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抗震救灾赢得全球赞许
对汶川大地震的评论,海内外媒体一致称赞中国政府和人民。以人为本、公开透明成为战胜这场灾难的灯塔。
灾难惨绝人寰,场景无比震撼,印记难以磨灭……民众能从电视、网络、手机、报纸、广播等传播工具中快速、清晰、全面地了解灾情,5月1日正式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功不可没。不论是央视的全天候直播,还是网络、手机短信的不断更新,抑或报纸的连篇累牍,都使得资讯透明公开,权威信息及时披露,使世人第一时间了解到地震现场和救援实况。谣言不攻自破、民心安如磐石,短时间内全民族力量空前凝聚,万众一心抗震救灾。法新社、路透社、《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境外媒体纷纷给予积极评价——“展示一个新中国”,“中国人在灾难中所展现的人性光辉令人感动”。
世人看到,权威信息公开透明,不但没有扩散恐慌,让人陷于悲伤,而且快速稳定了秩序,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赢得全世界的援手。
对待自然灾难的态度,我们曾采用信息屏蔽办法,将30年前唐山大地震夺走20万条生命的苦痛沉埋心底,但闭目塞听并不能掩盖灾难,却使我们失去宝贵的国际救援。从贵州Weng安事件、山西襄汾矿难、娄烦矿场垮塌等的起初封锁掩饰、谎报瞒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政府信息公开不会因一个条例的颁布而一帆风顺。胡锦涛总书记在“6·20”讲话中特别提出,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及时公布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情况等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并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但愿公开透明能尽早成为一种制度。 (杨洪权)
焦点事件: 汶川地震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特大地震。政府及时、权威的信息公开,破谣言,聚力量,树信心,赢赞许,树立了一个信息公开的典范。
no.2 宽容奥运折射成熟之美
当一个國家的自尊得到全方位的支撑时,它的国民便实现了真正的自尊。2008年北京奥运会,完美诠释了这一论断。
当我们对因伤弃赛的刘翔、射失沉重首金的杜丽、负于“二流球队”美国队的中国女排,均表现出空前的宽容和大度时,中国人已经明白——我们的民族自尊早已不再单纯建立于国际大赛的金牌之上。腾飞的中国经济、璀璨的华夏文明、美轮美奂的中国艺术、价平货靓的“中国制造”……这一切,共同筑起21世纪中国信心和自尊的新的长城。当我们不再因“自尊”而偏执时,不再因中国队失利而泪水滂沱时,中国人的心态已经变得越来越成熟,中国人的自尊也越来越有韧性,而中国也因此“不经意间”得到世界更多的尊重。
北京奥运会不啻为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今天的中国人已经卸下历史的心灵重负,开始以久违的轻松姿态欣赏体育、享受竞技。奥林匹克的体育精神除了“更高、更快、更强”,除了超越自我、超越极限,还有快乐、狂欢、友谊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奥运会绝不仅仅是一次体育盛会,更是一次“国际联欢会”、“地球村联谊会”。既然如此,金牌和荣誉固然可贵,但更弥足珍贵的还是我们学会了享受奥运、享受友谊,并在自然而然之间,以一个个淡然的微笑、一个个宽容的手势、一个个温和的眼神,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成熟大气的开放中国形象。
以平和心态看待体育,让体育回归本位,北京奥运赛场上,奥林匹克精神与崛起中之大国心态相互映照。这种热烈而不失和谐的旋律、激情而不失恬淡的华彩,尤显壮美与瑰丽。 (徐锋)
焦点事件:刘翔退赛
8月举行的北京奥运会上,刘翔因脚伤被迫弃赛,得到舆论的谅解;射失“首金”的杜丽、负于美国队的中国女排,也都得到国人的宽容。
no.3 在金融危机中寻找转机
金融危机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一般的金融海啸了,而是席卷全球的经济衰退。这场衰退会持续多久,是否会带来经济大萧条,现在无人能回答。投资大鳄索罗斯评论说,这场金融危机“标志着建立在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基础上的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
表面上看,这场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甚至有评论直接将矛头指向格林斯潘上世纪90年代末犯下的两个致命失误:未能戳穿网络股泡沫和不赞成对场外衍生品进行监管。尽管格林斯潘承认自己犯了一个过错,但是在金融衍生品缺乏监管的表象背后,暴露的是全球经济失衡,尤其是债台高筑的美国吸收了世界其他地方的储蓄,而它的消费又高于产出太多太多。
面对日益下滑的经济指数,降息成了全球各大央行的家常便饭。各国政府不断出台注资、减税等救市举措,直接干预市场,刺激经济。由此又引发了 “國家资本主义”的评论,有外媒则评论说,现在全球都在“回归社会主义”。降息、注资能否挽救市场信心,目前来看还是个大问号。不过在全球携手共渡难关之际,“加强金融监管、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共识预示着改革国际经济秩序,增加新兴经济体的发言权是大势所趋。
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四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有评论说,中国经济刺激方案,最关键的在于要以扩大内需来恢复信心。
对中国来说,金融危机是危机,也是转机。借此契机,转变我国经济过度依赖出口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样一方面可以化危为机,另一方面可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在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动荡中,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对全球经济做出的最大贡献。 (李龙)
焦点事件:金融危机
去年就浮出水面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问题,2008年逐级恶化,投行破产,政府接管“两房”,次贷问题引发美国金融危机,并波及全球。
no.4 冰雪春运涌动爱心暖流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犹如一面镜子,它照出我们公共应急管理能力在实战中提升,奏响党政军民各部门、各行业同舟共济的凯歌;它照出民间机构自发救援的迅速出击,反映民间慈善力量和公民精神的成长;更照出一个个感人的救援场景,激发出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和众志成城的精神。
回看那一个月惊心动魄的场景,千百万农民工被冰雪滞留在回家路上,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处处涌动着爱的暖流。关键时刻,主流媒体一句“平安是对家人最深切的爱”,引起强烈的共鸣。平安,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从来没有像这样被赋予过如此丰厚的内涵。平安是坚韧,平安是援手,平安是情义,平安是孝顺,平安是支持,平安是奉献,平安是理智,平安是责任……平安是对家人最深切的爱,平安也是我们共同的期盼。
为了这份平安,温家宝总理顶着严寒和风雪,走进湖南和广东等重灾区;数万名电网职工不顾危险,沿线敲除高压线冰雪,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年轻的士兵在火车站几天不合眼维持治安,居然累得站着就睡着了……他们的奉献和付出不仅是对工作的责任,更是基于至真至善的人间大爱。这种爱让冰雪中的人们感到温暖,给予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这种爱让我们患难与共,生死相依;这种爱让我们勇往直前,无坚不摧。这种爱让社会和谐,充满生机。
从各级相关部门到媒体舆论,都把平安回家作为最紧迫的民生诉求。而在媒体的倡导下,“今年过年不回家”也体现出了普通民众对政府最诚挚的谅解。这种难能可贵的相互体谅、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让我们看到了民众的善良,也看到了政府的担当。
冰雪无情人有情,众志成城抗雪灾。2008年的春节,虽然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凄风冷雨,但我们的记忆中却留下许多感动和温暖。 (谭敏)
焦点事件:冰雪春运
1月下旬至2月初,50年一遇的冰雪灾害肆虐南中国,道路堵塞,航班取消,电网毁损,几十万人滞留广州火车站,给广州春运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
no.5 土地要流转不要流失
国内外舆论对“土地流转”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有助于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其历史意义和影响可与“大包干”相提并论。有网友直白地说:“三中全会就是好,土地流转是个宝。”新加坡《联合早报》社论说,土地流转势必推动新一轮农村改革,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途径之一。
媒体评论也提醒在具体操作中,一要警惕急躁冒进,农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不稳,决定了土地流转不能过急过快;二要警惕农地性质发生蜕变,把大片耕地转为他用;三要警惕强迫流转侵害农民权益。
邓小平曾提出过农村“二次飞跃”的构想:“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笔者认为,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关节点,就在于土地流转。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将有利于土地流转和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对农民增收是有好处的。但有一条很明确,土地要流转不要流失。“不流失”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民不能失去土地承包权;二是指流转起来的土地,必须向农业经营集中,用途不能改变,目的在于获得更高效率、更大收益,让农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一旦改变了用途,流转就变成流失,这是必须坚决避免的。
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各地就已开始探索土地流转的多种形式。这次中央出台的决定是对原有政策的确认和进一步完善。最早搞土地承包的小岗村,从2004年开始,又把土地集中起来,种葡萄、搞养殖、搞出租,村民从经营中得到分红,2007年人均年收入超过6000元。从“分”到“合”,其做法与当年一样富有启发性。 (朱江平)
焦点事件:土地流转
10月9日~12日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no.6 “跑”掉的是道德更是职责
“范跑跑”事件甫一出笼,就引发了如潮的评论,且各执一词,众说纷纭。有论者认为范美忠此举是出于逃生的本能,是“自由”精神的体现。但更多人则义愤填膺地谴责范美忠,说他置学生安危于不顾自顾逃命,是师德沦丧。甚至有激愤者认为,逃跑本身就不是光彩之事,跑后还百般辩解,简直就是“无耻”。
范美忠所承受的道德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他的“坦白”并未消弭公众的口诛笔伐。事后,他被学校解聘,教育部新修订的师德规范中也加入了“保护学生安全”的条文,至此此事算是告一段落。
一位老师一念之间的个体行动,却掀起了一场有关“自由”和“师德”的大争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自顾逃生确是出于本能,然而范美忠关于“牺牲自我”的一番心迹表白,以及事后有论者将此事定位于个人“自由”的表现,确实挑战了公众道德的底线。
个体的“自由”不是无限的,自由的背后,尚有公众道德、公序良俗的约束,尚有责任权利关系的界定。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范美忠的逃生行为无可厚非。但作为一名正在课堂讲课的教师,他不仅肩负着授课的法定责任,也同时被赋予了保护学生、管理学生的职责,只不过,后者是约定俗成的社会共识,是公序良俗默认或者说附加的教师职责。比如在日本,老师一般都是震灾时疏导、安置学生的组织者,倒不是说教师天然地就必须承担额外的道德义务,而是作为一名教师,他有这样的职业责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并非大家忽略了范美忠的自由权利,而是他自己忽视了自己的职业责任。与其认为范美忠是道德逃兵,倒不如说他是职责的逃兵。“范跑跑”和在其之后的“杨不管”老师一起,提醒我们每个人正视自己的职责。年底,范美忠受聘于北京一所学校的消息传出,质疑声音再次响起,也许这次大家需要学会的,应该是宽容。 (薛世君)
焦点事件:“范跑跑”
5月22日,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范美忠写下网文,描述了自己在地震时的举动及此后心路历程,其地震时置学生于不顾而率先跑出教室的做法引发争论。
no.7 油价市场化要防垄断定价
酝酿14年之久的燃油税改革终于迈向实施阶段。中国成品油价格如何实现与国际接轨?燃油税何时开征,如何征收?从1994年动议开征燃油税起,一直是各方议论的热点。此次成品油税费改革方案的实施,赢得大多数人好评。
有评论认为,今年下半年国际油价从140美元/桶的高位滑落至40美元/桶,对此次成品油税费的改革来说无疑是个最佳时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各方利益冲突。有评论提出,改革方案有效降低了消费者负担。还有人提出,改革方案中还应注意出租车行业的补贴、道路收费人员的就业安置等具体问题。
成品油税费改革无疑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应该看到,成品油价格涉及面极广,如何最大限度地平衡利益相关方的利益,为國家、企业和公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当是衡量此次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于國家而言,理顺成品油定价机制,改变长期以来国内油价和国际油价脱节的现象,不仅是一个能源市场化改革的问题,更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中国目前的成品油市场基本上处于垄断的格局下,在没有形成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的情况下,价格放开的同时更需要加强政府的服务和监管,排除利益集团的干扰,做到“市场定价,政府监督”,避免成品油价格由之前的一个极端——行政定价走向另一个极端——垄断定价。
对公众而言,多用油者多纳税,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税收原则,但要让消费者真正从中受益,同样要注意的还是监管和保障的问题,如果国际原油价格出现新一轮上涨,要避免由老百姓独自来承担风险的情况,绝不能让价改最后变成“涨价”。 (谭敏)
焦点新闻:征燃油税
12月18日,国务院发布通知,决定自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取消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并分别向汽油和柴油征收1元和0.8元的消费税。
no.8 问题奶粉引爆行业潜规则
时至岁末,全国累计报告因食用三鹿牌奶粉和其他个别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达29万余人。“三鹿奶粉”成为“问题奶粉”的代名词。三鹿,这个经过50年打拼树立起来的品牌企业,终于被三聚氰胺所击垮,走上破产之路。
问题奶粉事件的发生,引发社会各界的震怒,各大媒体和网站在报道事态发展的同时,评论层层剥茧,最终将矛头直接指向冰山之下,二十多个生产问题奶粉的品牌奶企中隐藏的深层问题露出水面。人们发现:奶粉生产企业采购三聚氰胺,其实是“行业潜规则”。这种潜规则在食品行业中有着相当大的市场。
问题奶粉事件中暴露的这种“行业潜规则”,直接导致了广大消费者对品牌奶企的怀疑和抵触,信心严重受挫,这种为企业带来黑利润的“潜规则”同时给奶制品行业造成极大的冲击和破坏。
问题奶粉事件暴露出奶企行业发展的软肋。一味追求高速发展,急功近利的奶企丢失了道德操守这一商业文明的基石,不愿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最终酿成企业覆灭的大祸。事实证明,以牺牲职业道德和损害消费者利益换取利润,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全为本。如何让消费者重拾信心?这是食品行业当前必须痛定思痛检讨革新之首要。要刹住钻政策空子,走旁门邪道的“潜规则”恶习,真正树立为消费者的健康负责的主体意识,企业才能走出困境,并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内功的修炼和形象与信心的重建绝非一日之功,当前奶企最应该做的是将受害婴儿的赔偿落到实处。亡羊补牢,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西历)
焦点事件:三聚氰胺
9月11日晚,卫生部指出,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肾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食用的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含量超过安全值上百倍。
no.9 关注许霆是对公正的追寻
对许霆案的评论有一个随着案情的深挖和专家评论的介入而逐步深入的过程,其发展脉络非常明显:从质疑量刑畸重、到怀疑定罪错误、到罪与非罪问题、再到质疑司法操作的偏向性。伴随许霆案由始至终的,是民众对司法公正的追寻。
在舆论的压力下,许霆二审被改判有期徒刑5年。但对许霆案的反思没有就此终止。评论的焦点转向包括法官自由裁量权、司法解释等现行体制下司法运作等问题。
今天看来,许霆案改判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同,但仍然留下了不少思考空间,这里既涉及立法价值的重新审视——是尊重和保护个人权利重要还是保护國家财产重要,也涉及对司法运作随意性的规制——自由裁量的边界和制约何在。
许霆案之所以在全社会引起巨大的关注与深刻的反思,此间有纠缠不清的深奥法理因素——“罪罚相适应”、“罪刑法定”等诸多刑法原则在许霆案中受到挑战;也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人文情怀——因atm机出错而夺去一个年轻人5年的自由是否合理。
迄今为止,人们还有很多疑问没有得到回答:许霆与银行的纠纷为什么不能通过民法调解?发生在一些发达國家的类似案件,为什么大多无需动用警察和司法?为什么柜台出假钞等因银行出错给客户造成的损失,罕见银行赔偿?等等。
当然,这显然不是一个许霆案能够承载得了的。值得欣慰的是,它起码让人们通过七嘴八舌的讨论,有机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闻齐)
焦点事件: 二审许霆
在广州打工的许霆看到atm机出故障,叫上另一位朋友,两人分别从中提取了17.5万元和1.8万元。法院一审判许霆无期徒刑,二审改判五年。
no.10 罢飞呼唤畅通表达渠道
媒体对于东航“罢飞”事件的评论,可谓峰回路转。起初,大家对飞行员挟持乘客强行返航的做法齐声谴责。有论者甚至提出,“罢飞”的飞行员应终身禁飞。
随着事件的深入,东航公司又成为众矢之的。明明是飞行员集体返航,为何撒谎说是“天气原因”?东航的隐瞒和乖张引发了一场行业信誉危机。
鉴于民航业此前已经发生过多起类似事件,舆论的眼光逐渐放至整个航空业生态,声音开始延伸至更广的领域。有人拷问飞行员的培养机制,有人声讨飞行员的流动性不足、市场化难期,也有人借机反思劳资关系。舆论的追问催发了很多理性的声音,将行业生态困境,及衍生的各种社会弊病逐一剖析。
综观东航“罢飞”事件过程,其结果可谓两败俱伤。罢飞人员均遭严肃处理,东航则蒙受了巨大的信誉损失,乘客也跟着蒙受不白之屈。但是经由此事,我们或许可以借机反思其中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问题,以及利益均衡机制的缺失。
倘若陷入劳资纠纷的飞行员们有一个“代言机构”,工会能够真正发挥作用,飞行员能通过通畅的渠道,合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也不至于用挟持乘客的极端方式去争取自身权益。
从后来平息的出租车“罢运”事件中也可以发现,只要重视司机合理诉求,通过协商对话,适当调减“份儿钱”,局势随即缓和,矛盾得到解决。只要利益诉求得到重视和解决,利益均衡有畅通的渠道,极端事件就可以避免。
通过“东航罢飞”事件,我们或许应该思考其他行业,该如何更好地疏浚利益表达的渠道,规范利益博弈的方式,以促成利益均衡机制的完善。 (薛世君)
焦点事件:东航罢飞
3月31日,东航云南分公司18个航班的飞行员,因劳资纠纷相继在到达目的地上空后,集体强行返航。东航称返航是因为“天气原因”引发公众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