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区好看吗(无人区到底有多可怕)
《天下无贼》里葛优的一句话:“21世纪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答)人才。”
我认为,如何去解读这句话将成为此片如何被诠释的核心。
这句话,用在宁浩导演身上是最恰当不过。
凭《疯狂的石头》而广为人知的宁浩导演,至今完成了五部作品,风格都是以黑色幽默见称,结构上以多线索故事发展,风格近似塔伦天奴。
09年的《疯狂的赛车》承接前作的气势,票房过亿元口碑爆棚。
宁浩随即投入野心更大的《无人区》拍摄工作,于2011年完成,但由于未能通过审查,反覆地延至13年才在内地上映。
期间后来完成的《黄金大劫案》先于《无人区》公映,背景设定在清朝,但其黑色的风格接近《疯狂的石头》。
宁浩在票房上成绩理想,看得出他的局限及厚积薄发性。
作为第六代导演转型商业片,宁浩无疑是最成功的。
和第五代的张艺谋和陈凯歌不一样,那些八九十年代沉重的民族意识恰恰没和他结缘。
他只需要关注当下的社会和人的处境,用本土影像和西方技巧,稳稳地,扛着摄影机,涂抹他的黑色人性即可。
的确,宁浩,这个曾经美工出身的山西汉子,在中国第六代导演中绝对是个异类。
他出奇地拥有两种体质,一种是和艺术电影有天然的契合度,能够描清楚艺术电影纹理,知道怎么拍既能有间离效果。
也能有趣,让观众看不厌,不被长镜头胡闹地揉眼睛。
另一种则是清楚商业片的“套路”,知道怎么把国外好的电影技巧为我所用,把接地气的题材拍的让人不仅呼吸顺畅,而且大呼过瘾。
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宁浩拍得都是商业片,还能招资深影迷的喜爱。
一句话,能耍大刀,也能舞绣花针。
宁浩用耍流氓的手段讲了许多无比清纯的故事。
所以他的电影中常见的粗犷和细腻镜头相匹配,不是不无道理的。
14年上映的《心花怒放》对于宁浩来说也是个不小的里程碑。
《心花路放》是中国第一部保底发行的电影,联合中影对此片进行5亿的保底发行,最终收获票房11.67亿。
时代在进步,宁浩的票房之旅也在一路飙升。
但是从《心花怒放》上我们也看到一个苗头,尽管还是猎艳的公路旅行,但此片也多少有点回归喜剧的正轨了。
据导演宁浩透露:“希望可以用新的表达方式拍出新的中国喜剧电影。”
而时隔5年,宁浩疯狂回归,2019年大年初一带来他的新作《疯狂的外星人》
同样是“疯狂”系列,那这次的新作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宁浩一直都被圈内人认为是最会调教演员的导演。
宁浩、黄渤、徐峥一直是宁浩电影的铁三角组合,而这次“喜剧王”沈腾也加盟新作,让我们惊喜,选在春节档上映,是喜剧片无疑了。
另外有刘慈欣+宁浩组合,又有美国演员汤姆·派福瑞、马修·莫里森的加入,无疑在春节前夕给了我们不少的惊喜啊。
既然新作名中有“外星人”,看来也许跟科幻探索剧情有关。
预告片满满的诚意,又见“耿浩”,天知道宁浩是有多中意这个名字。其实还是蛮期待的
看着满屏的“神作”、“年度最佳”、“起立鼓掌”之类的字眼,宁浩被中国观众赋予的评价太多太多。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宁浩导演拍的最好的一部作品《无人区》
早在2003年,宁浩就凭借长片处女作《香火》拿到了东京银座电影节大奖,之后该片又获得了其他重要奖项。
此时的他估计万万没有想到以后会成为商业片大导,他所能测的最大预期,应该是和内地第六代导演一样,走文艺先锋领头人路线。
如果我们在没有看过他的前两部作品,而直接从他那部一鸣惊人的《疯狂的石头》去测绘宁浩以后的道路。
那么他在2013年上映的《无人区》一定非常令人诧异。
《无人区》不管从情节类型、放映历史都实在特殊至极。
对于一部迟到了四年,经历过三年无数次修改补拍的补丁电影
即便如此,它还是在观众心中打出了8.2的高分。
相比前三部电影,看得出是宁浩想摆脱过去的城市趣味,背景放在无人的荒漠,辽阔的景观上令人耳目一新。
左猜右估了四年,《无人区》终于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一直没有说禁映,但要修改,延宕四年后终获得审查通过。
据称,当年没获审查通过的理由是“全片没有一个好人”。
这十分可笑,所谓好人、坏人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也难以准确界定。
当艺术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时候,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
《无人区》的外衣是西部片、公路片,透漏着狂野血腥。
《无人区》被搁浅了四年时间,这四年的时间里在三位主创人员身上发生了很多事情:
宁浩在这个空档拍摄了《黄金大劫案》,上映之后毁誉参半;
徐峥也独立执导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泰囧》,成为目前国产电影票房的记录保持者;
黄渤在各种类型题材电影中如鱼得水,成为国内极具票房号召力的实力派演员;
余男也在自己的演艺之路顺风顺水,拿影后不说,名气之大影响到了国外。
《无人区》的创作源泉可以追溯到宁浩05年拍摄的《绿草地》。
《绿草地》是一部发生在内蒙古边境处人们生活的影片,宁浩拍摄的一个现代都市人远离手机、远离网络、远离汽车到一个无人区所引发的一段冒险故事。
宁浩实际上是想探讨人在蛮荒状态下动物性与社会性之间的博弈。
影片一开头通过几组空镜头全景式的呈现出茫茫的戈壁荒漠,杳无人烟。
天空中翱翔的鹰隼,地上静待的猎物,以及潜伏在荒漠中的猎手,构成了一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好戏。
再加上关于“两只猴子”寓言故事的画外音仿佛让观众一下子进入了赵忠祥老师解说的《动物世界》中。
都在暗示了在这无人区便是一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动物世界。
电影开始时,宁浩也特地写了一段潘肖的旁白,正是《无人区》想表达的存在困局,观众不妨细味当中意思:
“有两只猴,在摘桃的时候为了不被老虎吃掉,就决定合作,一只放哨一只吃桃。
吃桃的必须留一半给放哨的,而放哨的不能擅离岗位。
于是两猴成了猴群,猴群变成了人群。”
黄沙万里背后,由杀手(黄渤饰)捕捉一只受保护的珍禽阿拉泰隼引发的故事。
然而,这个故事是由从城市来的律师潘肖(徐峥饰)的叙述贯穿,他能言善辩,为走私贩子洗脱了罪名,高傲的他,瞧不起蛮荒人。
结果却因为意气用事,在一宗交通纠纷中酿成大错,流落沙漠。
遇上受困的妓女(余男饰),而贩子(多布杰饰)又尾随而至,潘肖交上了他意料不到的恶运...
导演借潘肖的开场白说:“这是一个关于动物的故事。”
语带相关,从捕隼的故事,引申到每个角色都是在沙漠求存的动物,因为适应环境而塑造了性格。
形式上,《无人区》是部篇幅颇长的公路电影,它没有《疯狂的石头》那样复杂。
故事围绕潘肖千方百计想回到“文明城市”,却屡屡被困。
为势所逼,潘肖虽放下知识份子的高傲,像猛兽一般扑杀敌人,方能找到生存之道。
在《无人区》,这些动物首先是兽,是猴子、是鹰隼、是老虎、是马、是蜥蜴...
在《无人区》里没有法律、没有道德,连金钱也是如此下贱和无用,这里只有关于生物最本能的生与死、喜与恶。
为了表现这个动物世界中的动物性,导演大量采用了一种低机位视角,将摄影机紧贴着地面模仿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周围的世界。
宁浩称之为“狗视点”。
在这些“狗视点”的注视下,在无人区生存的人们便将人类身上的动物性展露无遗,展现出一种“动物凶猛”的生存本能。
据说,黄渤饰演的杀手为了表现出身上的“杀气”,导演宁浩把他扔到屠宰场里去体验生活,就是为了让他能够浑身都散发出一股“杀气”。
所以,我们看到银幕上黄渤饰演的杀手冷血无情,残酷暴戾,
他颠覆了之前银幕上的喜剧角色,头上爆出的条条青筋便让观众感受到了一股寒气袭来。
很有意思的是,片中徐峥饰演的潘肖,他的职业是一名律师。
律师给人的印象是主持正义,保持理性,这个职业最具有社会性特征。
所以,当一个最具社会性的人来到一个最具动物性的无人区时,便产生了社会性与动物性之间的角力对抗。
在本片中,导演宁浩放弃了他在《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中所采用的多线索交叉叙事,而是采取了传统的直线性叙事。
以潘肖这一人物为中心,通过公路片的类型模式将无人区中的各色人物巧妙的贯穿起来。
围绕着人类社会性与动物性之间的矛盾展开,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构成了一条强烈的戏剧冲突线索。
从大都市来的潘肖身上携带着一种社会属性,虽然整日算计,为了名利想争报纸头条。
但是本质上还秉持着“人性本善”的做人信条。
当他来到无人区时,他见识到了这个动物世界的丛林法则,一切都围绕着金钱、权利与欲望而展开。
任何关于文明社会中应该恪守的道德、伦理、信条在这里都失去了效力。
人性本恶在这里占据着人们做人的基本信条,成为人们能够生存下去的唯一支撑。
所以,在无人区里,潘肖一层一层的慢慢剥蚀掉附着在身上的社会性,渐渐将隐藏在最深层的动物性显露出来。
当他无意撞倒杀手时,他一心想着毁尸灭迹;当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险情时,他犹如一条丧家之犬利用各种动物本能来脱离险境。
身处在动物世界里,唯有兽性本能才能救自己。
《无人区》如果从类型片上说,就是公路片加西部片,没有喜剧元素,真的一点都没有。
元素其实是非常清晰甚至是粗暴的,像个随时从嘴里啐出脏话的五大三粗
有公路的痕迹,但看不到头,像不归的命运,主人公在这条路上遭遇前后总段的各种拦截和捣乱。
西部风光,汽车旅馆改成“夜巴黎”式的都市新奇;
有杀戮,赏金猎人、罪恶大佬、坏女人,作为雄性荷尔蒙随时射开的类型片一点调剂。
当然宁浩真的不会拍女人,他自己也承认,对于爱情的体会是相对简单和生硬的。
电影尾声部分,余男回忆往昔故事的收尾,相对影片之前干净利落的叙事,显得有点拖泥带水,欲说还多。
电影没有什么大量的配乐,却透过曲折离奇的剧本制造不少悬念。
在荒凉孤寂的大漠,映衬出人心里面的小恶衍伸至人性最黑暗的一面,孤独、阴鸷、疯狂、荒谬、寂寥之感集结在电影里头。
剧中每个角色都有缺陷,每个角色都不甚讨喜。
当小恶被大恶制服反而有种大呼过瘾的感觉,这就是露骨的人性。
角色串联,相互制衡,这是宁浩每一部电影遵循的讲故事原则。
一部电影,坏人多算不得厉害,厉害的是坏的毫无理由,或者说天经地义。
《无人区》的坏人几乎没有性格刻画,前后背景没交代不说,宁浩恨不得给每人脑门上贴坏人两个字就完事。
这群坏人的来历也绝口不提,有那么多驾车闷驶的时间,他们硬是闭紧了嘴不谈往事。
这“封口”费花的很值,没来历的恶棍最叫人胆寒。
《无人区》生动的展示了一群穷山恶水养出的刁民,有着自己简单而不容侵犯的生存经营守则,不惹则已,一惹天翻地覆。
被骂作“不是人”的猎隼老大,也许确实不具人性,而是心理学课上讲的那占人口二十分之一的反社会分子。
天生只能看到利害关系,尝不到情感触动,冷血嗜杀得有理有据。
这群坏人求财的求财,寻人的寻人,复仇的复仇,简单原始的动机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连环杀局。
都是粗线条,但粗有粗的好处,粗框的未必不是好人。
从他们的表现看,毫无疑问,都是人性,可以令观众信服其真实的人,而不是导演操纵的杀人工具。
有形的坏人容易辨认,无形的坏人“最为致命”。
作为本片唯一一位从文明城市过来的都市人潘肖,他是坏人吗?
潘肖作为一个角色的名字,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他出现在电影《将爱》中,扮演一个出轨的大款;在《无人区》扮演律师;并且生命延续,继续出现在宁浩《心花怒放》中。
记得电影《泰囧》上映后,有记者问徐峥为何延续《爱情呼叫转移》的角色名——徐朗。
徐峥说,徐朗代表了某种中产男性,压力大,情绪暴躁,需要得到缓解,情感发生了迷失。
这一次,徐峥演了潘肖,我觉得这是他演的最好一次,将潘肖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多地方都值得细细回味。
电影中的潘肖,一个臭屁、耍小聪明,追名逐利渴望扬名立万的上海律师。
他会在自己的简历上,姓名面前加上“著名”两字。
他接受了一套商业思维,在商言商对人说话,时间成本很贵,有明显的阶层概念,同时可以花钱买名赚更大的利。
临死之前,他反讽自己会上头条。
他吃素,手腕处带着佛珠,不确定他是否佛教徒,但是起码他是用这个来包装自己的。
在无人区,面临极端的生命危险,他一再“破戒”,打斗中佛珠断了,为了补充体力也啃了黑老大递过来的羊骨头。
他甚至动了杀心,打算用汽油烧死杀手。
在无人区的生存哲学和游戏规则是,你比我恶,我要更恶。
每个人都以压抑人性和伤害对方获得基本的生存权,这不就是炼狱吗
但是,有意思的是,徐峥是在炼狱中逐渐从有点猥琐、嚣张的瘪三小白脸躯壳中逐渐恢复了血性和人性。
用另外一种方式证明了所谓佛家的道理,我认为是可以看成对现在冈仁波齐、灵修等的讽刺。
人性的未泯救了妓女也算是给我们看这部压抑不能再压抑的电影一个完美的句号。
潘肖开着老大的红色车穿行在黄沙旷野中,随即进入了五百里无人区。
西装革履、汽车手机都是现代文明的标配,而无人区用徐峥的话说就是“猛兽横行的远古时代”。
现代文明在面临生存困境时,该何去何从呢?
先是西装革履脏了破了,沾满了汽油和鲜血;而后是汽车爆了胎、破了灯,手机没了信号。
这些标志没有了之后,现代文明还能依靠什么存在呢?
当潘肖扯下货车司机的毛线帽擦去挡风玻璃的痰时,他的姿态还是高傲的,而接着被打掉了眼睛,车座被撒了尿。
他们之间的对抗你来我往,三番五次,都是两种极端文明的对峙。
影片最后,道德感的驱使让他单枪匹马智斗鹰隼贩子。
助手打来电话催促说媒体领导都到场,而他以还有更大的使命要办,而后扔掉了手机。
他使用离间计智斗三个歹徒,最终与老大同归于尽,实现了自我价值。
老大曾和潘肖说:“你不了解你自己,出书和贩鹰其实是一样的”,潘肖以死证明了他们的不一样。
余华曾在《活着》里借福贵之口说“死也要活着”。但在无人区,死了永远比活着轻松。
一场公路旅行将潘肖由一个追逐名利的小律师转变为一个不畏强暴的孤单英雄。
与大多数公路片一样,公路在这里是人生旅途的隐喻。
在这场人生旅途中,潘肖完成了由人性淡漠、人性丧失到人性重新找回的全过程。
宁浩借助公路片的叙事模式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式舍生取义意义的故事。
同样,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本土化尝试。
抛开对审查制度的情感影响,《无人区》可以算作近年来难得的优秀国产影片。
它是一次对国内电影稀有类型的勇敢尝试,是一次对美国特有类型电影的借鉴,更是一次西方类型电影的本土化诠释。
所以,《无人区》绝不是网友口中的“神片”,它只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宁浩特色”罢了。
事实证明,宁浩依然是国内导演中极少数能够熟练掌控商业类型规律及会讲故事的导演。
他将对于商业类型片的融会贯通及借鉴模仿能力同样运用到了这部电影中来,我们可以在这部作品中看到宁浩和多位电影大师之间的对话关系。
比如,莱昂内西部片中将人物脸部特写与大全景进行剪接组合、低机位近似于动物视角、人物特写时展示的乌黑油腻的肮脏面容;
科恩兄弟中人物命运的不可捉摸性、事件的失控性以及整个故事透射出来的黑色荒诞意味;
昆汀电影中对于“突如其来”的暴力元素的展示等等。
首先要佩服宁浩这一点,在影片中黑色幽默的元素被他玩弄的已然是得心应手。
这从本片的名称上就体现的异常鲜明:明明是无人区,讲述的却偏偏是这五百公里无人区里的“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单从这一点上来看,就有够荒谬,或者说是黑色幽默的了。
接下来,导演又拿出了他最为拿手的看家本领——由物引发的恩怨纠葛
《疯狂的石头》里是那块天价翡翠;《黄金大劫案》中是那沉甸甸的金子;
影片也是通过鹰隼来展开后续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宁浩摒弃了最擅长的多线叙事的方式,而是变成了一条主线贯彻到底,通过全知视角围绕主人公来将故事一一展现在观众眼前。
而事实证明,这样的尝试,在这部影片中,是完全合适的。
在故事编排与人物设置上,《无人区》做到了几乎所有国产大片都没有达到的水准。
而诸多情节突破的设计足以体现出编剧的非凡才华。
在摄影、场景选择、场景设置与剪辑风格的统一性等技术层面上也远远超过同类型国产影片。
在风格上各个技术环节都实现了十分难得的前后、互相之间的统一。
但受制于本土目标观众的约束以及审查制度的约束,影片在主题、叙事系统与风格系统上并未达成一致。
无论是略显突兀与累赘的旁白,狗尾续貂的美好结局。
为了适应中国市场而加入的“赎罪”、“人性回归”等影片意义,都破坏了影片的形式感与统一性。
当然,这也是宁浩本土化诠释不得不做出的改造。
总的来说,《无人区》这部电影节奏明快,悬念制造的幅度合理。
人物性格塑造得充分,动机合理,情感递进升华让人信服。
宁浩电影里常出的黄金配角多布杰、杨新鸣、郭虹、王佩、巴多和王双宝,在这里也够多够管饱。
《无人区》四年的搁浅,不知道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不过,从影片中关于“两只猴子”的寓言故事以及与整部影片风格极不搭调的温暖结尾可以略微窥探到曾经桀骜的导演宁浩在这部片子中所做的妥协。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仍能欣喜的看到导演宁浩在这部片中所做的大胆尝试。
不管是对于西部公路片这一商业类型的勇于尝试,
还是对于中国电影审查制度底线的大胆触碰。
他都没有辜负观众对他一直的期待。
虽然耽搁四年错过了许多票房和口碑,但《无人区》依旧是中国影史里可独立成章的作品。
试想一下,如果《无人区》在当年顺利上映,或许后来的《黄金大劫案》在观众面前呈现出来的是另外一种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