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夏钧家的早晨永远是这样的景象。
妈妈早早的起来,一边收拾房间,一边为夏钧准备早餐。6:30,牛奶、鸡蛋、面包准时端上桌,妈妈就开始一遍一遍地叫夏钧起床。不知妈妈叫了多少遍,一直到快7:00了,夏钧才懒洋洋地起来。胡乱刷刷牙,抹两把脸,夏钧坐到饭桌前用最快的速度对付着这顿早餐。这时,妈妈在为他叠被子,收拾凌乱的衣服、物品,嘴里还不停地唠叨着:“看看你,老是把那那儿都弄得乱七八糟,让人跟在你屁股后面收拾。每天叫你起床都得喊破嗓子才动,早饭都凉了吧?总吃凉饭,还这么狼吞虎咽的,胃要坏的,天天跟你说也没用。要是妈一叫你就早点起来,不是就不用这么紧张,也不会老是迟到挨批评了……”
夏钧对妈妈的话充耳不闻,只顾把吃的、喝的填进肚子,用手背抹抹嘴,抓起妈妈早已经为他放到客厅沙发上的书包,转身就往外走。妈妈追在夏钧的身后喊着:“着什么急呀,就吃这么几口呀,一上午的课呢,会饿的。哎,上学的东西都带齐了吗,别又落点儿什么,每天得让人提醒也不行……”
等妈妈追到门口,夏钧已经没影儿了。妈妈站在门边,无可奈何地摇着头:“我这是造的什么孽呀,你为他忙活来忙活去,他连理都不理你就走了……”
错误诊断:
这是父母,尤其是中国父母最常见、最可怕的错误——唠叨。做父母的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孩子,每天把叮咛嘱咐时时刻刻挂在嘴边。当孩子没有做好时,更是说个不停、抱怨个没完。
影响和隐患:
做父母的一心一意地为孩子着想,大事小情都为孩子安排得妥妥帖帖,惟恐因为自己的疏忽、不周和提醒不到而耽误了孩子。父母很累、很辛苦,但孩子却往往不领情。这是因为:
1、有些事情是孩子不愿意做的,是父母代孩子做主、安排的,孩子当然没有积极性、自觉性。父母越是提醒、唠叨,孩子越是反感。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无论对错,全当作耳旁风。而当出现问题时,孩子却往往会把责任推给父母,觉得是父母没有为他想周全,或是没有提醒他。
2、有些时候,父母的要求过于笼统、含糊,比如:“你得好好学习”、“你得乖”之类的话,让孩子不得要领,也就无所适从。而父母见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往往会更多的唠叨、不断的抱怨。由此,成为不良的循环,使父母与孩子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3、随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希望摆脱父母的安排,能自己做决定,找到长大成人的感觉。如果父母仍然把他们当作小孩,无微不至的“关怀”着、“嘱咐”着,孩子必然会厌烦,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并由此而产生逆反、对立情绪。尤其是父母在外人、同伴面前数落他时,这种逆反会更加强烈。
纠错方案:
1、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自由,或是总代替孩子决定事情,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父母所要做的是帮助他理解他所选择的事情的意义。自觉自愿要做的事情,孩子的积极性和兴趣都会很高,根本就不需要父母的催促和提醒。
2、父母要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一些管理、指教。在对孩子有要求时,父母要尽量用简洁的、孩子可以听懂的语言,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讲清楚,并提出具体的建议、指导,让孩子真正明白父母的意思,并允许孩子对此提出他的意见和想法,然后再去做。
3、在孩子犯错误时,父母要明确的表明态度:“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或是“你以后要自己收拾房间”,“你每天早上必须按时起床”等,并且要就事论事,不要动不动就唠叨个没完,把孩子多少年的错误纠集在一起大发议论。
4、对于孩子完全清楚,并有能力自己处理好的事情,让他自己来解决,并自己承担后果。如:不按时起床就会迟到,这是每个学生都很清楚的。他做不到,自然会受到应有的批评和惩罚。父母完全不必每天不断地提醒他,如果他总是迟到、被批评,他自己就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