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海报价格排名
1、《木乃伊》32年,1开,45.35万美圆, 1997年3月 苏富比
2、《大都市》26年,2个1开大,35.775万美圆,2000年10月,苏富比
3、《金刚》33年,2个1开大,24.45万美圆, 1999年4月 苏富比
4、《大都市》26年,2个1开大,20万美圆, 2000年7月 ebay
5、《致命科学怪人》31年,1开,19.8万美圆, 1993年10月 奥德赛
6、《木乃伊(另外一种版本)》32年,1开,11.7087万美圆,2001年3月 佳士得
7、《金刚》33年,2个1开大,11.5万美圆, 1994年12月 苏富比
8、《黑衣人》34年,1开,10.975万美圆, 1998年4月 苏富比
9、《金刚》33年,1开,9.89万美圆, 1994年12月 佳士得
10、《全垒王》29年,1开,9.6万美圆, 1999年4月 苏富比
电影海报的集藏风靡海外
电影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发明之一。从电影诞生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全世界几乎所有的人都看过电影,并涌现出无数电影迷,许多优秀的电影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电影海报的集藏风靡海外
电影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发明之一。从电影诞生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全世界几乎所有的人都看过电影,并涌现出无数电影迷,许多优秀的电影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而电影海报是伴随着电影的产生而涌现,它究竟诞生与哪一年恐怕已很难查证。
电影海报一般张贴与影剧院、广告栏或是张贴在大街马路等公共场所。通过张贴不仅可以起到宣传作用,还给人以美的享受。电影海报的收藏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受此影响,世界各地相继也出现了收藏电影海报,到八九十年代已成为一种时尚,并涌现了许多电影海报收藏家。如英国有一位著名的电影海报收藏家布鲁斯?马陈特,他不仅建立了电影海报艺术馆,而且搞电影海报的拍卖会。在西方,一张极普通的20年代电影海报至少值数百美元,较珍贵的电影海报可达数千乃至上万美元。如一张《公民凯恩》的海报,1965年只值5美元,现在高达数千美元,《乱世佳人》、《北非谍影》海报报价达1万美元。从市场表现看,年代越早、影响越大的电影海报往往越珍贵,市场越抢手。如1968年为描写流行东队的法国影片《同情恶魔》作宣传的海报,以4025美元的价格售出,卓别林的《城市之光》海报,《劳莱与哈代》的海报已无法开价。1996年纽约佳士得曾一次集中推出500多幅电影海报,每幅底价最低在数百美元,高的则达上万美元;1997年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举办的好莱坞电影海报拍卖会上,一张1932年美国电影《木乃伊》海报,以45.2万美元成交,创下了电影海报拍卖的天价。同年,纽约佳士得也举办了电影海报的拍卖,其中一幅1933年的电影海报估价9千至1.2万美元,结果以8.17万美元成交;另一幅宣传1933年的影片《猩猩金刚》的海报也以7.95万美元成交。有资料表明:美国1980年以前发行的原版电影海报现今大涨了50倍:在英国20世纪70年代花几英镑就可以买到的海报,现在就要买几百英镑。由于电影海报在市场上有着可观的行情,所以也引起了造假者的兴趣,造假者一般会对有很高价值的海报进行重印,而人们识别赝品一般较难。为此,1997年国际上还成立了“国际过时海报交易商协会”,该协会的目标之一是处理海报造假问题。近几年,西方國家炒卖电影海报已成为风尚,前不久,美国好莱坞为了加强宣传《珍珠港》而在美国各地张帖海报,结果引发了一场偷《珍珠港》海报热。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國家收藏海报的热情空前无比。
由王家卫执导,梁朝伟和张曼玉主演的《花样年华》海报就十分典型,该片中梁朝伟勇夺2000年“第53届法国嘎纳影展”中影帝。为配合该片在不同地区上映,王家卫为该片设计了香港版、法国版及外国版3种版本的海报,结果3种版本的均被炒至数百美元。所以有的海报尽管是近几年的,只要影片有影响,海报设计佳,炒家感兴趣,照样将海报炒至天价,让人惊叹!
电影的海报 隐喻非凡价值
电影海报被称为浓缩的电影、电影的名片等,一部影片拍摄完毕,电影公司往往要物色美术高手绘制电影海报,以期达到较好的宣传目的。
照说电影放映后,电影海报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大多数人对这些东西并不珍惜。不成想,现在却成了大家争相收藏的新宠。当时这些海报免费发放,张贴完毕就撕掉,大家并不觉得可惜,可是现在再想找到这些海报简直太难了,很多收藏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一定有多大收获,只有电影资料馆还存有一些。现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电影海报每张价格一般在7000元以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电影海报每幅价格也多在200元以上。
电影海报不同于一般的收藏品,它们的背后是一部部曾经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的电影。看到这些电影海报,就好像又回到了当年,那一幕幕活剧就像昨天的影像一样清晰。现在人们看电影少了,二十几年前人们对电影简直是如饥似渴,为看电影几近疯狂。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电影海报大多是名家手绘,十分珍贵。很多著名画家绘制过电影海报,如蒋兆和、张仃、程十发、黄胄、陈逸飞、关良、华君武等。蒋兆和绘的《马兰花开》、廖铜模绘的《五朵金花》、张仃绘的《祝福》等都是难得的精品,现在看来仍让人爱不释手?
新中国成立前的海报,片名等文字写得很大,构图、色彩等不十分理想,商业气氛浓一些,艺术水平还较为稚嫩,因为电影海报作为一门艺术才刚刚开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海报,无论从构图、色彩,还是从画面的细致程度、整体效果上来看,都大大提高了,电影海报已经成为一门十分成熟的艺术,产生了不少的海报精品,如《早春二月》、《阿娜尔罕》等。“文革”期间,海报设计呆板、机械,降低了其艺术价值,但由于是特殊年代的历史产物,并不降低其收藏价值。80年代是电影腾飞的时代,海报艺术开始回归到真正的艺术道路上来,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如《茶馆》、《第二次握手》等。90年代是激情勃发的年代,电影产量很高,但由于娱乐媒体多元化,电影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得无足轻重。电影海报更多的是借用剧照,大多为电脑制作,艺术大师几乎全部退出海报设计队伍,纷乱中难见精品。
近日,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电影老海报”丛书,共计收入1300余张电影老海报。其中包括我国现存最早的影片《再生花》海报,直到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海报。该书不仅对每幅电影海报做了赏析,而且还介绍电影故事,使未看过电影的人也能获得一个大致的印象,加深对海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