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北京的一份人才类报纸第23版的一则求职广告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年龄74岁的汪勇老先生“觅实力雄厚企业总裁兼总工程师职务,月薪100万”,而且任期“非达十年免谈”。这位求职者到底有何种能耐, 竟如此“口出狂言”?而京城的一家报纸昨天在综合新闻版以头条的位置对此进行了报道。如果报道属实,则汪先生如此长时间求职无果的境遇岂不成了“人才流失”的典范?或许此事另有隐情?带着种种疑问,本报记者采访了这位“神人”。
一问家境妻离子散家徒四壁
昨天一大早,记者来到上地建材城附近,在一个小花园的门口与这位手拿报纸的“神人”接上了头。老人头戴一顶棕色的帽子,身穿一件蓝色外套,走起路来有些驼背,因为上了年纪的关系,眼睛也有些混浊。但老人的声音很洪亮,特别是提起自己的发明技术,更是神采奕奕。老人说他个人的情况在网络上全部能够找到,在他的家乡江西省贵溪市的政府网站中贵溪专利页面上专门有所介绍,他在求职广告上也写明了网址。此前,记者已经通过该网址了解到一些情况,并据此想当然地以为,老人家里肯定会有电脑,而且情况也不会差。
可是,当记者随老人来到一个居住着很多外地人的大院,并推开一扇绿色的房门后,眼前看到的景象和想像的完全不同。屋子很小,只有8到9平方米。屋子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也没有生火,地上放着一个电炉子,床上的被子还没有叠。屋里的温度似乎比外面还低。一张破写字台上面胡乱地放着些报纸,除此之外,这里可以说什么也没有了。
老人告诉记者,离休后的十几年里他一直专心研究他喜爱的锁文化,为此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现在弄得妻离子散。江西的妻子和他离了婚,五个子女也都和他闹得不和。
二问求职奔波一年不见“伯乐”,自荐登广告
2002年11月28日他只身带着一个小箱子来到了北京,也把他十几年的研究成果带来了,希望在北京寻找“伯乐”,但在北京奔波了一年多,却是问的多,实际出资做的少。春节前他回到家乡暂住了一段日子后,开春又回来了,继续推销他的研究成果。
这次回来,老人又采用了一个新的方式登广告推销自己。老人现在靠着1400元的离休金在北京度日,仅一个月的房租就要200多元。但为了扩大知名度,老人不惜拿出500元钱,以每次100元的代价,在北京的人才报上刊登求职广告,2月28日是第一次,3月份还将有几次。
三问论文主攻锁文化,要“领诺贝尔奖”
老人到底靠什么发明技术要这么高的价钱,而且还要签10年的合同。老人拿出了自己撰写的论文。记者看到的论文很薄,老人说这是浓缩版。在发明简介上记者看到这样的话语:“从事研究工作十余年,已走访了全国名声较大的展览会、赴港澳泰国考察取经。先后申报了六项专利,最后确定(锁文化)为主攻方向,是国际科研界缺口,信心是领诺贝尔奖!”
论文分为理论、目的与作用、专有技术WY系列奇特意念联想密码锁等部分。看过论文后,记者知道了,老人所说的是一种密码锁。他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中国已经延续了3000年,没有人能够打破这种既定的模式,但锁只能锁住君子,而不能锁住小人,他发明的这种技术结合了模糊数学+不可猜想数学+互串+穿插,四大应用理论混合而成。所产生的效应是,本锁可以使用高科技,而高科技不能对付或破译本锁。
四问原理模糊数学加不可猜想,令人难以捉摸
记者试图让老人具体解释一下,这种锁到底运用的何种技术,老人反复向记者强调着,这是模糊数学、不可猜想数学的综合运用,一时半会儿解释不通。老人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他设计的一个保险箱,上面有一个操作窗,中间有一个操作孔,人只要把手伸进去就能将锁打开,而这里面没有任何红外线扫描、指纹识别等技术,全靠它的密码技术。听起来很神奇,且不易懂。
老人的论文中还提道:“本锁设计是适应潮流和购买承受力,人人叫好的产品。一把民用型,造价仅在30元之内,却可以超过进口的8000元的锁办不到的好几倍。本锁最高档次造价在500元之内。产品问世,可以称世界一大创举,要掀起一场锁业科技大革命。如要独家经营,5万产业员工也嫌不足,还可带动多个厂家,是投资者难以觅得的好项目!”当记者问到,有没有企业投资他的产品时,老人说都是问的多,不过现在他的图纸及相关产品的设计已经一应俱全,只要投资就能生产了。
五问专利八项申请至今都没有批
据老人说,去年6月份,北京曾有一家公司与他合作过,当时签了投资6万元的合同,而且还帮他申请了八项发明专利,这些专利除了密码锁之外,还有一些附属产品。但现在专利还只是申请并没有批下来,不过因为投资的问题,他们只合作了五个多月,就已经以法律程序终止了合同。现在他的项目还没有人看好。但是,他拒绝向记者提供此前合作者的资料,因此,对于该项合作事宜,本报记者无从核实。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老人的手机不停地响着,老人说,广告一登出去,这几天接的电话特别多,不过都是打听的,感兴趣的不是他的研究项目,而是百万月薪和签约年限,弄得他哭笑不得。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没有看到老人所描述的他的这种神奇“密码锁”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发明专利还在申请中,没有获得专利号记者也无从查起。
六问年龄既非74亦非76,自称75
在他发布的广告中,最后还加了一句,称百万元月薪“还少了点儿”,对此,老人笑笑说:“我的技术一投产,赚回来的钱可不止这些。而且效益是长期的,能够开发的产品也很多,加之我现在的身体还很好,10年不成问题。”记者追问,如果没有人聘他怎么办?他说,如果那样,就说明这世上没有“伯乐”。
合同要签十年,老汪今年到底有多大?记者注意到,网上他的年龄是76岁,而在他的招聘材料上却是74岁,对此,他的解释是“材料用的是过去的”,实际应该是75岁。而老汪离休时所在的单位江西省贵溪市委老干部局的电话大概因为是星期天的缘故,始终无法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