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新社4日刊发一篇署名文章,介绍2006年俄罗斯评选出的十大科技成果。
确认新元素存在:俄罗斯联合核研究所的科学家有一个惊天大发现:他们在实验室里通过化学实验证明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114号“超重”元素的存在。该元素的“寿命”为半秒。从微观角度来看,这已经是太“长寿”了。科学家指出,这一发现可能会大大改变人们对于宇宙起源、物质构成及其演变的认知。科学家们不排除地球上存在天然超重元素的可能性。如果这类元素被发现,将掀起物质世界探索领域的一场革命,因为这将颠覆我们对原子核构成的认识。
“年轻”的射线源:俄罗斯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x射线源。这很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双星系统,其中一颗是质量相当大的普通星体,另一颗是高密度的中子星。中子星不断吞噬同伴的物质,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人类本可通过捕捉它所释放的x射线来发现这种能量源。但是由于超重星体与太阳这样的恒星不同,它表面刮着超级“风暴”,致使中子星被密实的云层所包围,这种云层足以吞噬x射线。因此,过去人们无法发现此类星体。但俄罗斯科学家通过特殊方式发现了这类射线源。
“光明”天文台:“光明”天文台于今年启用。它是俄罗斯新型射电天文观测综合系统——“类星体-kvo”的一部分。该天文台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其直径达32米。除“光明”天文台外,“类星体-kvo”系统还将包括2台射电望远镜。3台天文望远镜将组成一个覆盖面积达1200万平方公里的射电天文干涉仪。
银河系的“新居民”:俄罗斯天体物理学家揭开了银河系x射线的秘密。x射线均匀地分布在我们看到的“银河”平面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就发现了这一辐射层,但却一直没有搞清楚它来自哪里。如今他们得出结论:银河系中x射线源的数量比我们过去所认为的要多100倍。这些射线主要来自双子星,其中一颗为普通星体(或白矮星),另一颗为中子星。
“迷你探险家”:俄罗斯科学院机器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研制出一种迷你传感器,它由张线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振动传感器组成,可同时检测机器零件的变形系数及其分布情况、温度和振动体位移参数,并将这些数据转化成电子信号。这种传感器小到可以放到学生练习簿的一个小格子里。当然它的独特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尺寸。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以在极其恶劣和危险的环境下(如核反应堆)工作的微型传感器。
“资源-dk1”号卫星:“资源-dk1”号人造卫星是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研制的第一颗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测绘卫星,其分辨率达到1米。卫星数据以数字格式传回地面站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图像可供俄罗斯国内外用户使用。该卫星每昼夜测绘范围最多可达70多万平方公里。
空中转播站:在9000-12000米高空的气流称为对流层风。无论是在哪一个地区上空,对流层风的速度和方向都是固定不变的。莫斯科航空研究所的专家们研制出一种悬浮于这一气层的飞行器。它自重800公斤,有效载荷为250公斤,可携带转播装置。这种携带转播装置的飞行器名为“空气动力集成通信系统”。它可以同时收发音频、视频和无线电信号及数据,作用半径约为100公里。几套系统联用可以覆盖更大的区域。
太空天文台:俄罗斯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用宇宙飞船进行天文观测。这一计划中使用的是“进步”号货运飞船,该飞船可反复与国际空间站实现对接,因此理论上可在太空中“翱翔”10年。飞船上计划安装带有低温恒温装置的红外天文望远镜。科学家们估计,用这种方法可以发现100万个新的天体。此外,太空天文台还有一个任务,即提前发现并跟踪可能撞上地球的小行星。
水上核电站:一个小功率水上热核电站项目已经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有关建设合同是俄罗斯原子能公司与主要生产核潜艇的北方机器制造厂于2006年6月签订的。核电站将拥有2个反应堆,同时包括安全保障系统、电力和热力配送系统等。核电站总造价约为3.5亿美元,年产能相当于20万吨标准煤或12万吨重油燃烧所产生的能量。
黑洞“普查”:天文物理学家距离弄清楚宇宙中黑洞的准确数量已经越来越近了。众所周知,x射线是黑洞活动的后果之一。通过测量x射线的光谱,原则上讲是可以计算出黑洞数量的。然而测量x射线是相当复杂的一件事:因为辐射源是向各个方向均匀辐射的。要想准确感知x射线源的信号,必须关闭测量仪器的部分“视野”,而x射线望远镜却做不到这一点。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将地球用作“盾牌”,挡住部分x射线。即太空天文台上的观测方向不再是外太空,而应转向我们的星球。由此获得的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可还原出x射线光谱。然后便是制造黑洞分布模型。或许用不了多久,我们便可以知道宇宙中黑洞的数量、每个黑洞的质量以及它与地球的距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