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明外用的哲学
内圣和外王是中国儒学的根本之道,也是入世学派的核心主张。只有自己做到对内最好以后,再对外施加影响力。关心圈与影响圈理论认为,任何人的力量都由两种东西构成:一个是关心圈,一个是影响圈。你可以关心很多事情,比如世界和平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改变它们;而你的影响圈是可以改变的,你自己的学习、你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你和工作之间的关系、你的学习系统等都是可以通过影响圈来改变的。只有无限地缩小关心圈,扩大你的影响圈,你才可以获得成功,
不易,简易,变易的哲学
“三易”是古老文化的核心,任何一个系统当中一定有3种易的东西。
一是不易,永恒的、跨越时空依然存在的、永远不会改变的东西是什么?是真理,是对消费者的尊重,是对人性的尊重,是对系统生命周期的尊重,只有这样一些东西是跨越时空而存在的,它是企业里的不易。
另外一种易就是简易,是企业在运作当中突破迷局,并对外界变化作出反应的一种逻辑。企业必须靠一个相对简单和固定的商业逻辑来突破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而且,这个逻辑一定是简单的、透明的,一定不是非常复杂的东西。
最后企业拥有的一个易,就是变易。企业在与外界开放系统相联系的时候,它一定会摄入外界的东西,然后吐故纳新。这样,随着外界越来越快的变化,企业的变易也就越来越快。但只要企业拥有了一个不变的核心,拥有了对付变化的一整套手段,那么最后它一定能够变得更快。这就是企业变化的一个核心一一变易哲学。
形而上,形而下的哲学
中国古人说君子不为器也。换言之,一个好的企业,一个有修养的人,绝对不应该成为一个工具,绝对不应该成为一个实物论者。
企业可以做好很多事情,很多形而下的东西,但是企业也有能力做好形而上的东西吗?
你可以拥有从实践中抽取规律这样一种能力吗?
所以,企业必须修炼好形而上和形而下这样一对能力。
这就意味着企业要在它的知识管理、教练行为和文化上付出更多的艰辛努力。从事实上讲,只有做了大量的与金钱无关的基础工作之后,一个企业的赢利才会源源不断地到来。而如果一个企业把自己锁定在直接和利润相关的诸多事情上,也许赢利的那一天迟迟不会到来。
知,会,用的哲学
为什么在企业里面出现“知”远远大于“会”,“会”远远大于“用”这样一种现状呢?反过来,企业为了提升员工的能力,为了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提升,会对员工进行更多的培训,引入更多的新观念。
一个企业业绩的成长,一个企业操作能力的改善、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打败竞争对手,很重要地来自于它的最后一个环节,这就是员工的工作能力的提升。
随着知、会、用这3个层次上的冲突现象的加剧,我们也会发现企业的操作能力越来越弱,企业的想象能力受到了空前的约束。企业在培训知识、在弱小的执行令面前,失去了对优秀业绩的追求,失去了对优秀员工的吸引力,这就使得企业必须建立另外一种哲学。这就是处理好会、知,用三者之间的关系。
波动与借势的哲学
我们必须考虑企业是怎样建立一种波动和借势的,既然我们知道企业的发展是波浪式的,那么企业发展的态势应应该是一浪高过一浪的。在这样的一个波动面前企业怎样才能借势?怎样才能把握一种局势的出现?
这就出现了一种思想,首先这个波动对你是否有利?如果企业本身的发展是一种连续性的,是一个长远的产业,那么波动对你一定是有害的,你一定要学会克服波动带来的动荡,并且学会利用波动。
波动在很大程度上不会显露出可利用的规律。那么,你怎样利用这个波动?这个波动是否能让你运用?有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很多企业一旦出现颓势,就立即遣散,解雇大量的员工,然后将企业的产量压缩;而当市场繁荣时,又立即招进很多人,重新培训,重新开工,重新买入很多生产线。当然,这种过程带给企业很多麻烦。
深刻的研究揭示出,如果一个企业经常在波峰波谷中上下浮动,它最终的经营效果远远要比那些稳定的企业差,换言之,如果一个企业有效地消除了这样一个局面的话,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其营业状况并不像传奇企业那么优秀,可是最终其经营效果远远要比那些忽上忽下跳跃的企业好得多。也就是说这样一些观念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充分利用了波动与借势,我们最终会获得一种优良的经营效果。
变革与反变革的哲学
所有的企业都应该清楚,企业的明天一定来自于变革。我们对变革的把握和我们的变革能力拯救了我们的明天。只有我们认真地进行变革,才可以使企业发展得更好。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我们的这种变革毕竟是数年才能发生一次的,我们不可能天天变革。那么稳定和变革的关系是什么?同时,如果你是行业里面的领袖,你必须采取一种更极端的手法,就是反变革。
你必须把所有可能威胁到你的地位的变革压制下去,领头羊必须消灭与自己的规则不符的做法,以使自己的霸主地位控制得更久,这就是反变革,换一条跑道来发展自己。
聚焦与整体 简化与强化的哲学
一方面,“老总”必须在整个企业的内部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既不至于使企业出现“短板”,又不至于使某些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我们会发现,企业毕竟面临着一个又一个“短板”,企业要发展就要不断地消除局限与障碍。为了让资源既能支持企业的正常运作,又能在特殊时期满足企业的特殊要求,企业就必须拥有一种哲学观。这种哲学观的高度就在于是否能够把聚焦与整体的观念变成一种机制,是否能由此建立一种相应的体制。
企业还必须处理好另外一种关系就是简化和强化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企业必须在其内部无限地简化那些自己不擅长的东西,使之割裂出去;另一方面,企业还必须对那些与自身发展休戚相关、深刻影响发展的成功因素进行强化。只有进行这样的简化和强化,才能使企业得到更大的提升。这就是所谓的强化和简化的哲学观。
那么,这样一个哲学观就需要企业必频识别什么是自己不擅长的;什么是在经营过程中自己高成本而他人低成本的,什么是可以外包出去的,什么是根本不能外包出去而必须发展起来的,由此也产生了一种理念,那就是在简化的同时必须加大一些投入;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必须抛弃一些事物。
内证与外证的哲学
内证是从自我内心的知慧中得寻求真理;外证是从外部实践,从学习中发现真理。
在企业管理上也有内证和外证。内证是消除内部员工在运作上感到不对劲的地方,去改变这些妨碍我们变得更好的环节;而外证则是通过比较、分析,改进与竞争对手相比的劣势。
外证的本质就是和别人比,比完了再来改,哪怕改得比别人强一点点也是一个优势。这是一种不浪费且恰到好处的精明,这是西方的学问.内证的本质则是找自己的问题,不断使自己消除发展的“短板”,这是东方的学问。
一般企业家的治理企业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在用外证,因为它更快、更简单。而很多成功企业则是用大量的内证,再结合局部的外证。
关键问题是,企业如果对内寻找差距的话,该如何寻找?我们的答案是企业要对内寻找敏感性环节,换言之要消除自己的不确定性,消除自己的波动和容易起伏的软肋,朝着约束自己的恶性循环和问题开火,只有消除了这一环以后,才可以使企业的能量放大。而通常企业外证,即对外学习的时候,并不能使它的这一环消除掉,而仅仅是学习到了竞争对手最长的一环。
于是,企业就面临着一个问题,内证和外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怎样用外证来保障你的市场感觉并改进方向?怎样用内证来体察企业运作的节奏和能量的流转,使企业变成一个有智慧的生命体?
外证有个问题还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统计数据是不健全的、片段的,所有这种通过外证的学习过程是不连贯的,是学不到真谛的。因此,企业修炼内证就成为一种必然。
在内证的同时,如果时时刻刻盯住不同的标杆,在多次内证后进行外证,也许是当今企业寻求发展之道的一种核心。
换言之,一方面进行内证,不断地消除约束自己发展的那一块“短板”,你的系统能量就能不断地被放大;另一方面,在某些关键点,如自己与竞争对手交锋时,可以把内证与外证结合起来。只有将长期的内证和短期的外证结合起来,才可以使企业突破迷局。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