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有着管理意识的螺丝钉

80酷酷网    80kuku.com

  

  《新社会》是德鲁克解读工业社会的本质、理解工业社会运行机理的“工业社会三部曲”的第三部,其他两本是《工业人的未来》和《公司的概念》。在1950年代首次出版的《新社会》中,德鲁克指出指导工业时代革命的原则是“大规模生产的思想”。这个原则依然主导我们这个时代的组织,许多人工作依然是按照亨利·福特的生产线方式组织起来的,在城市里的顶级写字楼里存在着无形的流水装配线。

  德鲁克在1993年版序言说这本书遗漏了现代社会中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他后来认识和命名的“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在现在许多人心目中,与工业社会这个词相比,知识工作者似乎更接近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体验。但是,德鲁克在1950年代写的下面这句话尚未变得过时:“大规模生产原则适用于生产与制造活动,它实际上是‘如何将人们组织在一起有效工作’的普遍适用原则。”对于流水生产线,大部分知识工作者大概有着天然的厌恶,但这却是现实。如果只记得知识工作者,却忘记流水线,没有认识到我们工作的“集体性”,我们无法正确理解我们的工作现实。

  在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中,你能准确指出哪个部分是你的贡献吗?对于现在绝大部分人来说,答案都是不能。德鲁克写道,“即使在工厂里,劳动者也不再是从事从前意义上的‘生产’(produce),而只是在‘工作’(work),完成某项具体任务。……任何一种产品的产出都会使用到整个工厂的所有资源。这是一种‘集体性’的产品。”

  由此德鲁克得出结论:是组织,而不是个人,才能实现产品的产出。只有极少数例外比如艺术家或掌握专门技能的人才能完全依靠自己进行创作和生产。他举例说,工程师或工业化学家,无论他们受过多么良好的专业训练,只有当他们融入到特定的组织之中,才能有所作为,否则也将会是百无一用的。个人的技能与能力非常重要,但是,只有这些技能被整合进一个模式之后,它才能产生生产能力。

  没有人能独自生产出产品,当所有人的技能都按照大规模生产的原则整合在一起时,一切才运转起来。德鲁克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指出的两点可能对很多知识工作者具有警示作用,因为他们通常习惯性看低其他人工作的价值:第一,在大规模生产模式中,哪怕最微不足道的作业没有完成,整个生产模式也会变得混乱无序,整个组织也就变得毫无意义。第二,没有哪项作业是“决定性”的,也没有哪一项是多余的、不必要的。

  读德鲁克的著作一方面是了解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我们的工作被这样的原则主导着;一方面也是为了寻找应对之道——我们该如何在这样的现实中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其实,德鲁克在《新社会》中描绘的一群人非常接近他后来所说的知识工作者:技工、工程师、监工、会计、统计师及部门经理等。德鲁克认为这是工业社会里增长最快的阶层。他对这群人的评价是,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缺乏理解。德鲁克所说的并非他们不了解自己的工作,而是他们很难理解如何将自己的工作整合到整体之中。

  在《新社会》中,德鲁克其实已经给出了他的解决之道,在工业社会三部曲之后,他的大部分精力可以说都是在细化和扩展它。他的解决之道是所谓全局眼光或管理意识。全局眼光就是“能够总体把握、明白每个人的工作与整体的关系”,通常处在组织顶层的少数人天然地拥有这种看到全局的视野,而离顶层越远,看到的东西就越是混乱、无序和莫名其妙。“管理意识”、“管理者态度”有着类似的含义,这种态度使得个人在对待本职工作和所生产的产品时能采取管理者的视角,也就是从整体及产品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与整体之间成功地建立一种富有意义的联系。

  德鲁克一再用交响乐团来类比我们所处的工作现实:只有指挥能听见所有的乐器,而每个乐手看不到听不见其他的乐器。通过遵守指挥和乐谱给出严格的时间准则,乐团共同创造出一首交响曲。但没有一个乐手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们中的任何人也无法说清自己为最终结果做出了什么贡献。解决之道也在这个类比之中,当每个乐手都理解要完成的最终作品、了解它的意义、也了解其他人的工作之后,他们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技能。因此,不管在德鲁克的《新社会》这本书所讨论的1950年代前后的工业社会,还是当下这个知识工作者的年代,管理都是重要的,管理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让组织中所有人具有全局眼光、建立管理意识。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人网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