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会一路走下去
★伊伟 30岁
曾经担任《乐》主编、《体线》运营总监、《第一周》策划、《地理》杂志筹备组运营总监。
著作:《受不了的幸福》
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写过6本书,那时千字15元,我当时的理想就是当个写书评的。1998年夏天毕业,老师问我想干什么,我说想找个可以看书,又不忙的地方。后来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出版社每月挣275块钱。一次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书市,我们社甩书的摊儿对面,一家杂志社卖他们的过刊,一本儿二十的卖五块,比我们打折还狠。一下翻到版权页旁边的“稿约”,赫然写着稿酬标准千字三百!而且特稿还可以再“从优”。
我1998年开始写专栏,那时候给《风采》写,开始是写一个“男人说话”类型的,就是书里所有以“任戛”的名义出现的文章。
忠告:
作为一个专栏作家,最难的就是按时交稿,如果你不愿意兑水的话。专栏作家如果要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职业,需要表现出充分的聪明才智,而不是简单的把某一块版面填满。一旦你以某件事为职业,就要认真地做下去。
随时挑战极限
★许知远 29岁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毕业,曾任《PCLife》执行主编、中国先生网主编、e龙网内容总监、《经济观察报》主笔,已出版随笔集《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纳斯达克的一代》《今日与明日》。
现任:《生活》杂志联合出版人
上大学时,我学经济。其实我更喜欢文化,自己觉得没劲,停学一年出去闲逛,当时觉得挺牛。在学校办校刊《微光》,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一个人可以用媒体的形式表达自己。大学毕业后我去三联实习了几个月,当时总编辑朱伟说我:“看着你挺聪明的,不知道你能干出点什么来。”后来我在一男性时尚网站做了一年。当时挺迷糊的,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我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当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我是在二十四五岁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那时朋友介绍我进《经济观察报》,在这里我的视野马上打开了,那段时间奠定了我对媒体研究的兴趣,我的名字也是在那时候为大家所知的。
我的好奇心驱使我去了解大家是怎么思考的,他们怎么想问题,人的关系为什么那么紧张。我对于抛弃一个旧的组织从来就没有思想斗争,是因为我不依赖一个组织而已,组织会变为对个人创作的伤害。
忠告
年轻人不能太实际了,现在大家太现实了,就想找个工作,买房买车,然后娶老婆。大脑中要装一些和自己没关系的事情,比如美好的生活、社会的变化,物质财富不能转化成人格的力量。
年轻不是优势
★张丰29岁
现任:广告公司老板,资产200多万元
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会影响你一生。
因为之前我在北影学过几个月导演的培训课程,朋友介绍我去北京台做摄像。做摄像时间太闲,我想让自己忙起来,朋友说广告业挺有意思,一年后我又去了广告公司。再过一年去了网站做媒介,但是网络泡沫随之而来,半年后待遇就缩水一半,我就决定不干了。考虑了两个月,觉得广告公司对我的影响很大,之后我决定自己开公司。我之前是个很内向的人,为了和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我改变了许多。
既然是自己创业就不能走回头路。公司最大的教训是第2年有个政府牵头的大型公益项目,整整7个月我放弃了几乎所有其他项目,将90%以上的精力放在这个大项目上,但是最后合作方由于资金问题将这个项目取消了。当时我一下就傻了,亏了几十万,甚至还掉过头发。以后我就知道了是自己阅历不够,用行话说就是操盘能力不行,再大的项目最多放60%的精力在里面,这样不会赔得太惨。年轻有时候不是优势,年轻你的阅历就不足,就容易犯错。
忠告
不要轻易去创业,资金不是问题,阅历才是最大的问题。不要只看眼前利益,做你能做的、会做的,知道将来要做什么。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