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不孝(孔融让梨的结局嗯)

80酷酷网    80kuku.com

孔融不孝(孔融让梨的结局嗯)孔融让梨的结局嗯,最后却是因为不孝被杀

儿童的世界是欢乐的,因为他们的世界里,总是善恶分别,色彩艳丽,但真的长大后,你会发现,真实的世界并没有更坏,而是更复杂了。

小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世界上是有坏人的,长大后我们明白,确实如此,但坏人的标准却变得复杂起来。

老师不会告诉你,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人是个酷吏,老师也不会说儿时凿壁偷光的偶像匡衡,长大后居然是个贪官。

当然老师更不会告诉你,在小孩子眼中最著名的孔融让梨的故事,最终孔融的结局是什么,因为孔融的结局实在是太难说了。

如果小孩子非要问,孔融的结局是什么,你就说是被大坏蛋曹操杀了,这的确是事实,但这不是全部,真实的历史是,孔融被杀的原因,居然是因为不孝。

那么作为孔子的二十世孙,一向以标榜孝道的儒家,为什么孔融会因为不孝的罪名被杀呢?

孔融让梨的结局嗯,最后却是因为不孝被杀

(01)百无一用是书生

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铁齿铜牙纪晓岚》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句唱词,都说书生百无一用,这话显然是反着说,因为很明显,纪晓岚就很有用。

但这话放到孔融身上,那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纵览孔融的一生,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孔融报的大名很早,四岁就成名,著名孔融让梨的故事,让这个小小年纪的孩子就名声大噪,更出名的故事,是那句小时了了。

当时有个南阳尹李膺,喜欢在家里摆名人沙龙,对来客要求极苛。曾经特意关照守门人:“非世贤及通家子孙,一概不见。”

孔融让梨的结局嗯,最后却是因为不孝被杀

少年孔融前去求见了,亮出的正是“李君通家子孙”的招牌。李大人揉了半天眼也没看出眼前这个后生小子,祖上曾与自己有什么瓜葛。“大人差矣,”孔融嘿嘿一笑,“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也。”

他指的乃是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孔子造访老子(李耳)一事,依照同姓者“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那真可算是“累世通家”了。

不仅李膺,在座众位显客无一不被他的捷才震倒,只除了一位倒霉蛋。太中大夫陈韪由于晚到,没有亲耳听到孔融迅捷无比的应对,经由别人转述,效果不免打了折扣,便说了句不太友好的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种人我见得多了。”没承想孔融立刻回他一句:“想君小时候,必当了了,”陈韪当即吃瘪。

这故事只能说明少年时代的孔融,就是一个口才了得的人,他非常善于临机应变,一句话就能让对方哑口无言,这样的人往往思虑不深。

本来就顶着孔子后代的名号,再加上从小就表现出来能说回答的素质,孔融俨然是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但时间久了,大家才发现,孔融真的只是口才好而已,论做官,可以说是一塌糊涂。

孔融让梨的结局嗯,最后却是因为不孝被杀

可惜天下大乱的时代到了,孔融这样的人,只能在盛世发发议论,一到乱世,就显示出来儒家的短板,无论是做北海相国,还是做青州刺史,孔融做的都很差劲。

他所在乎的,似乎只有自己的风度和名声,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双方战斗自春至夏,战士仅剩数百人,流矢像雨一样射来,城内已经短兵相接。

孔融仍然伏案夜读,谈笑自若,直到夜晚城陷,他才逃奔山东(太行山以东),妻儿都被袁谭所掳。

这像极了史可法,大军压境,他想的是如何让自己的英明形象流传出去,而不是尽力抵抗,孔融架子是摆够了,只可惜他不是仙风道骨的神人,最后时候还是弃城而逃了。

孔融让梨的结局嗯,最后却是因为不孝被杀

(02)文士与谋士

孔北海逃走了,最终逃到了许昌,那里有名义上的皇帝,只有那里,在皇帝的庇护下(其实是曹操的庇护),才能有文士的立锥之地。

毕竟到处都在打仗,只有曹操这里,还能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供养像孔融这样的名士,这一点曹操心里很明白。

战乱年代的书生分两种,一种是名士,一种是谋士,像郭嘉,荀彧荀攸贾诩这样的人,都是谋士,他们能从实质层面上,协助曹操领兵打仗,是最需要的人才。

但这不能说名士就没有用,名士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你肯定是命令不动的,唯一能让你占据优势的,就是这些需要依附在皇权之下的名士,他们为曹操的阵营,提供的必要的道德制高点。

投奔了曹操的孔融,又回到了天下太平的时代,整天和一帮文人雅士,高谈阔论,当时很多人都不认为自己是投奔曹操的,他们是投奔汉献帝的。

孔融让梨的结局嗯,最后却是因为不孝被杀

但事实上,是曹操帮他们遮风挡雨,但他们并不领情,反倒是各种帮倒忙,尤其是孔融,他是出了名的毒蛇,经常跟曹操作对,最经典的一次,就是讽刺曹操的儿子。

当年曹操攻陷了邺城,曹丕就迫不及待地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关于甄氏那故事就更多了,传说曹植的洛神赋就是为她而写,为她痴迷,这段传奇故事我们以后再说。

这事做的的确不地道,但曹操从来不是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曹丕也不是,抢战败者媳妇的事,曹操没少干,曹丕估计也这也是有样学样,比起战乱年代的屠城这种事并不算太恶劣。

到孔融知道后,却极尽讽刺,这是高级黑,孔融以为自己很牛,直接给曹操写信说,当年武王伐纣的时候,攻陷朝歌后,就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旦。

曹操是什么人,那是中国罕见的文武全才的帝王,乾隆写了一万多首诗,在曹操的诗文面前不值一提,被碾压成渣渣。

孔融让梨的结局嗯,最后却是因为不孝被杀

孔融把曹操当董卓,可以曹操不是粗人,于是忍不住就问孔融,这个典故,我怎么不知道,先生是从那个典籍里看到的,同为读书人,你知道我不知道,这杀伤力不大,侮辱性极强。

没想到孔融居然说,是根据现在的情况,想当然尔,把曹操脸都气绿了,无论孔融的结局如何,单凭这一句话,孔融就可能被后世的儒生骂到死,因为他在编排圣人。

孔子的确是圣人,但是比孔子更牛的圣人是周公,你只要奉行儒家,周公那绝对是不能亵渎的圣人,孔融仅仅是为了乘口舌之快,居然编排这个故事,只能说孔融真的没把儒家放在眼里。

这是他日后,被杀的根本原因,也算死得其所,因儒家而名声鹊起,最终还是因为儒家的孝道而人头落地。

孔融让梨的结局嗯,最后却是因为不孝被杀

(03)曲终人未了

孔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简单的好人或者坏人肯定都不能概括他,其实孔融跟庄子很像,他是个喜欢拆台的人。

庄子跟孔融都生活在乱世,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谁都看不上,觉得谁都做得不对,但是自己又提不出解决方案。

这种人就是喜欢拆台,有时候甚至为了反对而反对,你说我不行,但你又不上,你说我这样做不对,但你又从来不拿出具体方案来。

孔融让梨的结局嗯,最后却是因为不孝被杀

他们还自以为自己很聪明,这世界本来就是,挑别人毛病,说别人不行,真的很容易,而且还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真的让他们做点什么,他们却又什么走做不好。

比如说,曹操又一次颁布了禁酒令,这才粮食匮乏的时代,很正常的操作,但孔融这样的名士离开就怎么行,于是给曹操写信反对禁酒。

在一封题为《南曹公表制酒禁书》的信中,孔融先是大谈一通“天有酒星,地有酒泉”的歪理,继而露骨地讥刺道:“暴君桀、纣皆以色亡国,你何不干脆把婚姻也禁了。

这态度傲慢至极,完全不像是想把事儿办成的样子,纯粹就是只顾自己嗨的类型,根本不认真考虑一下,从哪个角度能说服曹操放弃禁酒令。

孔融最后近乎与疯狂地在找死,不停地跟曹操作对,最终曹操痛下杀手,显然这里面事儿没有那么简单,曹操并不是滥杀名士的人,只能说孔融真的把他惹毛了,敢在和袁绍决战之前,把孔融这个天天在耳边聒噪的人,给咔嚓了。

孔融让梨的结局嗯,最后却是因为不孝被杀

杀孔融的理由也很正当,除了上面说的编排圣人之外,有个最严重的罪行,是不孝,孔融可能是儒家经典学多了,居然起了逆反心理,说出了一套大逆不道的言论。

原文是这样的: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父母对子女没有什么恩情,不过就是当初男女激情的产物,孩子好比瓶中之物,倒出来之后,跟母亲也就没有关系了。

孔融如果不是疯了,那就是真的太学究了,这话私下讨论,或者作为一种学术思想,那是没问题的,但是在宣扬孝道的汉代,你直接说父母对子女无恩。

这种论调,就算是放到今天,相比大多数都无法接受,于是那个四岁让梨的孔融就这样被杀了,而且是全家都受到牵连,罪名居然是具有讽刺意味的不孝。

杀孔融肯定是曹操的一大污点,当然了曹操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他是政治家,做事肯定是敢作敢当,尤其是连着孔融的一双儿女也杀了,实在是让人叹息。

孔融让梨的结局嗯,最后却是因为不孝被杀

而且史书记载,一双儿女,一个七岁,一个九岁,临死前九岁的儿子,说了句流传千古的话,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

这话就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出处,而且更惨烈的是女儿直接是自刎而死,孔家人可能都早熟,但这代价也太大了,一双儿女在史书上留下只言片语,居然是以这样的方式。

孔融是悲剧的一生,悲剧的根源不在于曹操,也不在于自己,所谓悲剧就是跟当事人无关,结局注定的东西。

战乱时代,不需要孔融这样的名士,再加上不知道约束自己的大嘴,招来杀身之祸是大概率事件,毕竟孔融也属于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类型,饭碗都是曹操给的,最终也算是收了他的饭碗吧,只能说乱世之中,都是悲剧。

孔融让梨的结局嗯,最后却是因为不孝被杀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