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节(2021年清明时间)

80酷酷网    80kuku.com

今年清明节(2021年清明时间)歌乐山下的纯粹信仰——“那片天空,妈妈也曾仰望过”

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李一叶摄

歌乐山下的纯粹信仰——“那片天空,妈妈也曾仰望过”

9岁的李俊陶为外曾祖母杨汉秀烈士擦拭纪念碑。李继业供图

歌乐山下的纯粹信仰——“那片天空,妈妈也曾仰望过”

展览馆展板前,李继业与母亲杨汉秀烈士(右一)的遗照合影。李继业供图

一份特殊的礼物

这是一件今天看来都很时尚的旗袍。黑色哑光缎面,别致的小立领,搭配淡粉色绸制内衬。

50多年前,这件黑色旗袍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送到了女孩李继业手上。在她还不满1岁时,母亲杨汉秀就已“寄出”这份礼物。

这一“寄”,就是20多年。

28岁那年,当养母把旗袍交到她手上时,她第一次感受到母亲的温暖。

母亲牺牲时,她只有1岁多。“见过,肯定见过,很遗憾,我没有记住……”关于亲生母亲,李继业的记忆一直是缺失的,她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到底长什么样。

李继业的母亲——杨汉秀,抗战时期背叛军阀家庭,奔赴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组织派她到重庆,以“杨大小姐”的身份为掩护,从事上层统战工作。

如今,旗袍的主人已从翩翩少女,变成头发花白的老人。每当提起那份特殊的礼物,李继业依旧开心得像个孩子。

建党百年之际,记者前往重庆红岩村采访,寻找73岁的李继业。

李继业的家,洁净规整,处处体现出一种极简风格。退休后,她常常站在家中阳台旁,望向窗外——

高楼林立,静静见证着山城重庆的飞速发展。50多年前,目之所及都是低矮的小房子。窗户之外,重庆的天空没有变,依旧阴雨连绵。

“那片天空,妈妈也曾仰望过。”抬起头望向远方,李继业的思绪飘向更远的地方……

72年前,李继业的母亲杨汉秀,透过渣滓洞监狱的小窗,也曾一次次仰望外面的天空。

为了革命,杨汉秀不得不将出生才两个多月的小女儿,托付给邻居照顾。1949年11月,她被反动派秘密杀害于歌乐山金刚坡,年仅36岁。

13岁那年,李继业开始寻找母亲。没想到,这一找就是15年。“养父母记错了妈妈的名字,把‘杨汉秀’记成了‘杨益秀’。”她抱憾回忆,“一字之差,我迟了15年才找到她。”

直到李继业28岁那年,所有谜团才被解开。在同事父亲的帮助下,她找到了母亲生前的一位朋友——

“你们俩长得好像!”那位长辈拿出一本相册,指着其中一张照片说:“你看,这就是你妈妈。”

循着手指的方向望去,照片中的女子容貌清丽,烫着时髦的短发,身穿考究的黑色呢子大衣,气质脱俗。

李继业的视线再也无法从那位女子身上挪开。那一刻,一种说不出的似曾相识之感紧紧攫住了她的心。

回到重庆,李继业将这张照片拿给养父母看。养父母确定,照片上的人就是她的亲生母亲。

早就知道自己的母亲已经牺牲,但那么多有名无名的烈士,哪一位才是自己的母亲呀?“这一次,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找到了归宿!”很快,她又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哥哥和姐姐。

那天,养母拿出一件珍藏多年的黑色旗袍,郑重交给李继业:“这是你母亲当年走前留下的……”

对着镜子,李继业小心翼翼穿上那件旗袍——大小刚好合适,就像是为她量身定做的一样。

此刻,身穿黑色旗袍的李继业与母亲以另外一种方式相遇了——

“妈妈穿上这件旗袍一定非常好看吧?”她低头将鼻子埋进旗袍,用力嗅了嗅,努力捕捉着母亲留下的哪怕只有一丝一毫的味道。

“感觉旗袍上还有妈妈的温度。”李继业一脸幸福沉醉,“就像浮萍突然有了根。”

如今,这件旗袍被珍藏在红岩革命纪念馆里。穿越时空,记者为杨汉秀烈士的故事深深动容。

“如果我早出生几年就好了!”李继业老人喃喃地对记者说,“那样,我或许就能像哥哥姐姐一样,记住妈妈的样子。说不定,还能吃上她亲手做的辣子鸡……”

第一次与母亲“见面”

46年前,杨汉秀烈士的遗骨在歌乐山金刚坡一个废弃的碉堡中被发现。

天空低垂阴沉,李继业觉得通往碉堡的那条路,无比漫长。“当年,妈妈也是从这条路走上去后牺牲的。”她心里想着,心情愈发沉重。

这是李继业与母亲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见面”。在此之前,她也曾一次次寻找母亲——

每当经过烈士陵园门口,她都忍不住久久徘徊。“妈妈,你到底在不在陵园‘下边’啊?”她一遍遍在心里问自己。

每个夜晚,李继业都渴望母亲能到梦里和她团聚。夜半惊醒,她又变得怅然若失,“或许妈妈来过了,只是我没认出是她。”

此刻,李继业的双手在泥土里小心地扒着。仔细辨认后,她将找到的碎骨头轻轻放进手中的口袋里。

转过身,闭上眼,李继业把装有妈妈遗骨的口袋紧紧贴在自己的心房。那一瞬间,她感觉母亲就站在自己面前:“妈妈,你的女儿终于来到你身边了!但没想到,是以这样的方式与你相见……”

母亲的牺牲有多悲壮,此时的女儿就有多悲伤。

都说时间可以让人淡忘一切,可有些创伤是一辈子都无法弥补的。虽然从未与母亲真正相处过,但是每当提起母亲,李继业总会忍不住流泪。

7月19日,记者踏进渣滓洞监狱女牢房一室。昏黄的灯光下,杨汉秀烈士曾经住过的铺位上,一枝黄色菊花静静放置。那是刚刚来这里参观的游客献上的。

72年前,李继业的哥哥赵在民也曾去监狱探望母亲。

“妈妈随时都有可能牺牲,妈妈不怕,你们也不要怕。以后你们要好好学习,建设国家。”杨汉秀向孩子们交代了她的遗愿,“儿子赵在民学建筑,以后,让老百姓都有房子住;女儿杨军学医,让老百姓都能看上病。”

那是黎明前夜的中国。当时,国民党军队已经彻底失去抵抗能力,残留在大陆的特务们执行报复性破坏与屠杀。山城重庆,笼罩在惊恐与血腥之中。

杨汉秀遇害那天,新中国已经成立53天,距重庆解放仅剩7天。为了更多人的明天,她倒在了黎明前的暗夜里。

“我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而骄傲。在生和死之间,她放弃了生,选择了死,选择为更多人的幸福献身。”李继业说,“妈妈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精神将永存,永远激励我们”。

藏在血脉里的信仰

一双小手握着洁净的毛巾,一丝不苟地擦拭着杨汉秀烈士的纪念碑。

今年清明,李继业带着儿孙到母亲殉难的地点进行祭拜。就在她准备擦拭纪念碑时,9岁的孙子李俊陶抢过她手中的毛巾,小心翼翼地拭去碑文上的积尘。

“有点惊讶,但更多的是欣慰。”李继业说,小孙子李俊陶从小就仰慕英雄,喜欢听奶奶讲红岩英烈的故事。

这种看似“与生俱来”的品质,与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有关。

72年前,杨汉秀牺牲前,希望孩子们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仰望着母亲曾经仰望的天空,孩子们沿着母亲未走完的路继续前行——

哥哥赵在民就读重庆建工学院土木建筑专业,毕业后主动申请到边疆去工作;姐姐杨军就读重庆医学院,一毕业就参军,申请到新疆边防哨卡当军医……

“当年,妈妈在自己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还在惦念着建设新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每当想到这些,李继业心中对母亲的崇拜与钦佩之情就愈发浓烈。

“越了解妈妈,就越心疼她。其实妈妈从进渣滓洞监狱起,一直到她牺牲那天,都是在一些同志的怀疑中度过的。”李继业说,作为当时大军阀杨森的侄女,再加之一直从事国民党上层统战工作,监狱里有些同志对她的工作情况并不了解,误认为她这个“大小姐”并非真心参加革命。

从渣滓洞监狱脱险的盛国玉后来回忆:“有同志提醒我,要与杨汉秀划清界限。还有人当面指责杨汉秀,说她是国民党的探子。”

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在政治上做出选择后,就必须要做到绝对忠诚。慨然赴死不易,但在同志们的质疑声中仍能坚守信仰,则更为艰难。

今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提炼出伟大建党精神,其中第一句就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在纪念文章《我的妈妈杨汉秀烈士》中,李继业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尽了母亲对敌斗争时的坚韧以及对祖国未来、对孩子们的期许……

如果把时间轴拉得再长一些,从杨汉秀烈士到她的外曾孙李俊陶,这个家族已传承四代,绵延百年。在这个家族的每一代人身上,始终有一种“根”藏在血脉里,“让他们无论何时都有敢于攻坚克难的力量和勇气”。

抛开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历史,放眼广阔的神州大地,我们会发现,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承前启后接续奋斗,给这片土地带来梦想与希望——

北京师范大学大三学生邓又嘉的外曾祖父牺牲于渣滓洞中,她的祖辈、父辈中多人是共产党员。每年11月27日,全家人都会去祭奠外曾祖父和他的战友。那一代共产党员英勇无畏的精神,一直是激励着她奋力前行的不竭动力源泉。

烈士李承林是“江姐”江竹筠的交通员,当年同样在渣滓洞遇害。妻子曾琼英去歌乐山松林坡寻找遗体时,看到他的手腕被手铐勒得皮开肉绽、露出累累白骨。这些年,他的儿子李显群和其他烈士家属们成立了重庆红岩英烈史料研究会,他们的愿望只有一个:希望更多人了解红岩精神、传承红岩精神。

从李继业家所在的小区出发,步行20分钟左右就到了红岩村。如今,红岩村红岩革命纪念馆前,每天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步入新时代,山城重庆的变化天翻地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这里感受“8D城市”的魔力:嘉陵江上,轮渡在汽笛声中缓缓启航;解放碑前,人流数量不断刷新纪录;李子坝轻轨站外,游客们举起手机定格“轻轨穿楼”的一瞬间……

“很羡慕现在的小朋友。”李继业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今天的中国人,未来的中国人,一代更比一代幸福。”

(采访中得到左庆莹、王浩、谭杨、赵海钦、汪海、王学义大力协助,特此致谢)

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