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音乐的概念:
流行音乐是十九世纪下半叶,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一种融合了欧洲白人音乐和非洲黑人音乐,由布鲁斯(Blues)、爵士乐(Jazz)、摇滚乐(Rock)等美国大众音乐架构,并从中派生出来的一种具有都市性、商业性和大众性特征的音乐文化体系。它以美国为中心,于二十世纪走向繁荣,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并随之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随着它的扩散和普及,成为一种以美国大众音乐语言为基础,与各国各民族文化特征融合、嫁接后的一种多元流行文化的综合体现。它入乡随俗,所到之处与当地的音乐文化积极融合,因此世界流行音乐应运而生。
二、流行音乐的文化特征:
1、都市化:纵观世界流行音乐的历史,其发展中心主要都集中在都市,都市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文化、科技水平和生活方式,而流行音乐反映的问题和内容正是各时代都市大众生活与情感的写照,符合都市大众的精神需求,因此,流行音乐的生长环境都以都市为中心。布鲁斯本是美国黑人的劳动民歌,之所以能够成为流行音乐,是因为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美国城市由于生产军需物资缺少劳动力,所以开始在南方招工,大量黑人涌入城市,布鲁斯随之被带入。在都市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流行音乐。美国乡村音乐原为美国白人民间音乐,后来通过广播传入城市,最后在都市中逐渐演变成为具有美国属性的白人流行音乐代表。总之,流行音乐的发展环境离不开都市,只有在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的城市,流行音乐才能得以生长和繁荣。
【参考文献】
付林、胡音声著《流行歌曲写作十八讲》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
李罡主编,尤静波著《欧美流行音乐简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年版
(美)辟斯著,赵仲明译《爵士作曲:理论与实践》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简介】
赵迎,心灵音乐唱作人,流行音乐讲师,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通俗音乐协会副秘书长,文化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家人才。在流行音乐领域曾师从四川音乐学院邹亚菲教授学习流行演唱,师从四川音乐学院吕焱老师学习爵士乐,并得到了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李晓明先生、四川省通俗音乐协会主席刘党庆先生、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院长余政仪教授的指导。曾先后荣获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主办的“2009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优秀作品奖;中国音乐家协会“2012首届全国打工歌曲大赛”优秀作品奖;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金慧奖”最佳创意作品奖;并两度入选中国音乐家协会全国优秀青年词曲作家高级研修班。其创作演唱的流行音乐作品《成都印象》曾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广受大众喜爱,被业界专家誉为“蓝色的民谣”。还有《城市过客》《新开花调》等流行音乐作品先后登上《歌曲》、《广播歌选》等国家级核心音乐类期刊,并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等单位公开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