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躲避求职高峰 毕业做“校漂族”

80酷酷网    80kuku.com

  

  在广州某高校的宿舍楼里,今年刚毕业的刘刚仍暂住在学校的宿舍里,随时可能被学校撵走。在考研、就业受挫后,选择了继续学习,打算考9月份的司法考试,然后再考研。像他这样的,仅他的同学就有十多人。信息时报记者走访了几所高校也发现,各校均有类似的群体,他们拿到毕业证后不愿离开校园踏入社会,而是选择考研,做“校漂族”。

  据了解,像这样的“校漂族”在很多高校都存在,并有逐年增加之势。这些人主要包括为避开就业高峰、增加就业砝码的“考研派”,不愿离开学校的“恋校派”,求职不满意或遇到困难、回校再谋出路的“不就业派”,以及少量啃老的“潇洒派”等,而考研的占了大多数,也不乏逃避就业者。他们生活在校园里或学校附近,进学校的食堂、图书馆,还到学校教室听课、自修等等……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的心理老师张雪松认为,“校漂族”的出现,与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心理状况等有关系。在这些人中,有的是遇到困难、挫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有的是个人期望值过高,无法承受现实和想象的这种落差;还有的是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采取逃避的态度。“他们‘漂’的本质,是逃避社会现实、逃避应承受的社会责任,不但不利于年轻大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还会淡漠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控风险的能力。”张雪松强调,长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生活,对于“校漂族”也并非有利。他们的人际关系单一,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大范围的交际活动,容易孤立、焦虑甚至抑郁。

  专家指路

  职场定位是第一步

  对于已经是“校漂族”的毕业生,该如何停止漂泊的状态?职场专家陈斌认为,认清自己的优势与特点,做一个符合自身的职业定位,是摆脱“校漂”身份的第一步。“知道了自己的竞争力在何处,才有自信和勇气去迎接快节奏、高消耗、高强度的生活。”他强调,如果自己无法做出准确定位,应该求助学校辅导老师或者职业规划咨询专业机构。

  追根到底,在大学时期没有合理地规划好未来是“校漂族”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从现在开始,学生应综合各方面因素给自己制定长期职业发展目标,再分解成一个个短期规划,明确每步应该如何去走,该朝哪个方向走,做到心中有数。

  为何而漂

  三种典型“校漂族”

  类型1:“我想考研”

  代表人物:2008年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张文(化名),在暨南大学里租住了一间房子。本科毕业后,张文并没有找工作的打算,而是寄希望于考上暨大新闻传播的研究生。毕业后,张文的生活和往日没什么不同,每天早起到校园的自习室学习,中午在学校食堂吃饭,下午和晚上继续学习。由于没有独立的生活来源,张文的生活相对简朴。今年的研究生考试没能顺利通过,令她2009年的校漂生活沉重起来,“只有和漂友偶尔聚餐的时候,才能感到片刻轻松。”

  记者点评:考研不是救命稻草

  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不少大学生选择考研,期望研究生毕业后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但事实上,研究生的数量也在逐年膨胀,即使研究生毕业后,也不能确保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对待研究生教育要有正确的态度,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理想、或者专业目标,没有必要把考研当作救命稻草,否则只能造成自身时间精力的浪费。

  类型2:“我想充电”

  代表人物:黄丹(化名)2007年毕业后,在广州某广告公司找到一份工作。但由于专业不对口,公司人事关系复杂等原因,黄丹感觉才华难以施展。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黄丹的收入出现了缩水,她索性辞掉了工作,在中大附近租住了一间房子,准备考公务员。

  记者点评:“回炉”不如“前行”

  从事任何一种工作,在闲暇时翻翻书,进一步深造充充电,更新知识都是必要的。但是作为一名毕业生,要实现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需要认识到,一些来自工作的压力是不得不去面对的,每一份工作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面对困难、面对问题,学会应对的方法和技巧,恐怕比回炉更为重要。

  类型3:“我不想工作”

  代表人物:在校漂一族中,周天(化名)的生活算是优越的。靠着家庭的支持,周天准备申请出国。由于专业的限制,周天接二连三地被名校拒绝,一般的学校又不想接受,出国之路进退两难。周天难以承受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他搬回学校附近居住,却发现自己已经脱离了校园生活,如同一个茫然的“边缘人”。

  记者点评: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

  为什么有的毕业生不肯进入社会?这种逃避的心理,和家庭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思想的灌输下,学生对校园的依赖心理很强,心理断乳期越来越晚。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大学毕业生有必要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多掌握真正有用的知识,对自身竞争力有一个正确的评估。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