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歌词(「21」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诗真的是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在小学生必背诗歌里,我才读了20几首,就感觉已经读到过好多送别诗了。
(1)诗歌背景:黄鹤楼和扬州
李白和很多著名诗人有交集,比如孟浩然,比如王昌龄,可以说是交游甚广。
《古诗课》书中写到,李白在25岁时离开家乡四川,开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第二年来到孟浩然家乡湖北襄阳一带,结识了孟浩然,两人成为好朋友。这首诗写于孟浩然去扬州游历前,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的时候。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另外两座是岳阳楼和滕王阁),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三国时期该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自古以来闻名遐迩。
从军事用楼到观赏楼,黄鹤楼不仅没有失去价值,反而因为人文内涵的增加而千古流传。随着历史的推移,与黄鹤楼有关的传说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神秘色彩。
跨鹤之仙的传说,最早出现在南朝科学家祖冲之的笔下。他的《述异记》中的“驾鹤之宾”,后被鲁迅辑录在《古小说钩沉》里:还有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据传说,此地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这就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吧。
题目中的广陵是今天的扬州。古时候扬州作为一个州名,是很大的一片区域。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扬州的范围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江苏长江以南部分,上海、江西、浙江、福建全部,湖北、河南部分地区。
唐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广陵(今扬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除州制,分全国为10道,扬州属淮南道,至此,“扬州”不再是省级概念,“扬州城”即从此时延续至今。历史上繁华的扬州城,即今扬州市老城区-广陵区。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扬州为广陵郡。
名字和范围改来改去,但是这个城市的繁华一直是全国闻名,也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好像扬州的明月格外美,让人印象深刻。
(2)回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首句点明了人物、地点。史杰鹏老师说,诗中写朋友辞别黄鹤楼,其实是辞别诗人自己,但是这样写,有一种仙人远去的感觉。前面已经提到过,黄鹤楼曾有仙人乘鹤而去。
第二句说明了朋友远行的季节和此行的目的地。烟花三月,农历三月正是江南春色正好的时候,嫩绿的柳枝如烟如雾,繁花似锦,烟雨朦胧。而扬州又是江南最繁华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其实诗人是羡慕朋友能够去扬州的。
这里的“下”体现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江水东流的地形特征。
第三句“孤帆远影碧空尽”,诗人远眺着朋友坐船离开,那一叶小舟逐渐消失在江天相接的地方,帆影渐渐模糊,融入青碧色的天空。
史杰鹏老师解释了这里的“碧”。碧是深青色,青绿色。我们印象里天应该是蓝色的呀,为什么说是深青色?因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古代的色谱中,青就是蓝,只是比蓝深。
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与前一句呼应,朋友坐的船消失在视线中了,但是长江的滚滚流水仍旧毫不停歇。在这种对比中,送别的怅惘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