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晁错(晁错是冤死的?)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的恩师、大汉帝国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晁错,被腰斩于长安街东市。
向来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吵翻天的史学家们,在这一事件上,却出奇一致的站在了同一阵营——他们都认为,晁错是冤死的!
那么,这个晁错是什么人?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死的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晁错,颍川人(今河南禹州),生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自幼便开始学习申商刑名之学(法家),以能言善辩见长。在汉文帝时期,被推举入仕,任太常掌故(相当于后世的礼部官员)。
后来,因为公文奏报写的十分漂亮,被汉文帝发现 ,于是提拔为太子(汉景帝)府属官。
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史记·袁昂晁错列传》
在太子府,晁错凭借其渊博的知识,以及出色的口才,深得太子刘启喜爱,被称为“智囊”。
虽然史书对这一时期的晁错记载颇少,但是,我们起码可以肯定一点:晁错绝对不是一个甘于平庸之人,“搞事情”才是他的本真性格。因为,在深得太子赞许,未来可期的情况之下,晁错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几次三地给汉文帝上书言事,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
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史记·袁昂晁错列传》
此时的汉文帝,刚刚由外地藩王入继大统,不管是出于时机,还是自身法理的考虑,都不可能将这一国策(削藩),付诸于行动的。但是,从其将力主削藩的晁错升官加爵,并继续让其为大汉帝国未来的掌舵人太子刘启授业解惑的情形来看:其实文帝对于晁错提出的“削藩”等国策也是十分认同。毕竟诸侯王越强大,中央政府对其的控制就会越无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血气方刚的汉景帝继位之后,就决定将削藩付诸于行动。
前面我们说了,早在太子府时,汉景帝就将晁错当成自己的头号智囊,现在刚刚上位至尊之位的他, 更是急需这个老师出谋划策。于是晁错被升为内史(相当于现在的政策研究室主任及书记处书记等若干机要职务),继续作为自己的“第一参谋”。
而且,景帝对晁错信任几乎达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弄得其他高级官吏都成了摆设。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史记·袁昂晁错列传》
这可就有点“鸠占鹊巢”,外加砸人饭碗的意思了。于是,就有人看晁错不顺眼了。
这个人就是丞相申屠嘉,这个也很好理解:本来皇帝之下的第一人应该是丞相的,可是晁错却强行出位,让人家成了花瓶,这能不遭人记恨吗?
当时,晁错府邸的正门离皇宫比较远,每次晁错想要进宫与景帝商议国事都要绕一个大圈子,十分的不方便。为了节约时间,晁错就在自己家的后墙上开凿了一个门,方便进出。
当丞相申屠嘉听说这件事之后,立马意识到扳倒晁错的机会来了。原来,晁错当时在开凿“便道”时,顺带将一堵看似不起眼的墙壁也凿穿了,而这道门,却是汉高祖刘邦陵寝的墙壁。这可是明显的大不敬之罪了,按律当诛。
当丞相气喘吁吁地跑到汉景帝面前,义正言辞地怒斥晁错的不法罪行时,汉景帝却异常平静地说道:“那个不是祖庙的墙壁,而是一道墙外墙,这样做不犯法,而且,是在朕让晁错大夫这样做的!”
这是赤裸裸的暗箱操作加包庇了,申屠嘉羞愧难当,不久之后就忧愤而死,自此之后晁错更是威势日增。
小结: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和《史记》中均有记载,在表面上来看,虽然是晁错赢了。但是,小编却认为,晁错必死的结局从此时已经基本敲定。
为什么呢?
因为,在官场上混,向来讲究个抱团取暖,毕竟谁都有在下风位的那一天,万一哪一天真的落难了,有几个人帮助圆场总是好的嘛。
本来晁错的“宠幸倾九卿”,就已经是“木秀于林风”,遭到了多人的记恨了;现在,连一国丞相都因他而死,虽然大家嘴上不说,但是仇恨的种子肯定由此已经生根发芽。
我们接着往下说,不久之后晁错就公然提出了“削藩”的建议。
站在历史大势上看,晁错提出的“削藩”绝对是正确的,可是在当时的人看来,他这是纯属没事找事。
为什么呢?
首先,设立藩王拱卫中央,这是大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定下的基本国策,是祖制,而晁错贸然提出削藩,缺少法理依据。
再者,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日渐做大,确实有了尾大不掉的苗头,但是他们并没有明着喊出“独立”的口号(朝廷与诸侯王还算相安无事)。而朝廷的这些贵族们,早已习惯了声色犬马的富贵生活,现在贸然“削藩”,极大可能会引发叛乱。也就是说,晁错此举完全是在破坏人家的幸福生活。
所以,基本没有人支持他。但是,碍于晁错的威势,也基本没有人敢明面反驳。除了一个人例外——魏其侯窦婴。而我们知道:在官场上,大多数政治主张的不合,到最后往往都会发展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
梁子就这么结下了!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卻————《史记·袁昂晁错列传》
熟悉历史的朋友一定知道,这个魏其侯窦婴可不是一般的小人物,他是文景时期,大汉帝国最为强大的政治集团“窦氏家族”的代表人之一。
也就是说,到现在为止,看似位置显赫的晁错,基本已经将大汉王朝最有实力的几个集团得罪完了。
首先,他鸠占鹊巢,让丞相等朝中大佬成了摆设;再次,因为“削藩”一事,他不仅得罪了几乎所有的刘姓诸王,更是得罪了势力庞大的“窦氏家族”。
果然,在轰轰烈烈的“削藩”之事拉开帷幕之后,晁错就成了众矢之的:不仅刘姓诸侯,打出了“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叛乱(七国之乱);而且,朝中那些本该享受幸福生活的大佬们,也都把晁错看成了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更为可怕的是,当初还对削藩一事信心满地的汉景帝,也因为声势浩大的叛乱慌了神,面对满朝尽是支持恩师晁错的声音,汉景帝的内心慢慢动摇了。
终于,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了。
对于晁错派平时的为人处世,在《史记》里太史公用了这么一个词“穞(lǔ)直刻深”。
什么意思呢?
用现代话说就是,刚正、严酷,不近人情,而且颇有点睚眦必报的意味在里面,因为这个性格特点,晁错最终把自己“作死”了。
事情是这样的:在晁错参加工作之初,他就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政敌——袁盎。关于这两个人到底是怎么结仇的,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根据晁错的为人,多个仇人也很好理解),只知道他们的矛盾已经到达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甚至都愿意在同一个屋檐下说话。
盎素不好晁错,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
后来,晁错得势,就利用手中的权力,将袁盎以受贿之罪罢官免职,这还不算完。这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穞直刻深的晁错又想起了这个死对头。
于是,他就向人说:袁盎当时出任吴国丞相时,明明知道吴王的不臣之心,却因为收受了吴王的贿赂而隐瞒不报。现在吴楚反了,应该先追究袁盎的责任。
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宜知计谋。”
这就有点明显的假公济私外加打击报复嫌疑了。
当袁盎得知这一消息后,立马找到了晁错的政敌魏其侯窦婴,请求觐见汉景帝,说他有妙计,可以平复七国之乱。
我们都知道,这个所谓的妙计,就是诛杀晁错以安众人之心。
结语:
晁错死得冤吗?答案是肯定的!
一个为国为家的伟大政治家,却因为种种原因,而遭到统治者的抛弃,晁错死的确实冤!
可是,当千丝万缕的事情发展到公元前154年的那个正午时,晁错的死又貌似是必然的结果。他为人很差,几乎没有政治盟友;又睚眦必报,处处结仇;因为自己的政治抱负(削藩),他几乎得罪了大汉帝国所有的利益集团。
当年轻的汉景帝急于“甩锅”,争取团结之时,众矢之的晁错,貌似就是最好的祭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