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三国演义》,
第一才子书是《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为元朝末年罗贯中所著,清初文人毛纶、毛宗岗父子为其评点。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英文名字: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为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國小說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实历史上的刘备和演义中的差别很多。但是历史上的刘备确实也是仁德为怀,感人至深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给读者们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說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no.2 《好逑传》
第二才子书是《好逑传》,又名《侠义风尘传》、《侠义好逑传》,为清初明教中人(又名华阳散人)编次,游方外客批阅。
在十八世经、十九世纪的欧洲,如果你问一位学者或作家,他所了解的中国最优秀的小说是哪一部,那么,他一定会告诉你,是《好逑传》。《好逑传》,清代中篇小说,又名《侠义风月传》,坊本亦名《第二才子好逑传》,4卷18回。《好逑传》的书名取自《诗经》第一篇《国风·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意。全书十八回讲述的是铁中玉和水冰心的爱情故事。二个在患难相助之中,互通情愫,却又谨守礼义大防,最终御赐婚姻,终成“好逑”。清刊本题为“名教中人编次﹐游方外客批评”。著者批者俱不详。 此书18世纪传入欧洲﹐有英﹑法﹑德文译本﹐曾得到德国作家歌德的赞赏﹐目前外文译本已达15种以上。
创作考证
据康熙、乾隆间人夏二铭《野叟曝言》载:《好逑传》“版清纸白,前首绣像十分工致”,可知该书早在清初已刊行于世。是书创作时间当更早,学者多认为作于明代。夏二铭所见本久已失传。今天见者,有独处轩藏版大字本、萃芳楼藏版本、凌云阁梓本、三让堂刊小字本、焕文堂刊本等。
故事梗概
《好逑传》叙述御史铁英之子铁中玉“既美且才﹐美而又侠”﹐曾为援救韩愿妻女﹐只身打入大夬侯养闲堂。又有兵部侍郎水居一之女水冰心美貌聪慧﹐多次智胜过学士之子﹐恶霸过其祖仗势逼婚﹐后为铁中玉路遇所救﹐而铁因此遭害致疾﹐冰心则不避嫌疑﹐迎至家中护视﹐彼此相敬。几经曲折后﹐铁中玉得中翰林﹐与冰心成婚。其中水冰心抗婚一段颇为曲折﹐显示了她“临事作为﹐却又有才有胆﹐赛过须眉男子”的性格特色﹐在明清之际诸多才子佳亾小說中属于上乘。全书大旨在宣扬“守经从权”之说﹐将纲常名教与青年男女正当交往调合起来﹐使“名教生辉”﹐“以彰风化”﹐因此夹有大段说教。
no.3 《玉娇梨》
第三才子书是《玉娇梨》,又名《双美奇缘》,为明末清初荑荻散人编次。
《玉娇梨》又名《双美奇缘》,作者:(清)荑荻散人。主要写青年才子苏友白与宦家小姐白红玉(又名无娇),卢梦梨为了爱情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大团圆的爱情故事,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亾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两个女主人公性格鲜明,各有特色,苏友白为求佳人,不惜一切,也显示出独特的胆识和纯真的性格。该故事曾先后被译为法,英,德文,在国外有较大影响。
鲁迅《中國小說史略》认为本书成于明朝,属于才子佳亾小說;称“有法文译……故在外国特有名,远过于其在中国。”
《中國小說史略》说“无撰人名氏”,北京图书馆所藏诸本,或署荻岸散人,或署荑荻散人编次。
本书初刻年代不详。北京图书馆原存清乾隆年间刻本《(新刻天花藏批评)玉娇梨》,四卷二十回,有图,系青云楼藏板,惜乎今已无存。点校以清聚盛堂本为底本,参校清聚锦堂本。
玉娇梨
目录
荻岸散人-->玉娇梨-->校点说明
荻岸散人-->玉娇梨-->第一回 小才女代父题诗
荻岸散人-->玉娇梨-->第二回 老御史为儿谋妇
荻岸散人-->玉娇梨-->第三回 白太常难途托娇女
荻岸散人-->玉娇梨-->第四回 吴翰林花下遇才人
荻岸散人-->玉娇梨-->第五回 穷秀才辞婚富贵女
荻岸散人-->玉娇梨-->第六回 丑郎君强作词赋人
荻岸散人-->玉娇梨-->第七回 暗更名才子遗珠
荻岸散人-->玉娇梨-->第八回 悄窥郎侍儿识货
荻岸散人-->玉娇梨-->第九回 百花亭撇李寻桃
荻岸散人-->玉娇梨-->第十回 一片石送鸿迎燕
荻岸散人-->玉娇梨-->第十一回 有腾那背地求人
荻岸散人-->玉娇梨-->第十二回 没奈何当场出丑
荻岸散人-->玉娇梨-->第十三回 苏秀才穷途卖赋
荻岸散人-->玉娇梨-->第十四回 卢梦梨后园赠金
荻岸散人-->玉娇梨-->第十五回 秋试春闱双得意
荻岸散人-->玉娇梨-->第十六回 花姨月姊两谈心
荻岸散人-->玉娇梨-->第十七回 势位逼仓卒去官
荻岸散人-->玉娇梨-->第十九回 错中错各不遂心
荻岸散人-->玉娇梨-->第二十回 锦上锦大家如愿
no.4 《平山冷燕》
第四才子书是《平山冷燕》,为清初佚名氏所著,经荻岸山人编次。
《平山冷燕》,又名《四才子书》,是刊行于清初的一部流传甚广,影响颇大的才子佳亾小說,为中国古典名著。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版本是顺治十五年(1658年)由天花藏主人作序的《新刻批评平山冷燕》,现存于大连图书馆。此外,尚有聚锦堂刊天花藏七才子书本及退思堂刊天花藏七才子书本、玉兰堂本、静寄山堂本等。清初曾译成满文,后又被译成法文,介绍到欧洲。
《平山冷燕》共二十回,题为荻岸山人编次。荻岸山人究竟为何许人也,历来没有定论。清朝盛百二《柚堂续笔谈》认为是嘉兴张博山十四五岁时所作,其父笔削续成之。按博山名劭,清康熙时人。阮元《两浙猷轩录》称其“少有成童之目,九龄作《梅花赋》惊其师。”但据鲁迅推断,其“文意陈腐,殊不类童子所为”。“盖早慧,故世人并以此书附著于彼。”(《中國小說史略》)
《平山冷燕》主要描写“先朝”隆盛时的才子才女(平如衡、山黛、冷绛雪、燕白颔),书名即由四人的姓氏连缀而成,他们才华出众,深得皇帝赏识,最后双双成亲的故事。书中所写两个才女,一方面不但诗才卓异,而且机敏过人,老练成熟,令众多须眉自叹弗如;另一方面, 又忠君孝父,恪守仁恕,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化身和典范。 全书情节,虽以爱情为主,却绝不涉及淫辞秽行,至其语言亦渐臻纯熟规范,达到“雅”和“俗”的统一,体现了东方文化所特有的风雅含蓄的美学。
《平山冷燕》是明末清初小说中较有影响的一部作品。鲁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曾予以详细介绍,认为它的主旨是“显扬女子,颂其异能,又颇薄制艺而尚词华,重俊髦而嗤俗士”。
1982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此书,由李致中先生校点。
no.5 《水浒》
第五才子书是《水浒》,又名《水浒传》《水浒全传》,为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经金圣叹评点批注;还有一说称该书为施耐庵、罗贯中合著。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据《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又据《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张叔夜传》: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此外,李□的《十朝纲要》,宋代陈均的《九朝编年备要》和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还有的记载说宋江投降后曾参加过征方腊之役。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知道这支起义军,人数不多(但也决不止36人),但战斗力很强,在群众中甚有影响,曾经给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胁。宋江等起义的年代大约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后三年多。
宋代说书伎艺兴盛,民间流传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采来作为创作话本的素材,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这当是说的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头孙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浒故事。这是有关《水浒传》话本的最早记载。南宋末有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序里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并说在龚开之前有画院待诏李嵩,曾画过宋江等人像。但龚开的赞并未说故事内容。现在看到的最早写水浒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遗事》(见《宣和遗事》),它或出于元人,或为宋人旧本而元时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说书艺人的底本。它所记水浒故事梗概,从杨志卖刀杀人起,经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九天玄女授天书,直到受招安平方腊止,顺序和现在的《水浒传》基本一致。这时的水浒故事已由许多分散独立的单篇,发展为系统连贯的整体。元代杂剧盛行,有大量的水浒戏出现,元杂剧和《大宋宣和遗事》所记水浒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义地点不同,杂剧说的是梁山泊,《遗事》说的是太行山;杂剧中已有“一百八个头领”之语,《遗事》只提到了36将的绰号姓名;《遗事》中写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 28,杂剧中李逵是第13头领,燕青是第15头领。凡此种种,可见在《水浒传》成书以前,水浒故事在流传中内容细节上颇有异同。这或者同在不同地区流传也有关系。施耐庵正是把这些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故事,汇集起来,经过选择、加工、再创作,才写成这部优秀的古典名著《水浒传》。《水浒传》的故事最初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从南宋开始就成为了民间口头文学的主要题材。目前流传下来的根据说书人编成的话本中就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元朝初年,出现了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描述了晁盖、吴加亮(吴用)等36人的故事,初步具有了《水浒传》的故事梗概。元朝,元杂剧中还出现了一些水浒故事剧本。
no.6 《西厢记》
第六才子书是《西厢记》,为元人王实甫所著。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no.7 《琵琶记》
第七才子书是《琵琶记》,为元人高明所著。
《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共四十二出。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剧情】
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侍父母。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试。应试及第,中了状元。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从,被迫滞留京城。自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五娘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婆婆一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思念父母。写信去陈留家中,信被拐儿骗走,致音信不通。一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牛丞相为女儿说服,遂派人去迎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来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正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见到父母真容,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五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内弹唱。五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五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五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得到牛丞相的同意,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庐墓守孝。后皇帝卜诏,旌表蔡氏一门。
【人物个性】
《琵琶记》的人物很有个性,其主要人物已成为艺术典型。赵五娘是全剧中最为光辉的人物,是一个贤孝妇的形象。丈夫进京赶考,她独自一人在家侍奉公婆,承担起家庭的全部重担。饥荒年间,她把可怜的救济粮留给公婆,自己却在背后偷偷吃糠。公婆死了,无钱买棺材,她剪下头发,沿街叫卖。无钱请人埋葬公婆,她麻裙包土,全筑坟墓。然后描容上路,进京寻夫。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中,她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悄悄地作出自我牺牲,以柔弱的肩膀,承担起生活重担,既尽了心,又尽了力。在赵五娘身上体现出中华民族多方面的优秀品德。她是一个光彩照人的贤孝妇形象。正因如此,赵五娘的形象才长期活跃于舞台,流传于人间。蔡伯喈被塑造成贤孝子的形象,又是一个有情的丈夫。他在京城,处于富贵生活之中,并没有忘掉父母的养育之恩。他还时时想到父母的衣食冷暖,担心父母在家挨饥受饿,还设法给父母寄钱寄信,处于锦衣玉食之中,他还有一颗对父母的爱心,还保存有骨肉之情。比之于那些投靠权贵,认贼作父,忘恩负义的衣冠禽兽来说,他确是一个有品德,有孝心的儿子。他被迫招赘牛府,生活在温柔之乡,但他时时想着家中的妻子赵五娘。他并没有因赘人牛府就忘却自己的糟糠之妻,还是那样一往深情的爱她。他是一个忠于爱情,有良心,有善心的丈夫。蔡伯喈的形象,也是颇为感人的。虽然赵五娘、蔡伯喈的形象中,也有愚孝的成份,但是瑕不掩玉。张广才也是一个成功的形象,他是中华民族优秀品德“义”的化身。饥荒年间,他将得到的救济粮分一半给赵五娘,帮助她一家度日。蔡公蔡婆死后,他又赠送棺材,帮助这个弱女子葬送公婆。他救人于危难之中,有恩于人还不图报答。他那颗同情苦难之心,救人危难之心,助人为乐之心,是中华民族的善良之心,仁爱之心,无私之心在闪闪发光。因此,张广才的形象就成了千百年来人们歌颂的形象。
no.8 《花笺记》
第八才子书是《花笺记》,为明末清初佚名氏所著。
《花笺记》是明末清初广东弹词木鱼歌创作作品,全称《第八才子书花笺记》,59回。《花笺记》是粤调说唱文学唱本的佼佼者,在海内外粤语华人中极为流行。老一辈的闺阁妇女们,几乎无人不晓、无人不爱。它由乡村走到城市,从民间传唱走上粤剧舞台,三百多年来传唱不绝,在国际的流传和影响也是在木鱼中首屈一指。
《花笺记》原作者未祥。但在外省的宝卷、弹词、鼓词、子弟书等说唱文学中,未见与之相同的故事,似可定为创作的作品。
[编辑本段]文学特色
《花笺记》写的是书生梁亦沧与女子杨瑶仙、刘玉卿三人的恋爱故事,《中国俗文学史》说它写“少年男女的恋爱心理、反复相思、牵肠挂肚,极为深刻、细腻。文笔也清秀可喜。”它仿效章回小说,全文分五十九回,通以四字作目,每回多者二百多句,少者仅十六句,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在文字上,它以文言为主,却又不矜于古奥,还插入不少广州方言,整体“清秀可喜”,可说未为过誉。其遣词造句尤为活泼,很有特色。如“房中化物”一回,连用三字迭句,反复渲染而不觉繁冗。
脂与粉,落池塘,有谁重(还)讲理容光……
碎宝镜,破瑶琴,世间谁系(是)我知音……
丢玉笛,碎琵琶,两行珠泪湿罗纱……
烧彩笔,擘花笺,妆台无望写诗篇……
焚双陆,撒围棋,因郎百事冇心机(没心思)……
银筝破,碎牙牌,弦多乱点恼人怀……
烧锦绣,化罗衣,妆整唔忧(不再)似旧时……
焚绣线,拗金针,绣床冷落总无心……
此段巧用比兴,极尽反复回环之妙,堪称佳作。
每回4字标目,篇幅长短不一,差别较大。主要写书生梁亦沧和表妹杨瑶仙之间的爱情婚姻故事小說文学,虽未挣脱跳出来才子美女悲欢离合的窠臼,但情节结构紧凑,文笔流利,恳挚令人感动的激动,杂用广东方言,故在广东、闽南一带广为流传,成为说唱文学的佳作。
no.9 《捉鬼传》
第九才子书是《捉鬼传》,清初樵云山人编次。
no.10 《驻春园》
第十才子书是《驻春园》,清中叶吴航野客编次。
《驻春园小史》,请代言凊小說,驻春园小史作者:吴航野客 , 《驻春园小史》又名《第十才子驻春园》、《绿云缘》、《第十才子双美缘》、《一笑缘》、《第十才子书》...据序,“《驻春园》一书传世已久”,刊行于乾隆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