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粉的作用(茯苓粉是什么)
导读:今天跟着刘启庭先生的思路复习茯苓的用法。
茯苓,包括赤茯苓、茯苓皮、茯神,四者为一物。
性味归经
甘,平,入心、脾、胃、肺、肾经。
功效
茯苓皮利水消肿;赤茯苓分利湿热;白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茯神宁心安神。
功效特点
本品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袪邪,临床多作辅助药,与补气药同用则健脾益中,与利水药同用则渗湿利水,虽有健脾之功,究属淡渗之品,凡小便过多者,不宜使用。
功效主治
一、渗湿利水
用于水肿,如肾炎性水肿,开始眼睑、面部、四肢浮肿,并有尿急、尿痛或尿血等症状,病情较急,多用茯苓皮、姜皮、陈皮、桑白皮、大腹皮等同用;
脾虚性水肿,病情发展缓慢,以面及下肢浮肿明显,多与赤茯苓、焦白术、猪苓、泽泻、桂枝等同用;
肝性水肿,慢性肝炎同样出现浮肿、渐渐腹水严重,可在益气活血化瘀方中加用茯苓健脾渗湿。
通利小便,用于小便点滴而下或不通、尿浊而少、胸腹满闷、倦怠身重、嗜卧,属于湿阻中焦之脾虚小便不利,与白术、猪苓、泽泻、大腹皮、桑白皮、陈皮、木瓜、槟榔、苏梗、木香、砂仁等同用,如茯苓导水汤,也可用于妊娠羊水过多之水肿证。
二、健脾和胃
用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痰饮内停、大便溏泄、食少纳呆等,与党参、焦白术、山药、炮姜、桂枝、陈皮等同用。
用于痰饮咳逆、咳嗽痰多白稀黏、胸脘痞闷、恶心欲吐等,与半夏、陈皮、生姜、甘草配用,如二陈汤。
三、宁心安神
用于心脾不足之惊悸失眠,常与党参、龙眼肉、酸枣仁等同用,如归脾汤。
用于痰浊内阻,或心肾不交之惊悸失眠,常与菖蒲、远志、郁金、酸枣仁、合欢皮、珍珠母、黄连、肉桂同用。
鉴别应用
茯苓素有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之分。
茯苓皮走表,长于利肌表之水肿;
白茯苓偏入气分,赤茯苓偏入血分;白茯苓偏补,赤茯苓偏利;补脾益心,则白茯苓优于赤茯苓,分利水湿、行血消瘀,则赤茯苓胜于白茯苓;
抱附松根生者称茯神,用于安神。
茯苓与猪苓,二药都能利水渗湿,对于小便不利、淋痛、水肿等证,常相须为用,协同利水效果,但猪苓淡重于甘,主入肾与膀胱经,只能渗湿利尿,无补脾益中之效,且利水作用较茯苓强;茯苓则利中有补,能补脾益心。
配伍应用
一、配半夏
茯苓味甘淡,甘能补脾,淡渗水湿,湿无所聚,则痰无由生,补脾能促使水湿运化,水湿的消退有利于脾运的恢复;半夏辛散水气、温燥化湿,脾湿去则土燥,痰涎无以生。
半夏与茯苓,一为湿燥化湿,一为淡渗利湿;一为降逆止呕治其标,一为健脾和中治其本。
二者标本兼治顾,功可健脾利水、燥湿化痰、利水宁心,临床常用于脾虚湿停、胃失利降之心下痞满、呃逆呕吐、头眩心悸,或咳嗽痰多,或下利便溏等证的治疗。
二、配附子
附子大辛大热,温肾补火;茯苓甘淡而平,健脾利水。
茯苓得附子则补火生土,使水有所归;附子得茯苓,则水有所摄。
功效温肾利水,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症见恶寒脉沉,四肢沉重浮肿,小便不利,或腹痛下利等。
三、配桂枝
茯苓味甘淡而性平,甘以益脾培土,淡以利水渗湿,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治其生湿之源;水湿阴霾之邪,又赖阳光以煦,桂枝辛甘而温,辛甘以助阳,甘温以化气,最善散阴霾之邪。
桂枝得茯苓不发表而专于化气行水,茯苓得桂枝通阳除湿。二者相使配对,具有较强的利水除湿的作用。
四、配泽泻
茯苓淡渗利湿,兼有助脾运化之功;泽泻善逐三焦、膀胱之水。茯苓得泽泻,利水除湿之功倍增;泽泻得茯苓,利水而不伤脾气。
二药合用,相使相辅,可使中焦得运,水道通调,水湿之气从上顺下,出于膀胱腑,主治一切水湿停留之证,如水肿、黄疸、泄泻、淋浊、小便不利等,但对于中下二焦水湿之证最为理想。
五、配猪苓
茯苓与茯苓性味相同,都有淡渗利湿之功,然茯苓利中有补,补中有利,可补可泻,常随配伍而定;猪苓利水渗湿功过茯苓,而无补益作用。
二药配对,起着协同作用,以增强利水渗湿之功,故可用治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证候,如水肿、泄泻便溏、淋浊带下、黄疸、脚气等。
六、配白术
白术及茯苓均为健脾除湿药,二者常相须配对,是治疗脾虚湿停的最常用药对。
脾喜燥而恶湿,白术甘辛益脾,苦温而又燥湿,功偏健脾燥湿;茯苓甘以扶脾,淡以利湿,功善渗湿而益脾。
二药合用,一燥一渗,运利结合,使水湿除而脾气健,益脾气而又运温,共为平补平利之剂,无论脾虚气弱致生内湿,或外湿困中致脾虚不健,症见四肢困倦,脘腹胀闷,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泄泻便溏,或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心悸怔忡,或妇人白带清稀等,均可选用。
七、配山药
白茯苓功专利水渗湿,虽具有益气健脾之功,然终为补少利多;山药既可健脾益气,又能固肾益精。
白茯苓和山药相须配对,茯苓得山药则利湿而不伤阴,山药得茯苓则补脾而不留湿,补中有利,利中有补,合为平补缓利之剂,为脾虚挟湿又不耐峻补峻利者所宜。
八、配党参
党参健脾益气,茯苓利水渗湿,并有缓和的健脾助运之力,二药同用,可加强健脾益气之功效,且藉茯苓利湿之功,可防党参壅滞之弊,具有补而不壅、补中寓利、相得益彰之妙。
大凡脾胃虚弱,症见头晕倦怠,短气乏力,食欲不振,消化力弱,腹中虚满,便溏泄泻等,均可应用。前人有“脾胃气弱,参苓必进”之论。
九、配黄芪
黄芪益气健脾,升清降浊,利水消肿;茯苓健脾助运,利水渗湿。
黄芪配伍茯苓,以黄芪益气升阳、健脾利水为主,配用则健脾益气之功加强,且有较强的利水消肿作用,既可用于气弱脾虚之证,也可用于脾虚所致的水肿、白浊、白带等。
应用注意事项
1. 忌米醋。
2. 虚寒滑精或气虚下陷者忌用。
用法用量
内服9-15克,入煎剂,或入丸散。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临证本草》,刘启庭述,王福席、苏玲等编,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2006.6。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