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创业者,首先浮现在人们心目中的,往往是干劲十足的年轻人,似乎只有他们的年龄才与创业者身份相符合。但是,我们今天谈到的创业主角却是一位年过六旬的退休长者。谢金魁,一年多前还是硕果累累的医学专家,“非典”风暴中建功立业的抗非英雄。退休之后,生性倔强的谢金魁并不安于现状,拿着自己研究近二十年的治疗肺癌的科研成果“肺宝”,不但在国内找到了合作伙伴,还被美国bio-one生物医药公司相中,愿意投入500万美元进行市场开发。当了几十年穷专家的谢金魁,没想到能在晚年跨入富翁行列。
数十年钻研治癌新法
谢金魁原来是湖南省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在当地名气也不小。好学、思维聪敏的谢金魁时时刻刻带着研究的眼光看问题,这让他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20年前,谢金魁在海南工作时,发现当地人用一种俗称“鼻涕虫”的软体动物蛞蝓治病,他敏感地意识到这应该是个新药的探索方向。于是,他埋头扑在了这个小虫子的药用价值研究上。苦心钻研多年后终于有了成果,谢金魁的论文蛞蝓制剂《肺宝的临床应用初探》,1997年8月在洛杉矶获美国第一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大会一等奖。此后,谢金魁又向国家专利总局申报了“治疗肺癌、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的蛞蝓制剂及其制备方法”的中国专利。这为谢金魁此后全面、深入研究开发蛞蝓,打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基础。
抗非事迹载入史册
从湖南省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退休后,虽然收入不算太高,但2000多元的退休金足够让自己过得很潇洒,但谢金魁并没有选择在家颐养天年。2001年应广东省河源市人民医院一朋友的邀请,他到该院主持自己的老本行呼吸内科工作。2002年底,谢金魁在医院里接触到全世界首例的“非典”病人。而正是这个转折,后来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他被公认为是全球最先发现、最先报告“非典”,最先拟订正确的治疗方案,最先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最先开展预防药研究的第一人。据介绍,正是由于采用了他所拟定治疗“非典”的有效药物和正确方案,在河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9例非典确诊病例中,无一例死亡,无一例发生后遗症。为了表彰他的突出贡献,中共广东省委和省人民政府为他特记一等功,并以“谢金魁创造四个最先”为标题,将其事迹载入《广东抗非群英谱》。
自己建立公司
这次的荣耀并没有让谢金魁驿动的心平静下来,将自己毕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将科研成果产业化,是他还未实现的理想,也是他创业的动力和原由所在。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来到了广州,开始了他的创业旅程。
在河源当医生的时候,通过看病,谢金魁结识了当时广州市政府的一位官员,并向他谈起了自己的许多科研项目和创业打算,得到了这位官员的极大认同。随后,经该官员的介绍,谢金魁见到了广州市主管科技的副市长林元和。在见面中,谢金魁详细向林市长介绍了他的项目,林市长在表示大力支持的同时,建议他找一个平台,将自己的成果产业化,使成果得到更好的发展。长久的冲动和愿望在市领导的鼓励下开始实施了,谢金魁在满怀憧憬之下,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迈出了创业长征最关键的第一步。
在随后的日子里,谢教授将全部的精力投入了成果的研究和公司的运作上。在他夜以继日的研究下,“肺宝”的科研成果逐渐成熟,并获得了广州市科技重点项目的40万元的资金支持。拿到这平生未见过的一笔大数目,本以为产业化指日可待,但谢金魁却发现,产品要实现真正的产业化,还有相当多的研究工作,40万元还远不能解决问题。此外,谢金魁发现自己对公司管理来说还是个门外汉。这些缺憾让谢金魁意识到,要将公司做大,仅仅依靠他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找一个合作伙伴――专业的医药生产和销售公司。
联手民企合作
通过自己不断地寻觅和旁人的介绍,谢金魁认识了康采恩医药有限公司的老总杨森山。在数次见面和对话中,谢金魁了解到该公司是由原国有企业――花都市医药总公司广州药品经营部,于2000年7月转制过来的民营有限责任公司,具有相当不错的医药销售实力和相当的潜力,他们在注重销售药品的同时也注意到自身研发的不足,正迫切希望引进科研力量。杨森山和谢金魁特意赶往北京中科院动物研究所进行咨询,查询蛞蝓的治癌效果,杨森山对科技的务实精神,让谢金魁感到自己已经寻觅到理想的合作伙伴。于是,在数轮的谈判后,双方达成了共识,谢金魁成了该公司研发中心的主任,并签署了协议:公司负责资金、生产和销售,而谢负责研究。所研究成果得到的利润,公司占67%,谢金魁占33%。至此,一家崭新的科技型民营企业诞生了,谢金魁也终于找到了自己创业的基地,开始了他创业长征的第二步。
获美国500万美元投资
研发中心成立后,谢金魁终于能将全部的时间用于他最拿手的科研攻关上,在他辛勤的努力下,新公司的研究项目开始启动,蝓贝爽咽梅获中国发明专利、金海梅抗口咽部病原微生物作用的实验研究成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金海梅产业化研究成为广东省星火计划项目、复方蛞蝓胶囊治疗支气管肺癌的临床前研究成为广州市重大攻关项目、鱼腥草素钠注射剂的产业化研究成为广州东山区重大项目。
虽然总体而言公司的规模还不是太大,但互联网把“肺宝”的技术传播到美国。今年5月美国bio-one公司通过上网查询到康采恩医药有限公司的情况,并试图主动出资500万美金购并该公司。同时美方表示公司所得美方利润,全部用于公司的研发和拓展市场,并可将部分资金投放国际市场,进行资本运作,为公司跨越性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广州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公司审计及其各项并购手续已基本完成,一家中美合资的“广州市康采恩医药有限公司”预计今年9月份诞生,外方承诺,谢金魁将担任新合资公司的中方董事。谢金魁在创业的长征路上又迈出了第三步。
愿当专家与企业家沟通桥梁
当了几十年穷专家,眼看自己的科研成果即将走向市场,即将产生经济效益,谢金魁笑称自己三两年内有望成为富翁。但谢金魁环顾身边的老伙伴,发现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仍“待字闺中”。谢金魁计划利用自己现有公司的资源,通过自己的关系网络,将认识的教授、学者的科研成果通过康采恩公司进行产业化,使得原有闲置的资源能够发光发热。
与企业家的牵手
谢金魁认为,学者或科研人员在创业的过程中最担心的问题恐怕就是如何与企业家打交道。两者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但由于身份和思维方式的截然不同,在磨合的过程中总会产生许多问题和矛盾。有的合作因此而消散,更多的则因为担心这个而连合作都没有展开。可以说,这一问题极大地阻碍了产学相结合,使得许多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而许多资金因为得不到好的项目而白白闲置,这是我国目前科研成果产业化急需解决的难题。
谢金魁认为,问题是双方面的:从科研人员来讲,首先许多人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去与企业家对话与合作,往往过于谦虚,怕夸夸其谈,使得企业家无法准确把握项目的真实价值。其次,许多科学家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怕对方抢夺科研成果,迟迟下不了合作的决心,最终使得成果束之高阁。另外,许多科研人员对自己成果的实用性到底有多大缺乏自信,因而耽误了合作的时机。从企业家来讲,首先许多老板对成果的技术含量持怀疑态度,不太相信科研人员;其次,许多老板对成果到底有多少市场缺乏估计和预料,无法下定决心。此外有不少企业家目光短浅,宁愿将钱投入流通,甚至花钱用于花天酒地,也不愿搞科研。当了几十年共产党员的谢金魁与康采恩公司合作后不久,他就在公司里面建立起了党支部,还应要求,当上了公司老板的入党介绍人。充满创意的谢金魁,这次特别想在企业家身上实现共同信仰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