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之前,我一直在服装市场一线跌打滚爬了3年。在服装这行我的客户资源较多,虽然它是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竞争激烈,我还是坚定做服装生意。一方面我感觉自己在进货的渠道上有优势,对市场的信息了解得比较透彻,另外一方面我所在的城市消费水平相对较高,服装市场的增长预期较强。此外,准入门槛比较低。我当时只有1.5万元,尽管如此,我还是很有信心,并很快从南方进了第一批货。
根据我仔细观察得出,当地市民有三个消费心理:一是凑热闹;二是盲从;三是贪小便宜。为了提高销量,我就必须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式,有效地激发适当消费者的购买意识,否则我会深陷积压泥潭而不能自拔。经过几昼夜的冥思苦想,我决定联动促销。
由于市里几个电影院客源不足,我便与其中的一家影院进行合作。我利用他们的空地做现场销售,顾客买满100元送价值15元的影院门票一张(我付5元),观看热门影片。此举一箭双雕,既解决了我的场地,又为影院吸引了大量的人流和客源。
为了使效果更好,在现场销售前一天我在市区内进行了环城宣传。热卖那天效果特好,不少人想法凑合着买满100元以得到电影门票。
结果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首批进的货全部脱销。当天我真有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进行了很多促销活动,比如在过年前的服装消费高峰期,我结合市里“庆贺新春”活动,组织了一场下岗女工“端庄时装秀”,这成为当地当时媒体竞相报道的一个主题,我的“风雪夜归人”服饰也因此而声名大噪。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首次成功后,我的自信心空前膨胀,“做大服装生意”成为我当时的总体经营思路。现在想来,尽管当时干得风风火火,但对财务风险的漠视和粗放式的管理成为我后来危机爆发的最大隐患。
1999年初,我扩大经营规模并调整了经营思路。我把从南方采购来的服装换上标签,贴上“风雪夜归人”的牌子,笨拙而执着地经营着自己的品牌。为了突出自己的形象定位,我请广告公司设计了店面,然后又不遗余力地开了两家分店,这使我囊中所剩无几。事后,我才发现,这种貌似风光的背后存在着很大的危机,就像一条链子,中间的某个环掉了,即使再长的链子也比不上一根很短的绳子。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这种盲目贸进的财政政策一下子把我20多万的资金全部套牢,最少的时候我的账面上只有1000多元。
现实是冷酷无情的,首先是销售并没有随着成本的扩张而实现快速增长,经营方式上也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固定套路。我的服装虽然质量上乘,价格偏中,但仍然不能主导市场。
其次因为资金限制,我和厂家的结款不及时,厂家不愿提供新的服装款式。而此时我原有的服装由于销路不畅,现金周转出现困难。我也想过到银行借贷,但操作程序非常繁琐,最终“远水”没能解“近渴”,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夏季的销售旺季远去。
最后由于店面扩张,我一直在外联系进货,对店面的监督管理不力,加上生意不好,我常发火,渐渐地几个得力的销售人员也辞职而去。
在苦苦支撑3个月后,我终究还是无力回天。1999年底,我把手上的货全部清理掉,把店面都盘掉,最后一清算,离百万富翁还差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