只用一枕一席就可以了,小墓矮坟薄葬,不要大办丧事。临终时仍挂念国家,亲自起草遗疏,大致是劝仁宗:“不可因为长久安定而忽略边防,不可因为已经富足而轻视财物的节用,应该及早确立太子,以此安定人心。”全疏之中,没有一句话提及私事。
当时与杜衍一起在睢阳寓居的还有王涣:太原人,官礼部侍郎;毕世长,云中(今大同)人,官卫尉司农卿;冯平,始平(今陕西兴平县东南)人,官驾部郎中;朱贯,沛国(今安徽濉溪西北)人,官兵部郎中。这五人号称“睢阳五老”,退休在睢阳寓居时结社组织“五老会”,主要是赋诗论文,不干时事,很受人尊敬。据《归德府志》记载,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在商丘县城西二里,建有五老祠,嘉靖十六年(1537年)毁于水,知州王文林移建护城堤内。嘉靖四十一年,朱贯之后裔、刑部郎中朱景贤刻五老遗像于祠中。清朝康熙年间,五老石像归于宋荦胞弟宋炌西湄别墅中。这“五老”都不是睢阳人,为什么退休后都寓居睢阳?说明当时睢阳城经济文化发达,环境优美,当时称陪京,是相当适宜居住的城市。他们在睢阳寓居十几年,与睢阳结下不解之缘。由于他们德高望重,德、才、寿兼备,备受人们敬重,为弘扬其美德和长寿之福,睢阳的画家(宋人)以他们为原型,为他们画了《五老图》。成图时,五老还都健在,他们还分别为图题诗抒怀。
由于欧阳修《祭杜祁公文》中说“公以辅弼,饮食起居,如陋巷之士,环堵之儒,他人不堪,公自愉愉”,就有了“饮食起居”这一成语。文中的“心往神驰”也成了成语,亦作“心驰神往”。
例句:“劳航芥又喜欢架弄,一切都讲究,不要说是饮食起居了。”(清代李宝嘉《文明小史》第49回) “这两棵大树,至今依旧蓊郁苍翠,巍然挺立。来到树下,谁能不心驰神往,浮想联翩!”(袁鹰 《悲欢·深深的怀念》)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