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圈可点的意思(可圈可点能形容人吗)
佗城,属于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下属的一个古镇,历史非常悠久,城建时间甚至比广州都还早,始于秦朝,原为龙川县城,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佗城至今仍留下众多古迹和古建筑,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坑子里、牛背岭;秦时古城基、越王井、赵佗故居、马前岗等遗址;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时代的城隍庙、越王庙、孔庙、东河、仙塔桥、新塔、考棚等旧址及古建筑,这其中,古代的科举考棚是广东唯一保留下来的考棚,连广州都没有。
考棚,也称为贡院,是古代学子们科举考试的地方,一般只有重要的州府才设置。龙川佗城的考棚建于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它位于龙川县佗城镇西门,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砖木梁架结构,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
到了唐朝,科举制度日趋完善,其中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这些资料在龙川的考棚皆有记载,而且还有像上图这样的实景摸拟,应试者在一个独立的小格子内,吃住都在里面,考试完成前,不得离开席位。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士子文人面前只有科举一条路,“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终身”,他们只能从这座独木桥上挤进官场,从这里取得前程。因此,在这座独木桥上,每个人都得拼命,用真本事,也用歪门邪道,用各种方法作弊。作弊掇其要者,不外有三:请人代考、夹带经文、贿赂考官等,对于这类事件,一经查实,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对作弊者的惩处历代都很严厉,清代尤为严酷。
对作弊者的惩处办法:
一是枷号。凡临场枪手、冒籍、顶替、夹带、抄袭、传递、不坐本号者立即由监考官吏带上枷锁在考棚外示众。
二是斥革。生员即秀才,是须经童子试考取的功名,一旦违犯考场纪律,生员称号立即被革除。
三是刑责。舞弊情节严重者,要动用刑罚。对冒名顶替、重金雇请、舞弊情节恶劣者,往往被发配充军。乾隆五十七年,对3名雇请枪手的童生、枪手及其他涉案者,先行枷号3个月,然后“发烟瘴之地面充军。至配所杖一百,折责四十板”,脸上还要刺上“烟瘴改发”字样。这样的惩罚已与要犯相差无几
除了文科考试,另外也设有武举考试
武考的项目有骑射、举石锁比拼力气,比剑法、枪法,摔跤等
据龙川考棚里的介绍,武举的开创是由武则天始创的,在他之前,科举考试只有文科。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对于科举这些选人用人的方式,世界是各界名人都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这是当时科考的一些科目,比如八股文、诗词歌赋、策问、经义等。
这是龙川考棚以前考生留下来的一些考卷,大家注意上面每一个字的边上,要么打有一个小圈,要么打有一个小点,为什么呢,这就是成词“可圈可点”的来历。
古代用加圆圈或点表示文章的句读,圈点也常加在字句的旁边,表示精彩或重要。可圈可点即指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也引申为事物值得称赞。
清代应试者的考卷欣赏
据介绍,这是一个探花的考卷,是不是感觉像印刷体一样,写得非常工整,而且也对得极为整齐,边上也画满了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