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
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北京大学在今年的小语种招生过程中,对男女考生设置了不同的分数线。男生为:文科590分,理科619分;女生为:文科598分,理科636分;文理科女生分数线分别比男生高出8分和17分。一位落选女考生的家长得知比自己女儿低分的男考生反而被录取,大感不公并愤怒抗议,指责北大搞“明目张胆的性别歧视”。此说在网络上附议者众,都对北大提出言辞激烈的批评。北大外语学院负责人辩解说,他们只是对过于不平衡的性别比例试图有所调整,并非歧视。不过这个说法在公众中的认同程度明显不乐观。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对于北大外语学院的做法以及辩解,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甚至认为不妨给一点宽容,不必过于苛责。但是同时我还认为,按性别设置不同的分数线而又没有事先公开,这样的做法必须改变,要探索新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外语专业在招生中,或明或暗地“偏向”男生一点,这种做法,不独今年有,不独北大有,许多大学多年来都有。在大学内部,一般会对此抱一种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这是因为外语专业中,女生普遍偏多,男生通常太少。十几二十人的一个班,男生只有两三个的情况,并不罕见。这种现象可以说是“自然”形成的,但是,从教学、分配、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考虑,希望性别比例平衡一点的努力,常常也被认为是“自然”的。事实上这种平衡所涉及的人数范围其实很小。
因此,从一个女生未被录取,直接上升到北大搞性别歧视,这样的批评过于严厉苛刻了。客观一点应该说,这是专业上的某些特定考虑与公平的要求发生冲突。但是,以同样的分数标准来看,那位女生确实有理由认为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因此而失去了本来可能有的宝贵机会。
所以,北大这个个案也促使我们思考,有没有可能在公平对待每一个人权利的前提下,实现学校和专业上的某些特定需要,例如,让外语专业有更多的男生,理工科专业有更多的女生。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看看被许多人提到的一个事例。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在一次会议上不慎说了一句,“女性学理科天生不如男性”,因此被公众舆论激烈批评。萨默斯立刻公开道歉,并表示,哈佛大学将在未来十年内斥资5000万美元,用以提升女学者在科学领域中的地位。
对于我们的外语专业来说,可能应该反过来,从另一个方向上借鉴萨默斯。就是说,考虑怎样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男生报考。在招生中为不同性别设置不同的录取分数线,确实有违平等。事先不公开,就更加不好,而困难在于,从我们的教育方针上讲,也不能允许公开宣称存在不同的录取标准。
换句话说,假如把外语专业中女生过于集中看做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必须有超越招生环节的努力。设想中的努力可以包括,大学的外语专业要改革。外语专业不仅仅是学一种语言技巧,同时可以包括对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的研究、对不同社会和不同文化的研究。相应的考试内容和方式要改革,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相信一定可以对男生和女生都有同样的吸引力。除此之外,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应当设法帮助更多的男生提高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在社会宣传中,应当让更多的家长和学生了解大学里的专业情况,了解外语人才的职业需求和发展前景;等等。如果能够在这些方面有所创新,就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性别过于集中的问题。对于其他专业来说,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
当然,要开展这些工作,非常不容易。大学在体制、资源和能力上,有许多困难阻碍这样做。从根本上说,问题并不在于大学要歧视女生,问题在于教育体制上的许多环节,导致一种性别在某些专业上的过度竞争。这种“过度”,对学校和学生双方都不利。而要改变这种现象,大学需要有很多改革,它与社会公众之间,也需要有更多的相互理解。这的确不仅仅是一个歧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