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如何创业 创业故事 创业项目 创业网 创业
“我正在模拟一个创业方案,招募创业团队,qq3491149 ××。”“06电子商务‘无限’团队,现招财务高手,请加qq1176767××!”……
这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两年来该学院成立了30多家学生模拟公司,“公司老总”和“员工”都是学生,尽管其中不乏经营不善者,但也有一些公司发展良好,甚至月入数万。
学生模拟公司究竟什么样?学生参与商业经营,对学习是否有影响?他们闯荡商海,经历了哪些市场风险?……日前,本报记者先后3次走进学院,记录一群学生老总和模拟公司的甘苦与悲欢。
【人物特写】
上课是学生 下课是“老总”
刁接望着老师,手伸到书桌下。一部“嗡嗡”作响的诺基亚n72,旋即出现在手中。他猫着腰,趴在摊开的《招聘与选拔实务手册》书上,摁开电话悄声说道:“喂,什么事?”“好久过来一趟,把1月份的房租结了吧。”
一些同学转过头来。电话是后勤部门打来的。刁接抱歉地塞回手机,他盘算着,上个月业绩不错,这次加上从前欠下的房租,可以交4200元了。
这是2月29日的周五,上午9时。春寒料峭,这所偏居郫县一隅的学院,依然阴冷。
刁接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三的学生,但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锦城学院“用新洗涤中心”老总,手下有20余名学生员工,还有一个社会招聘人员。
“过了冬季,相对轻松多了。”3月5日中午,站在收银台背后,刁接接过3条裤子,“刷刷”填出一张5元钱的收银条,头也不抬,摞下一句话。
开学后,生意不多。如果中午忙,他就去帮着接单,晚上再看看账目,临近月末,再作一份月报。“我已经不洗衣服了。”刁接说,他正物色新领导,准备让师弟师妹们接班。
隔壁,“洁足先登”洗鞋店的老总郭智林,拿出一只休闲鞋丢进水池,麻利地解开了鞋带。她要在下午3点去图书馆前打整干净。她的8个员工都去上课了。她有点郁闷。有个同学觉得顾不过来学习,刚刚辞工,而“她的鞋子总是洗得最干净的。”
【新闻背景】
学院探索:学生创业列入必修课
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年年激增,今年将达到559万人。“但外界对部分毕业生评价不高。”学院学工部部长冯正广说,一些学生被视为眼高手低,甚至无法就业。
川大锦城学院成立于2005年。学院流传一个故事:一企业老总聘请一名研究生做秘书。出差时,秘书连宾馆的房卡都不会用,还得老总亲自上阵代劳。
学院的股东,是16家中外企业,“他们懂得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于是,一套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铺开了:学生除专业外,创业也被列入必修课程和学分。
2006年上半年,刁接正在寝室晃悠,同学田长超冲来,“学校想把水吧、书屋和洗涤中心打出来,让我们自己经营,干不干?”刁接两眼放光,“干!”elab.icxo.com
“这是首批模拟公司,学院准备了百万创业资金。”冯正广回忆,竞标同学要提供《创业策划书》,成功后方可向模拟银行(学院财务部)借贷、租场地,水电气费照市价支付。经营者将有学分奖励。
两人开始成天泡图书馆、请教老师,简洁的人员配置,打折、上门取送货等层出不穷的点子,让刁、田二人在两月后成功胜出。2006年8月,新店开张。与此同时,市场营销专业的何虎竞得书店,取名为“耕作轩”,水吧则改作了“水锦坊”。3个公司设立了财务部、人力部等部门。而洗涤中心还加设了服务部,负责清洗衣服……按规定,这些部门都由会计、人力资源等专业同学加盟。
【创业故事】
唉!学生“老总”不好当
创业之初 学生老总尽干“粗活”
两台洗衣机、一台烘干机、六个晾衣竿、两百个衣架。开业初,这是刁接的所有“家当”。这被折算成一万元,计入学院投资中。他们还贷了7000元,用作启动资金。
2006年7月,两人开始利用暑假打整洗衣房。每天坐几小时的公交车,逛五块石、荷花池,购买晾衣竿、排气扇,设计新招牌……有一天,刁接狂灌了5瓶纯净水,但忙完后,他发现自己竟没有上一趟厕所。
8月,新生涌入学院。“幸好那阵课程不多。”刁接回忆,在等待新生军训结束的日子里,两人白天上课,中午接件,晚上10点关门后再洗衣服,“如果第二天上午没课,就要搓到凌晨两三点钟。”洗着洗着,就打起了瞌睡。
但刁接一度面临危机。有天中午,几十个新生抱着军训服,“包围”了洗衣房。他和田长超一人签单,一人打标签,全天收了几百件,最后却不得不把衣服转运给校外的洗衣房。
军训一结束,刁接立马招了20多名学生和一个社会人员。人力资源部按课时,给每个同学错开排班。而财务部负责发放工资:每小时洗衣,按3~4元计,加班另算。刁接没有一分钱收入。但按院规,如果赢利,作为老总的他,可能在年终得到分红。反之,若连续三月没有完成经营计划,老总将会被更换。
起步时,洗涤中心尽管月入四五千,但砍掉2000多元的房租、三四百元的水电费和上千元的工资等开销,入不敷出。直到进入冬季才飙升到八九千元。他们试着偿还贷款。
“耕作轩”的学生老总何虎则把闹钟定到了清晨5时过。一到进货的早上,他就揉着眼睛,打着呵欠,和两三个手下去市内。新生喜欢泡书店。一些杂志拉回来不久,就被抢空了。“耕作轩”销量大增,前3个月,营业额每月能突破6万。
大浪淘沙 “明星老总”下台了
刁接、何虎们的创业故事,开始在师生中津津乐道。从2006年下半年伊始,一股创业大潮席卷学校。大一学生郭智林四处调查,是否需要洗鞋服务。由园艺专业同学成立的“清怡萱园艺”公司,剪起了学院的草坪。“洗刷刷”打起了食堂的主意,揽来洗碗业务……更绝的是财经系的陈杰平,他琢磨着需要审计,于是开了家“金算盘”公司。
“我们一般审计洗衣店、书店等公司,每单50元。”根据陈杰平的观察,其他公司大都属“清水衙门”,业务几乎为零,没有审计必要。比如一个物流公司,其实就是订火車票。但“金算盘”很快被另眼相看。
“除了月报表,我们还可通过审计,了解公司运作,甚至帮助如何应对风险,保持良性运作。”学生部部长解释,他们试图通过这些,建立一套现代企业的评判体系,如客户满意度、管理的规范性、财务制度等。
审计确实有了影响。曾被视作明星企业的“耕作轩”,一年后,学院便不再与之续约。因为院方通过审计发现,公司经营不善,造成书籍大量积压,后期亏损严重。院方赶紧“刹车”。
“不过,我觉得没有失败!”3月21日,何虎说。”耕作轩“月入数万的辉煌,在2007年初出现拐点:学院让书店搬到了另一个店铺,房租从700多元涨到2700多元。“只卖书还是赚,但算上房租就亏了。”何虎有点埋怨。elab.icxo.com
在学院的帮助下,他增设了咖啡区,购买吧台、桌椅,谁知应者寥寥。资金链断裂后,逐月累增的房租,积压的书本,形成恶性循环。去年底,终于压垮了这匹 “骆驼”,老总只好被更换。“目的是保护公司,防止业务持续下滑。”冯正广说,这也是帮助公司应对风险。“耕作轩”欠的1万多元债务,被固定资产部分冲抵,余下的由新老总承担,“何虎是经营者,不承担债务。”
“三创”办公室主任吴昊(学生)统计,至今,全院成立了30余家模拟公司,it类7个,商业类18个,还有几个农场,经营一年以上的占了2/3。其中有5家因前景不好、经营不善等原因,要么关门,要么被撤换老总,“这符合市场规律!”
【学生调查】
学业事业要两全:被改变的生活
文传系一年级的周舟,还记得第一次在学校里面逛的印象:琳琅满目的店招上,醒目地喷印着“学生自营”。尽管学院身处近郊,但她没感觉有什么不便。“想复印资料,就去三创商务中心;印制海报,可以联系彼岸传媒;上次文传系请商界老总们来讲演,会场是一家鑫政会务公司布置的……”周舟嘴里迸出一串模拟公司的名字。
“最大的冲击就是学习。” 何虎坦陈,尤其是开业初,他上课时要想进货、开会的事情。有时书商送货来,他还得请假去接。后来,他做了一些努力,比如要求书商不能上课打电话来。
刁接认为,这需要适应和调剂。走上正轨后,他每天只花两个小时在公司上,其余时间如常上课、自习。一年历练,刁接有了些派头。这个戴一副眼镜、说话轻言细语的老总,走进公司,员工会直呼“刁总”。他不再洗衣服,自己的穿脏了后,也是拿去公司免费洗。每月还可报几十元话费。
郭智林说,开公司耽误时间,但不影响学习。
至于普通员工,更像是在做勤工俭学。按规定,他们只能利用课余参与公司工作。乃至为了错开班,大量公司不得不配备二三十个人。
人员庞杂,对老总们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但这锻炼管理能力。”何虎说,很多团队里都有人在班上、学生会任职。“开公司耽误时间,但耽误不到学习。” 在郭智林看来,开公司是另一种学习。现在她已正准备转系,并试着去财经系旁听。而“国际汉语推广公司”的老总刘嫣,已然放弃律师的梦想,转而对从商兴趣盎然。
刘嫣的团队没有经营收入,但当老总,让她“感觉很爽!”
财经系学生会的李抒,曾试着竞争水吧,但被刷了下来。她已将目光瞄准下一个模拟公司。更多的人在贴吧上广发招贤帖,试图招揽人才,共谋“创业”大计。
【专家把脉】
学生当老总 要看效果得耐心
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胡光伟:
现在还不好对这个培养模式作价值判断,锦城的做法可以试验,但结果有待时间来检验。而且,大学生毕业后创业,缺乏三大资本: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只能拭目以待。
成都永康制药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曹高毅:
现代企业家有很大困惑:企业需要人才,但事实上,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现代大学生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形成脱节或错位。核心的一点,就是很多大学生动手能力差。这种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但不要流于形式,模拟公司承担的风险压力和外面不一样。在这种环境下锻炼,能起到什么作用,要看学校对它的具体环节管理,至于收效如何,最起码要一两年之后才清楚。
川大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系主任左仁淑:
把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这种培养模式,在国外很多高校都有。就省内高校来说,这种模式还比较少见。川大有创业课程,但局限于管理类专业。要推行这种模式,对学生创业实践中的规范化需要进一步完善,师资力量需要跟上去,比如吸引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兼职老师。 elab.icxo.com
报料人:李小姐 线索费:120元
【学校态度】
学生能开公司
还用担心他的就业吗?
“现金流”———一年前的陈杰平,不会把这个词当回事儿。直到去年审计水吧,他发现对方购置东西时没有注意比例,导致应急资金吃紧。直到此刻,那个印在书本上的经济术语才蹿上心头。
这只是一个缩影。现在,刁接制作表格轻车熟路。何虎和外界谈判时,习惯了“占便宜”,比如说服某知名网站免费制作店招,或是缠着雀巢要一箱免费的杯子,“公司运作、人际沟通,这些难以从书本上学到。”
“学院目的正在达到:以创业带动学业,学业促进创业。”李峤说,至今,累计有2000多名学生参与创业。与初进校时的青涩相比,同学们的专业能力和自信心,开始让学院刮目相看。在全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中,学生斩获颇多。
冯正广说,但仍有不足,比如场地不够,公司不成型,师资力量稍显薄弱。3月中旬,学院第二届创业指导教师培训班召开,70多个老师参与培训,而农场正在扩建。一个更大的举措是,学院打算筹建产业园,由院方出资或引资,建立真正的学生“实体公司”。
“如果一个学生能在大学就创建公司,我们还用担心他的就业吗?”“三创”办公室老师李峤大手一挥。镜片背后,一抹微笑漾开。
【一些疑问】
办模拟公司
学校通过学生赚钱?
记者:从成立到现在,有没有人对这种培养模式提出过异议?
冯正广:有,异议主要来自一些家长和学生,他们担心会对学业带来冲击。但实践后,现在许多人都已对创业取得认同。
记者:除洗涤中心、书店等大型模拟公司外,其他一些没有实质的经营业务,似乎空有其表。这是否是走形式———学生们为获得学分,成立一些毫无市场价值的公司?
冯正广:有这种现象存在。但对创业感兴趣的毕竟占主流。只要学生知道如何把握商机、如何管理公司、熟悉操作流程,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记者:据说公司大部分收入都要上交学院。外界有疑问,院方是否通过学生赚钱?
冯正广:首先,所有的资产都属于学院,资产分配由董事会说了算,学生只能算经营者。赚钱不是惟一目的,主要是为同学们提供产品和服务。其次,学生可通过实践操作,得到经验积累和能力提升,这无法用金钱衡量。而对学生员工,会按勤工俭学支付报酬。
记者:学生从开办公司到营利性经营,并产生了交易,那么这些模拟公司是否应该在工商部门注册,向税务部门纳税?
冯正广:学生公司属于模拟性质,学院将对学生后勤化服务的一部分,交由学生创业团队来管理,学院将按国家对高校后勤服务的有关政策和规定来执行,不需要向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向税务部门纳税。
elab.icx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