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尔曼(Murry Gell-Mann, 1929-)因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方面的卓越贡献,获得了196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盖尔曼于1929年9月15日生于美国纽约,是一个归化了的东欧移民,盖尔曼常常对自己的家庭守口如瓶。他对自己的犹太出身讳莫如深,在维也纳有许多人叫格尔曼,但是没有一个人用盖尔曼这个夸张的名字,仿佛在故意模糊他的犹太祖先。
最初,电子、质子和中子被认为是基本粒子,所有物质都是由它们构成的。后来,在20世纪40-50年代,先在宇宙线事例中,后又在高能加速器中发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粒子。其中,有些粒子(介子)的质量大约为电子质量的1000倍;有些具有10-10秒的长寿命,与所期望的强相互作用的寿命10-23秒相比,显得很“奇异”。盖尔曼(右图)发现几乎所有的已知粒子都可被分成族或多重态,而这些多重态又显示出与挪威数学家李研究过的李群表示相对应的几何图样。当把这些几何规律应用于粒子物理学时,就出现了一种既能解释多重态中粒子的性质,又能预言新粒子存在的理论,这有点类似于门捷列夫在构造元素周期表时所取得的成功。大约在1961年,盖尔曼和以色列物理学家尼曼彼此独立地发展了这种新理论,盖尔曼将它称为八重法(依据佛教关于八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能免遭痛苦的劝说而命名)。按照称之为SU(3)群的数学结构,盖尔曼在定义了一个新量子数——奇异量子数S以后,将一些同位旋多重态组合成超多重态。1962年,盖尔曼据此预言存在质量为1532MeV和1679 MeV的粒子,1964年这两种粒子(分别称为S10和W-)均被发现了,这就突出了该理论的重要性。
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解释构成强子的组分粒子,盖尔曼在坂田模型和八重态方法的基础上于1964年提出了“夸克模型”的设想。按照这种模型,所有已知的基本粒子都是由三种更为基本的粒子——“夸克” 组成的。“夸克”一词,取自乔埃斯在《菲内根的觉醒》中所说的:“为马克王呼叫三声夸克!”。利用夸克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重子的八重态、十重态以及介子的八重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