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圣手是谁(不忘初心的“七绝圣手”)

80酷酷网    80kuku.com

七绝圣手是谁(不忘初心的“七绝圣手”)王昌龄:不忘初心的“七绝圣手”

作者:珮安歌,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张艺谋导演的奇幻大片《长城》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驻守长城、抵御巨兽袭击的中国军队统领牺牲后,在他的葬礼上鼓乐队唱了一首根据诗词改编的歌曲,向这位舍身为国的英雄致敬,歌词的内容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悲壮的歌词配上送别的韵律,电影的这个镜头让很多观众代入情景,体会了一场将军百战死的无所畏惧,而电影中出现的这首《出塞》流传到今日是家喻户晓,它是每位孩童咿呀学语时背诵的唐诗,是无数经典影视作品中的感人台词,也是很多人提起家国英雄会不禁想到的动人景象。

此诗的作者王昌龄是一名优秀的边塞诗人,他生于唐朝,因擅长写七绝诗而被称为“七绝圣手”。

他出身贫困,生命经历过数种不同身份和生活,从少时的种地农民到嵩山学道弟子,从出征边塞的志士到高中进士的校书郎,后又慢慢走向了无故被贬四处辗转的漂泊人生。

王昌龄在官场上一生都郁郁不得志,他死后并没有留下万贯家财,但他的诗歌作品,文学风骨,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仍是经久不衰。

他的所有作品中,有两类题材格外闪光,一是边塞诗,二是赠友人系列,而这也是和他人生经历密不可分。毕竟,从军的日子是王昌龄最斗志昂扬的时光,而他终其一生都坚持的赤诚之心亦是帮他广结好友,与很多文人才子亲如手足。

王昌龄:不忘初心的“七绝圣手”

王昌龄:不忘初心的“七绝圣手”

盛世之下的投笔从戎

王昌龄:不忘初心的“七绝圣手”

王昌龄生在唐朝最繁盛的时期,对于国家,他是一直带着坚定的热爱和报效之心,在唐玄宗推行了军事改革,建立募兵制度后,王昌龄毫不犹豫地选择前去保卫边疆,带着青年的热血与激情,信心满满地开启了自己的报国之路。

此时的王昌龄26岁,正是最肆意潇洒的年华。戍守边疆的日子充满着艰辛。大漠与风沙,战争与死亡,成为了王昌龄最常面对的生活,而正是这段与众不同的岁月,造就了历史上这位伟大的边塞诗人。

王昌龄的边塞诗,既有以“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歌颂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乱世英雄,也有“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描述前方传来捷报后军心大振下的激动心情,更有“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来感慨战场残酷、战争艰难的伤感之情。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

《从军行》系列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描述了他在边疆生活中的点滴感受。彼时,他坐在戍楼上听着羌笛奏出的《关山月》,他明白是有士兵在寄托着对远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军中虽不时有新作的琵琶舞曲,但总敌不过《关山月》给大家带来的情感冲击那般强烈,只因它代表的是回乡的期盼。

远离家乡,盼望团圆,这是每一位边疆战士的真实心境,王昌龄将眼中看到的情感,写入了一首首苍凉且有力的边塞诗中。在他的笔下,无论是载歌载舞的篝火,或是上阵杀敌前的兵刃,总会映照出一张张思念的脸庞。

他的诗仿佛在诉说,看那皎洁且明亮的秋月,它照耀着威武的长城,而也只有它,可以向远征边疆的战士洒下家乡的温柔。

正如现今的歌词中唱到:举头看无尽灰云,那季节,叫做寂寞。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其五》

除了思乡及怀念,歌颂战场的英勇事迹也是《从军行》系列的主要内容。王昌龄通常在诗中开头对战场的景色加以描写,无论是漫天云雾下的湖海与孤城,抑或是风沙尘土下的黄昏日暮,都展示着每个人在大战将至下的屏息凝神。

是的,战争毕竟是残酷的,王昌龄深知,每一次的云雾与风沙,也许就会带来马革裹尸,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故事。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亦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中的细致描写让人动情。身经百战的将士们甚至铠甲都不复最初般完整,却仍是意志坚定地要拿下战地,前日的激战,换来今日的大捷。对于每一位勇士来说,功成归来时,带回的只有胜利,从无溃逃。

王昌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了自己的从军时光,他从未忘记过自己保家卫国的初心与志向,在诗中不乏对不畏生死、竭力杀敌形象的描写与歌颂,他见到了安居中原时不曾有过的英勇与惨烈,在艰难的生活中写下了众多千古流传的边塞诗篇。

王昌龄:不忘初心的“七绝圣手”

王昌龄:不忘初心的“七绝圣手”

一片冰心下的同道之人

王昌龄:不忘初心的“七绝圣手”

王昌龄从边疆返回长安后,经过苦读高中进士,后又考取了博学宏词科,这在当时的读书人中是不小的成就,然而出身寒门的王昌龄缺乏背景和引荐,虽有才学,也只是官至最低级的校书郎和汜水县县尉,一做就是九年。

然而,命运并没有打算优待这位寒门学子,让他在四十岁这年因故被贬,被发配岭南,后遇天下大赦,被安排至江宁做县丞,却又再次在八年后被贬至龙标县尉。王昌龄一生都想进入京城官场,既能为国尽忠,又可光耀门楣,但却一天都未能真正如愿。

幸运的是,因着性情随和且真诚,王昌龄一生结识了众多好友,虽不是达官显贵,却也都是才华横溢之人。其中,他的朋友中不乏赫赫有名的诗词大家:李白、岑参、孟浩然、王维等。因此,朋友众多的王昌龄,在人生不断的漂泊中,写下许多优秀的赠别友人的诗篇。

一如王昌龄在备考进士时得知自己的好友崔国辅已考中进士,满心为朋友高兴,在崔国辅前往异地任职前吟诗告别: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在边塞时,王昌龄笔下的明月是将士们思乡的象征,而在此时,明月成为他感慨时光易逝和不舍好友的寄托。世事多变,仿佛还来不及好好相聚,便将朋友送上了新的征途。王昌龄一面赞扬着好友的文采并表达着送行的祝福,一面感慨着自己在这天地岁月中的渺小,只能随着时间的“变古今”,任由自己走向更远的路。

王昌龄的送别诗,往往是以描写景物来寄托情感,全诗的景色由小至大,从眼前的风景到时间的更替,他的情感渗透其中,仿佛告诉读者,那些事物中呈现的不单单是景色本身,还有王昌龄的情感和思考。

类似情景交融的送别诗还有王昌龄写给李白的“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看似全诗都在描写洞庭湖的景色,却以落日下的江景和看不见的城楼表达对友人远去的不舍和无奈。王昌龄和李白同作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二人惺惺相惜,在王昌龄被贬至龙标时李白还曾写过著名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理解和安慰。

2020年中国爆发新冠肺炎疫情时,日本其中一批援助武汉的物资上写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时间让众多国人感动落泪,这句表达同风雨、共患难的伟大情感的诗句,也是来自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

王昌龄的朋友柴侍御从龙标前往武冈,王昌龄在诗中表达对离别的豁达和永远与朋友同在一片天空下的情感,无论友人此次离去后将面对多少困难,无论再次相见多么遥遥无期,但我们之间的青山和明月,连起共同的喜怒哀乐,真正的挚友无论是否身处异地,皆可感受对方的心意与愿望。

王昌龄:不忘初心的“七绝圣手”

在送别诗中,王昌龄除了表达对朋友的不舍和祝福外,也会借助送行来展现自己一如往昔的初心,最有名的属他在江宁任职时写下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送别好友后,那广阔江面上仅有的楚山仿佛可以读懂王昌龄的孤独,一方面朋友离开,他渐感知己难遇,自己形单影只,另一方面他依然坚守本心,以坦荡宽广的胸怀屹立天地,在遭遇数次贬谪和流放后依旧不忘自己一片冰心的赤诚。

这便是王昌龄,也许生活并没有给予他想要的生活,甚至是让他活在了风吹雨打下,他虽是挣扎无力,但却从未放弃自己,从未放弃初心。

讽刺的是,这样的王昌龄,人生并未得善终。在他五十八岁这年,他辞官返乡,路中被毫州刺史闾丘晓残忍杀害,具体原因至今成谜。

数月后,时任河南节度使的张镐在平定安史之乱时以贻误战机罪,将闾丘晓处斩,行刑前,闾丘晓曾以家中仍有母亲需要赡养为由恳求张镐手下留情,张镐答曰:

“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是的,王昌龄被闾丘晓杀害时,家中仍有老母在苦等着儿子的归来。

最终等来的,是人世间最不幸的消息。

王昌龄的死,于张镐而言是悲伤的,于他的众多好友而言,更是痛苦的。熟知他的人都清楚,王昌龄在岁月的击打中早已不再年轻,他不再是那个写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少年了,但却依旧是所有人心中那个胸襟开阔,清风峻节的七绝圣手。

只因他的这一生,都不曾背叛过自己的初心,“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便是对王昌龄的人生最中肯的评价。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