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克钦族(缅甸克钦军是谁支持的)原创羽昕2021-05-23 23:20:26
鲜有人知晓,自1957年起,缅甸方面就曾几次明示、暗示中方军队,希望我们的上级领导能够准许中方战士们深入中缅边境一个名叫“金三角”的区域帮助他们清除敌寇,甚至准许中方军队跨过国界线,进入他们国境内给予他们一定协助。
可为什么缅甸方会向中方发出如此“特别邀请”?他们希望中方军队帮助他们清剿的对象又是谁?难道他们真的不怕中方会借此机会“插手”他们的内政,强占他们的领土吗?
问题的答案要从1950年说起。
01,巨大隐患:残留国军于华夏而言是一种不稳定因素
众所周知,1949年中共取得彻底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但却很少有人察觉到,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其实暗流仍在涌动,无数英勇的革命战士依然奋战在危险最前线,为祖国人民驱逐不安稳因素。
其中有一支解放军队伍,自1950年起便一直追击在一个代号278的敌团后面,将他们一路“驱赶”到中缅边境“金三角”内。
那里群山连绵,古木林立,少见民居。278团一入深山,就如同鱼儿跳入大海,瞬间不见了踪迹。中方军队不能轻易跨越中缅边境,遂只得加强我方边境防守,以免278团卷土重来。
那么278团到底是何方神圣?需要我军这般严防死守?其实谜底早就显而易见,他们正是落败逃往台湾的蒋介石残部,没能及时跟着蒋介石“撤退”,沦落成山林匪寇,在中缅边境四处逃窜作乱。
中方军队势力强,且对他们早有防范,是故278团只得把“欺负”的目光放到无辜被牵连入内的缅甸军队上,将缅甸军队“驱赶”出山林,给他们“腾出”大片驻扎休整的“营地”,长期盘踞在别国领土上,叫缅甸人愤恨不已。
缅甸政府见状,迅速集结军队,派出万余名正规战士试图用武力驱赶278团。不料,明明是残兵败将的278团却硬是顶住了正规军的攻击,反而让缅甸兵将束手无策,无比头疼。
消息传到台湾,蒋介石瞬间开心了。他完全没有想到,国民军竟有如此厉害的队伍,且正好停驻在中缅边境。他当即喊来心腹军长李弥,吩咐其秘密前往“金三角”,整顿278团,积攒势力,等待下一步指示。
李弥确实没有辜负蒋介石的厚望,苦心耗费一段时间,把278团扩大到近2万人,并占据了一片比台湾岛还大的区域。
缅甸是主权国家,怎会对这种侵犯行为坐视不理?他们自己的军队打不过278团,便以重金招募一批印度国际军团,再加上他们国内英勇的克钦族战士,共同朝着“金三角”发动新一轮攻击。
可结果未如其所愿,278团依旧夺得胜利。
未等李弥因胜局而喜笑颜开,被媒体曝光的“国民党残军侵犯缅甸主权”的报道、照片和实物等就在国际上引发极大舆论,一个又一个国家和和平人士开始谴责蒋介石及美国的粗暴无礼行为,迫使他们只能紧急派遣飞机到“金三角”,运送残部撤离大陆。
当然,那仅是蒋介石明面上的动作,背地里他则暗自留下部分残兵,嘱咐他们改变策略,悄悄潜伏在原地等待时机。2年后,蒋介石见事态平息,再度生出野望。
他偷偷派遣另一心腹柳元麟至“金三角”,搜寻整集残部,将残部人数又一次发展到3万余人,并于1959年悄悄指示柳元麟,想方设法策应云南等地匪寇,制定“突袭计划”。在他的巧言诱惑下,柳元麟果然如他所愿,做足“打入云南”的准备。
1960年,蒋介石“空投”400“精英部队”支援柳元麟,柳元麟亦抓紧培养2千余名作战骨干。一切似乎蓄势待发。
02,中缅合作:毛主席态度坚决,谁过红线就杀谁
对于蒋介石私下种种行为,中共领导自然早有察觉。1960年6月底,中缅双方协定成立中缅边境联合委员会,并在缅甸首都召开第一次会议。中方的首席代表是驻缅甸大使姚仲明。
他听从周总理的指示,向缅方明确表示:国民党余部流窜中缅边境,不只常常骚扰中方边境居民,而且对缅甸居民造成负面威胁,甚至可能破坏中缅边境和平,遂中方必定会对其严厉打击,确保中缅边境人员的安全。
缅方听罢,非常感动。他们认为,周总理的确把中缅问题看得非常透彻。经两方友好商议后决定,中缅将联合打击缅甸境内的国民党残部,杜绝后患。
谈判结果传回华夏首都,中央立刻根据中缅商谈内容展开军事作战部署。当年11月,中方作战代表成学俞与云南军区的副司令丁荣昌共同参加了中缅双方联合举行的边界警卫问题小组会议,签订了相关协议。协议上说,清剿行动应当于同一时间进行,故双方把时间暂定在1960年的11月22日。
随后,中方制定相关作战方案,派遣22个突击队突袭敌方16个据点。为确保万无一失,中央领导多次交换意见,并征求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指示及几位老帅的建议,争取把负面结果的影响降到最低。
对于中方军队越境作战是不是会在国际引发政治影响,会不会触及东南亚其余国家的敏感神经,让他们觉得中方是在借口清除国民党残部炫耀武力、震慑他国,给某些“反动”势力提供攻击华夏的理由等问题。
毛主席再三强调,降低冲击强度,提前用红线标明出击纵深,谁若是越过红线,就杀掉谁的脑袋。此外,林彪亦提供了一份作战原则,叮嘱出征将士一定要先断敌人后路,再围攻歼灭。
未想20日当天,中央忽而向作战领导小组转达了毛主席及周总理的担忧,他们觉得布置在红线南面的缅甸兵力可能太过单薄,或许无法同中方完成联合堵截作战。秦基伟不敢耽误,急忙与丁荣昌联系,让他用一个恰当的方式转达中方担忧。
21日晚上,中方突击队迅速向国民党残部靠拢,发现5名徘徊在红线附近的重点目标。22日凌晨,由于中方战士不熟悉山地丛林作战,未能按原定计划打响。双方最早开火于4点50分左右,最晚则交火在7点50分,击毙残部师长一名,仅扑空2个据点,可谓战绩出色,但我方同样伤亡惨重。
国民党残部溃败逃窜,撤离红线以外。我方碍于上级命令,只得暂停追击。秦基伟收获战报,请求总部与缅甸协商,准许我军主力越线追击。上级商讨后,决定规定照旧。
1961年,缅方打响姗姗来迟的追击国民党残部战役。他们统共调集万余人,从湄公河西南向东北推进,却意外落入柳元麟特意布置的圈套里,导致大部分将士落入孤立无援的困境,进退不得。
缅甸政府无奈,只得向正在缅甸境内出访的陈毅将军提出求助:请中方军队越过国境线,深入缅甸境内百余公里处,协助缅方军队阻击国民党残部。
陈毅把消息传回首都,中央领导商议后给出回复:中方愿意加入联合作战讨论。同时,贺龙等老将表示,我军兵力过于分散,参战部队太单薄。
然而此问题于当下而言,基本很难找到解决方法。因为我方正同苏联“交恶”,国内经济不理想,所以无法在短时间里满足缅甸所求,集结更多兵力。局面一下子陷入僵持之中。
03,两次行动:中缅联合军事行动的意义重大
缅甸不肯放弃向中方求援的计划。他们特别派遣代表于21日下午来到中方指挥部,当面重提请中方越境攻击国民党残部的提议。他们的要求又一次迅速传回首都,中央再度根据问题展开相关讨论。
罗瑞卿认为:“先前我们在缅甸访问时,缅方一直向我们介绍他们的胜局,如今求助声愈加急促,可见他们的确陷入困境。我个人意见是,要去就早点去,人情送早比送晚好。如果缅甸因此吃亏,恐怕会对我方产生意见。既然缅方都不怕国际声音,我们又未雨绸缪什么?不如立即通知部队做足准备。”
中央赞同罗瑞卿意见,迅速致电昆明军区通知执行相关部署。22日下午,周总理正式批准中方军队越境救助缅甸方军队的计划。
总参谋强调,我军行动一定要在双方协定范围内,不能伤害居民,不能打到老挝边境,炮弹均不可过湄公河,湄公河上的汽艇亦不能攻击。
25日,中缅联合作战第二次战役正式打响,可进展却不如首次顺利,山林地形一如既往让中方战士感到苦恼,常常迷失其中;再加上大片原始森林阻碍,极大影响了我军行进速度。
国民党残部则吸取上一次教训,只要遇见我军将士,坚决不反击,直接逃跑。在我军将士穷追不舍的追击下,他们被迫放弃围困企图,仓皇逃入老挝境内。此后,柳元麟等人无奈返回台湾,再无力于中缅边疆行搅乱阴谋。
中缅边境国民党残部经营10来年的“良好局面”就这样被我军和缅方联合粉碎,缅方因此收回3万余平方公里的领土,确保了边境居民的安稳生活。中方则清扫干净边境隐患,促进了国内局势的稳定。
文/羽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