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依澄(主张尊重国际法)
北大,是中国的高等学府,是精英辈出的地方,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
北大校长更是倍受尊敬的,怎么会被砍头?
因为这件事情发生在清朝,刽子手是清廷最高领导人慈禧。
北大的名字原来不叫北大,叫京师大学堂,它创立于1898年,是戊戌变法的伟大成果之一。
正因为如此,北大生于危难之中,处在了风口浪尖。
北大的命运也跟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随着中国政治风云变幻而沉浮,北大的校长曾经无数次在政治斗争的惊涛骇浪中处境危险。
可尽管如此,北大的校长多数是善始善终,唯有一位校长却是被当做“汉奸”处死的,这个校长名叫许景澄。
很多人对许景澄这个名字都比较陌生,甚至没有听说过。
但公允地说,许景澄是晚清优秀的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为国家、民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说到清末大事,没有人不知道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他们因为探索国家前进方向而"身败名裂",最后流芳百世。
但是1900年的庚子之变中,有五位大臣为了国家安危,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以身许国。
但他们的名字却湮灭在历史长河,像五片雪花落入大地无声无息,他们就是"庚子被祸五大臣"。
他们分别是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太常寺卿袁昶,还有吏部侍郎许景澄。
许景澄,1845年生在浙江嘉兴,同治年间的进士,高中后被钦点进翰林院当编修。
1880年,许景澄开始了自己的外交生涯,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站在反帝、反殖民的前沿,一个合格的外交官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胜过千军万马。
许景澄虽然没有去外国留洋,也没有学习过国际关系学,但他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国际形势看得非常透彻。
他的才华得到总理大臣文祥的欣赏,被任命为外交公使,出使法国。
在当代中国,当一名外交官是叫人羡慕和尊重的,可是在旧中国,这是个挨骂不讨好的职业,经常被骂做汉奸卖国贼,替朝廷背锅。
但许景澄早有思想准备,他把林则徐的话当做座右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国家、民族把个人生死荣辱置之度外。
1884年(光绪十年),许景澄出使法、德、意、荷、奥五国,885年(光绪六十一年),又兼任驻比利时公使。
出使德国期间,他曾经主持勘验接收在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的"定远、镇远"等战舰的工作。
在等待竣工的那段日子,他并没有闲着,走遍了德国的几个大型造船厂进行调研,写成了《外国师船表》,报送兵部,以做日后大清海军参考。
1891年(光绪十七年)6月,俄军以打猎的名义,入侵帕米尔中国界区赖着不走,9月,许景澄到俄国外交部代表大清政府多次提出抗议,进行严厉"谴责",俄国外交官被迫承认越界事实,并撤出军队。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惨败给日本,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帝国主义列强受到极大鼓舞,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举国一片悲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