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小羊的作者是谁(狼和小羊读书笔记好词好句
狼和小羊的故事
让我们重温一下《狼和小羊》的故事吧:
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在那儿喝水。
狼很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
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亲爱的狼先生,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
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经常在背地里骂我,是不是?”
可怜的小羊喊道:“啊,这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出生呢!”
狼不想再争辩了,大声喊道:“你这个小坏蛋!骂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
《狼和小羊》的故事,出自《伊索寓言》,很早就入了小学课本,悦华现在读到它,那种少年时代的语调,犹在耳边。
传奇奶奶姜淑梅的首部民谣与故事画集
这几天读“传奇奶奶”姜淑梅的山东民谣与老故事合集《拍手为歌》,惊奇地发现了里面有一首童谣,俨然是中国版的《狼和小羊》!——这首童谣就是《杀羊羔》。
“杀羊羔”首先是孩子常见的一种游戏,其他地方叫做“老鹰捉小鸡”。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游戏创设的是一个捉羊羔的情境。在游戏前,有一段“开场对话”,发生在捉羊人和护羊人之间。
对话如下:
—(护):咔嚓咔嚓干啥哩?
—(捉):撅柳条哩。
—(护):撅柳条干啥?
—(捉):编笊篱。
—(护):编笊篱干啥?
—(捉):捞石头碴。
—(护):捞石头碴干啥?
—(捉):磨小刀。
—(护):磨小刀干啥?
—(捉):杀你的羊羔。
—(护):俺家羊羔吃你啥了?
—(捉):(吃俺)一斗谷子两斗米。
—(护):新的下来还给你。
—(捉):不等哩。
(接下来游戏开始)
这个童谣的内容是,捉羊人要杀护羊人的羊羔,原因是羊羔吃了他家的很多粮食。护羊人示弱,想赔给他粮食,但捉羊人还是不依不饶。很明显这是一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行径。
杀羊羔游戏图
反观《狼和小羊》,狼要吃掉小羊,第一个借口是,弄脏了它的水源。小羊辩解说,自己今天在上游喝水怎么可能!而狼就是,是去年。小羊又辩:去年自己还没出生怎么可能?狼一下子暴露出真面目:反正就是要吃了你!
不知童谣《杀羊羔》的作者是谁,但可以确定他是一个民间的“高手”,它将生活中的弱肉强食,用一种游戏的形式表达了出来,让孩子在兴高采烈的玩耍中,慢慢对生活有些理解、有些提防——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不仅仅是美好的人与事,还有狼、披着羊皮的狼、恩将仇报的狼……
有人觉得对孩子进行这样的“防狼”教育是不是很残酷,并且为时过早?悦华认为正当时。
有时候善良就是坏人逞凶的理由,忍让就是恶根变本加厉的机会。
《红楼梦》。“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那位孙绍祖得了贾家的恩惠,最终却把金闺弱柳之姿的二小姐折磨得“一载赴黄粱”。
87版《红楼梦》里的贾迎春
唐《国史补》。李勉做开封尹时,破格释放了一名囚犯。数年后李勉任满,客游河北,碰到了故囚。故囚大喜迎归对妻子道:“恩公救我性命,该如何报德?”妻问:“一千匹绢够吗?”回答:“不够。”妻问:“二千匹够了吗?”回答:“还不够。”妻说:“既然这样,还不如杀了他吧。”
这都是以怨报德的例子。
历史也好,小说也好,寓言也好,童谣也好,都有种种善恶的情形在。向善是为人的道德准则,而防恶、斗恶是向善的重要形式。
——以怨报德,何以报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