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
此外,中国商学院的收入主要集中在学费上,缺乏足够的经济能力来独立支撑学院的发展。以捐赠为例,哈佛大学的捐赠规模达到14亿美元,斯坦福大学的捐赠规模也达到5亿美元,其来源主要来自企业捐赠和校友捐赠。而国内商学院接受的捐赠微乎其微。
上述问题的出现,有些是因为国内商学院的年轻———它们忙于维持日常的运营而无暇顾及校友会、特色战略等问题,也还没有时间产生足够数量的优秀毕业生来回馈母校;另有一些则受制于环境———比如中国企业家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捐赠观念、中国缺乏健全的捐赠法规、商学院发展受到所在学校的体制限制等。相对美国MBA教育的百年历史,十余年对中国MBA教育的发展来说还太短,但走向市场化、特色化是大势所趋。
《财富》杂志中文版对国内商学院的评价相对乐观一些。编辑部提出,不可否认,一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存在着“赚大钱、赚快钱”的心态。但无论如何,向国际标准看齐、树立品牌是越来越多院长们的共识。这些项目在各自专注的领域中各有所长,运营模式也各具特色,但都受到市场的认同,因为它们都对质量精益求精。14年来,中国内地已经有了超过100所商学院,毕业生约5万人。《财富》杂志中文版三届年度调查均显示,虽然大多数经理人认为内地的MBA、EMBA课程以及高管培训“过滥”,但希望接受管理教育的经理人依然高达七成,这也从市场角度印证了未来国内工商管理教育的巨大潜力。
如何利用排行进行择校
那么,面对中国MBA教育发展的现状,众多有志于接受MBA教育的学生该如何选择商学院呢?关于商学院的排名和其他指标在择校中占多大权重呢?
■排名对市场有导向作用
世界顶尖商学院申请培训师、BeBeyond公司的CEO谢劲波认为,“对商学院进行排名是很必要的,在管理教育比较成熟的欧美地区也是这么做的。但是从目前针对中国商学院进行的排名来看,这两个杂志都采用了简单的办法来做排名,所采用的取样方法、指标选择都有简化之嫌疑。西方商学院排名的历史证明排名会对商学院产生引导作用。比如以前哈佛商学院招生的时候不要求学生的GMAT成绩,但是这影响了它的排名,坚持了几年后哈佛商学院就屈服了。因此采用简化的指标对商学院进行排名可能会对市场产生一些负面的作用。市场会逼着一些想利用排名的商学院走这条路的,比如从此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帮学生找高工资的工作上,虽然这对学生并没坏处,但一些商学院的工作侧重点也许会因此而改变,它们也许不在教学质量上下功夫了。”
■品牌和特色都很重要
徐二明表示,选择MBA时,中国学校已经不是靠网上宣传了。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排名前十名的院校,学生选择时本来心里就有一些评定。因为用人单位首先会看的是学校,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选学校第一位,也就是一般先看大学,然后再看商学院。
《福布斯》商学院排行负责人刘瑞明建议,MBA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品牌效应非常明显,名校毕业的MBA占据更多优势,选择商学院同时要注重专业特色。如厦门大学商学院突出财务特色,北京邮电大学在邮电方面比较专业,学生选择时要考虑自身行业特点。很多学生关心是否需要脱产读MBA,从调查来看,全日制学生入学前的职位和薪金都比较低,在职班的学生,则在入学前职位和薪水都比较好。是否辞掉工作读MBA,希望学生权衡成本,再做选择。
■择校时还应从自身出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张新民认为,学员在看这些商学院排名时,投资回报率和薪酬固然是很重要的衡量标准,但在选择时也要注意。首先,学员要考虑自身的竞争能力,是否适合读MBA.有些学员一味考虑薪酬,忽视了自己本来并没有亲和力,沟通能力不是很强,这样的学员其实就不适合做管理,如果还要选择这类课程也只能是浪费时间和金钱,也不会达到自己对高薪的期望值。还有些同学报考商学院,仅仅因为对目前的职位不满意,或者对工作领域不太满意,这样的学员本身在选择报考时就不理性。其次,商学院都有各自的学科优势,如IT、通信、民航、金融、证券等领域。考生在报考时应充分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再者,随着商学院的入学门槛逐年提高,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容易考取,在报名考试时要对自己本身的实力有个确切的评估。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今年起规定,英语六级没有通过的大专学生不能报考。
对于有志于就读商学院的人而言,谢劲波认为,不能仅仅看排名决定该不该上商学院,该上哪所商学院。每个人的决定都应该是个人的,一个人最终的成功与否跟商学院没有根本的关系,每个人的选择都应该是基于他个人的特定情况而设定。在就读前,应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求学的具体目的,这种目标目的越具体越明确就越有可能选择对自己最恰当的学校,更有可能最大化利用这个学习机会和资源。以这个为前提,再加上学费、学校文化、就业地点等其他因素,我们就有可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