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指着骨架说少了两颗上门牙。
在泥土里沉睡了5000年历史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先人骨架,近日在邳州梁王城考古工地出土。令考古专家惊奇的是,这些整齐地排列在泥土里的骨架非常完整,几乎连指骨都一节不少,但不知为何独缺了两颗上门牙。南京博物院考古队经过4年考古发掘,终于有了重大收获。得知消息后,采访了此次挖掘项目的领队、南博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林留根先生。
缺门牙与成人仪式有关?
在邳州,考古队先后已发现了近50座古墓,目前已接近尾声,部分墓室还在清理中。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林留根对记者介绍,为了挖掘梁王城工地,考古队派了30多位考古人员,聚集了150多名民工。“这批墓葬充分体现了大汶口文化的葬俗,几乎每个死者在下葬时都用陶钵盖住脸,有红陶也有黑陶;其次是死者手中往往攥着几枚獐牙,因为打猎,以前一直以为只有男性才有。而此次发现,女性死者也握獐牙,在陪葬物品里还发现猪的下颌骨。”据林留根考证,“用猪骨陪葬,应该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据史料记载,在上古,大汶口文化的东夷人有拔门牙的风俗,在此次考古中再一次得到了证实。“从墓主人的头骨看,发现大多数成人少了两颗上门牙。这种风俗在整个环太平洋地区都有,但发现表明大汶口人最早,这种风俗可能与某种成人仪式有关。”但拔牙的风俗究竟出于什么目的,目前还是个谜。
两具男性骨架为何脸对脸?
“我们是用竹签一点点地挑土,然后用毛刷一点点刷净。清理要特别小心,因为这些骨架已经比饼干还要酥,一碰就会碎掉,晾干后骨架还会变硬的。”林留根指着第一座墓葬的图片介绍说,经体质人类学专家初步判定,这具骨架是位成年男性,保存十分完整,几乎像是标本。考古人员清理完第一具骨架后,发现在旁边的另一具骨架也是位成年男性,有趣的是居然他们脸对脸。他们是什么关系呢?是父子还是兄弟?令林留根有点迷惑:“这座墓葬很特别,此前发现过夫妻合葬墓,母子合葬墓,但两个男性葬在一座墓中,在这片墓群中还是首次发现。”令人称奇的是,虽然骨架有点裂痕,但并没有散乱,整齐地排列在泥土里,仔细查看连指骨都一节不少。2500年前的人能留下牙齿的都很少,为什么5000年前的人骨能完整保留下来?林留根解释说,相对江南的酸性土壤来说,苏北一带的土壤偏碱性。
0.2毫米厚黑陶怎么烧出来?
此次发掘出大量陶器,有鬶、罐、鼎、豆和背水壶等许多种类,有普通红陶,也有细腻光滑的白陶和黑陶。根据学术界的研究,黑陶是大汶口文化和其后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皿,而其中的蛋壳黑陶工艺让人叹为观止。从出土的蛋壳黑陶中,发现胎体最薄的仅为0.2毫米,而且还镂空,“这样的工艺水平今天也很难达到。”林留根说,黑陶薄胎在烧制时极易炸裂,生产难度极大,而且这种工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失传了。林留根最想知道的是,这些珍贵的蛋壳黑陶是如何烧制的?“即使用现代科技烧制也很难做到,他们是咋烧的,也许永远是个秘密。”另外,考古人员还惊奇地在一墓主人的颈部,发现了一枚白色的玉环,这令专家们十分激动。因为在原始墓葬里,陪葬品大多为陶器,发现玉器十分罕见,墓主身份肯定不一般。
大量的丽蚌壳是哪来的?
挖掘中,考古人员还发现土里到处都是丽蚌壳。“大汶口先民的生活质量可能比我们想像的要高,500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富足之地’。”林留根告诉记者,丽蚌这种生物生活在大面积的淡水区域,“这表明这里曾经是沼泽,附近的大运河是利用原来的河道拓宽的。而且这里很少有战争,在骨骼中并没有发现因战斗而伤害的痕迹,随葬品中,也只发现了6枚骨箭。”林留根透露说,在大汶口墓群上,还发现西周的陶井圈及房屋等痕迹。在梁王城遗址之外的30公里范围内还发现了同时期的刘林遗址、大墩子遗址和山头遗址,面积都在20万平方米以上。从北侧一面挖掘的断层中看,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六朝、宋、元、明、清直至现代,5000年文明史历历在目。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家对地层进行了钻孔取样,希望从中找到植物的痕迹,揭开那个时代更多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