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的作者和朝代(四大名著年代)
《水浒传》所描述的故事是北宋末年宋江等起义的始末。宋江等起义的年代大约在宣和元年(1119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历时三年多。宋代说书技艺兴盛,在民间流传的宋江等三十六人的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作为创作话本的素材,宋末罗烨《醉翁谈录》中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说的便是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有关《水浒传》话本的最早记载《石头孙立》可能也是水浒故事。
现在看到的最早写水浒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遗事》,它可能出于元人之手,或为宋人旧本而元时又有增改。它所记載的水浒故事从杨志卖刀杀人起,经吴用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九天玄女授天书,直到受招安、平方腊止,顺序和现在的《水浒传)基本一致。这时的水浒故事已由许多分散独立的单篇,发展为系统连贯的整体。
元代杂剧盛行,在不同地区都有大量的水浒剧本出现。施耐庵正是把这些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故事汇集起来,经过筛选、加工、再创作,才写成这部优秀的古典名著《水浒传》。
但由于《水浒传》歌颂的是农民起义,宣扬了反抗精神,遭到了历代统治者的仇视、禁毁和抵制。崇祯十五年(1642年)六月颁发了严禁《水浒传》出版的诏令,说其“贻害人心,岂不可限哉”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朝代,均有严禁《水浒传》出版的诏令,都认为它是“蛊惑愚民,诱以为恶”的贼书,应“一律严禁”。统治者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减轻《水浒传》的巨大影响。
《水浒传》继承与发展了中国古代小说与讲史话本的传统特色,作者以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生动丰富的文学语言,叙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故事极富传奇性,情节跌宕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变幻莫测。每一个故事的高潮,都紧扣读者的心弦。如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武松打虎、血溅鸳鸯楼、江州劫法场等都是全书的经典章节。《水浒传》的语言是在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创造而成的。其语言特色是明快、洗练、准确、生动。无论是作者的描述语言,还是作品人物的语言,许多地方都惟妙惟肖,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简洁明快的语言,没有稚拙的叙事和冗长繁琐的景物描写。偶有写景文字,又极其精彩。如武松不听酒家劝告,乘着酒兴只身上山,看了庙门上的告示,オ知真的有虎,他稍微犹豫了一下,还是硬着头皮上了岗子。这里作者只用了两句话衬托当时的气氛和武松的心情:“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武松“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既写出了老虎活动的时间,又写出了老虎出没的环境。两句话就把一种恐怖紧张的气氛和心情和盘托出,让人感到那时那地不知什么时候会突然跳出一只老虎来。
《水浒传》的叙事,繁简得当,恰到好处,但同时又绘声绘色,鲜明生动。《水浒传》人物语言的性格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通过人物的语言不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将其出身、地位以及所受文化而形成的习惯也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如李逵第一次见宋江就问戴宗:“哥哥,这黑汉子是谁?”戴宗责备他粗鲁,他不服,等戴宗向他介绍了情况,他还说:“莫不是山东及时雨黑宋江!”他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说,他是个粗人,不懂得什么客套和应酬之事,不受礼节的约束,他刚上梁山便大发狂言:“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做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做小宋皇帝杀去东京,夺了他鸟位。”像大宋皇帝、小宋皇帝这等话,只有李逵才说得出,是极富个性化的语言。鲁迅就曾经指出:“《水浒传》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