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屡碰壁 不弃留京梦
某高校毕业生刘凝,在半年里投出了200余份简历却未获希望,但她依然坚持“留在北京”
前言
刘凝,北京某大学大四女生,从去年11月起开始寻找工作,至今没有结果。
大学毕业找工作,和高考一样,也是一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
5月10日,在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传出消息,“根据当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有必要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
据人事部有关调查数据,预计今年全国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就业减少22%,总量矛盾进一步加大。国家发改委4月发布的报告说,多数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薪酬和福利预期趋于下降。
距7月离开校园的日子越来越近,刘凝(化名)却依然没能看到工作的希望。尽管此前的半年时间里,这个北京某著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女生,已经投出了200多份简历,但除了寥寥可数的几次面试机会外,她没能得到其他的回音。
留在北京,是这个即将结束北京4年求学的22岁女孩最大的愿望。但,从去年冬天直至现在,这个愿望似乎一直离她很远。
数场招聘会难投简历
4月16日上午9点多,中关村人才市场的海淀公务员招聘会,刘凝已经在里面走了一圈,“专业限制太严,大部分法律和中文,我学的都对不上。”由于每个人只能投一次简历,考官和应聘者都很慎重。她的简历因为专业不对口屡屡被拒。
上午10点,她走到了科委的展台前,念着招聘的要求,“办公室1名,要求经济技术类专业,本科,政治面貌不限……”,如释重负的脸上,凝重有了一点缓解,“找到一个对口的啦!”
一身红色外套的她开始在人群里挤,但鲜艳的红色并没有吸引考官的眼球,瘦小的她连展台也接近不了,一不留神就被比她高大的应聘者挤到了队伍的边缘。十几分钟过去了,她还在队伍的末尾。“都不知道考官长什么样!”她一个劲地踮起脚尖,托了托镜架,越过前面应聘者的缝隙向展台里张望。
“谁能告诉我现在桌上有多少简历了呀?”她喃喃着,最担心的就是今天又送不出简历。
她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此前她已经有过多次屡战屡败的经历。
在这之前,刘凝已经先后参加了三个区的招聘。崇文区招聘会面向社会,“人多得像春节时的火车站”,在还没有看清什么职位时,队伍前面一个好心男生,帮助她把简历递了进去。而接下来的东城和西城招聘会,由于对户口和性别的要求,她没能投出一份简历。
在海淀招聘会,还没等她排到,考官便婉言谢绝了她。表示已经找到有意向的人选,而她的专业并不是完全吻合。不甘心的她又走到四季青镇街道前,小声地问了一句“我的这个专业能投吗?”对方回答很爽快,“能!”她马上开心地投了。但顷刻,自己的简历就被埋没在厚厚的简历中了。
随后,该街道的考官告诉记者,一上午就收到七八十份简历,已经有意向了,并且专业对口的不少,会先考虑专业对口的,竞争很大,去年招3个人,收到简历的有298人。
面试前先“海选” 拒绝小公司
截至4月下旬,刘凝所在班级的38个同学中,有4个出国,5个考研,29个找工作,只有9个基本确定了工作。此时,身边仍然一起“抗战”的同伴,成了刘凝的心里残存的一丝安慰。
半年时间,刘凝参加了5场招聘会,这期间她也获得了一些面试的机会。其中也有几家大公司,但面试之后无一例外地没有了消息。对于没被录用的原因,她不置可否。
而对于不了解的公司,则很多时候是刘凝自己首先放弃了。她说,对于这些单位,自己会先进行一番“海选”。到目前为止,刘凝接到面试的单位有30多家,但被她自我排除掉的有10家左右。
经过半年的应聘,她有了一套自创的考察应聘单位“含金量”的高招。除了向同学打听外,还会上网查,连主页都查不到的小公司,一概不考虑。
即使有时被假象给“唬”去面试,但只要经过面试的一番对话,她就能当场掂量出对方公司的深浅。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招聘“营销人员”的传媒公司,面试时她通过与考官的对话,发现对方实际是招广告业务员。于是,这个单位没有被她“应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