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苏璐萍 任春香 实习生 赵馨月
9月1日9时许,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延安路片区吉顺路北社区民族团结小区,居民刘文虎的房门响了,是邻居哈勒米拉·海拉提来送饭了。自高血压犯了被送医后,独居的刘文虎就成了邻里们特别的人。邻里们团结有爱、互帮互助,这是乌鲁木齐市民族团结大院(小区)的一个缩影。
乌鲁木齐市自2017年创建第一批民族团结大院(小区)以来,截至目前已创建3324个民族团结大院(小区)。通过创建民族团结大院(小区)、民族团结模范家庭、民族团结结对家庭等,各族居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互助友爱、尊老爱幼、尽孝道、讲亲情等传统美德成为民族团结大院(小区)各族居民的一种默契、习惯和行动自觉。
对于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和田街片区和田街社区居民茹孜古丽·热麦提来说,结识现在的邻居、社区干部秦伟是件幸福的事。
2013年,从事保洁工作的茹孜古丽因房屋拆迁,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住所。秦伟得知后,跑前跑后为她找到了合适的房子。遇到事找秦伟商量、教育孩子找秦伟请教、有心事找秦伟诉说,8年多的时间让两人成了民族团结大院里的“最美姐妹花”。“我的孩子也特别依恋她,叫她‘秦妈妈’。”茹孜古丽说。
和田街社区共有31个小区院落,其中民族团结大院(小区)28个。通过爱心温暖进家庭、相互学习进家庭、文体活动进家庭、法规政策进家庭、环境优美进家庭“五进”活动,各族居民的感情也不断增进。
和田街社区居民肉孜·阿布杜拉和李均伟曾是几十年的同事,一起工作、先后入党,现在是门对门的邻居。“我家小孙子最喜欢听他李爷爷讲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故事。”肉孜说,“其实,老李的儿子多次劝他搬到更宽敞的房子居住,他都没有同意。我知道,他是舍不得我们。”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不断丰富民族团结大院(小区)活动载体,充分调动各族群众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所居大院(小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获得感。
9月1日中午,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地窝堡乡宣仁墩安置小区,47岁的阿不来提·阿不都去离家两三公里的菜园子摘了西红柿、辣子和丝瓜等蔬菜,回家前特意去给老邻居李卫民家送一些。“菜园子是我们几家邻居合租的,平时谁有空,谁就去打理一下。这几天比较忙,没看到李大叔,今天顺道看看他。”他说。
当年,李卫民从河南来到新疆,人生地不熟,阿不来提的父亲便让他借住在家,帮他解决生活困难。从此,两家便有了割舍不掉的感情。“父亲去世多年,我们和李叔的感情依然很好,有时间我们就会去看他。我和他儿子感情也很好,不仅每天一起工作,周末也常常聚在菜园,吃吃烤肉,聊聊天,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阿不来提说。
“小区里的各族群众在这里和睦融洽地生活了一代又一代,形成了一个和谐大家庭。”地窝堡乡党委委员、宣仁墩村党总支书记邵合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