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局限性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局限性
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形式化的程度比较差;第二,把逻辑问题作为独立的学术问题来研究的不多。这就不利于形式逻辑的发展。

no.2 秦汉时期
在秦汉时期,随着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和封建专制制度的确立,思想定于一尊,学术空气沉寂,逻辑科学暂时处于停滞状态,先秦逻辑学“亡绝五百余岁”。

no.3 魏晋时期,经学被玄学所取代
到了魏晋时期,由于经学被玄学所取代,学术界开始活跃起来。随着清谈论辩之风的兴起,公孙龙等人的逻辑著作又受到知识界的重视。当时著名逻辑学家鲁胜就著有《墨辩注》及《形名二篇》,对逻辑学作了专门的研究。有些学者讨论过一些有关逻辑的哲学问题,如“言尽意”与“言不尽意”之争就是一例。这一时期的演连珠(一种推理形式)得到了突出的发展。隋唐时期中国逻辑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古印度因明逻辑的传入中国。

no.4 因名学
因名学是发源于印度的一种逻辑学。印度因明学大约萌芽于公元前五到四世纪,和古希腊以及中国古代逻辑学的萌芽时期相近。公元四世纪以后,印度佛教诸教派兴起,在各派之间的激烈论争中,才真正创立了因明学。因明学者在辩论中把自己的主张用简明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列出论据,摆出论式,使推论过程形式化。早期因明学的推论式共有宗、因、喻、合、结五个部分,称为因明五支式。后来正理派学者把因明五支式简化为宗、因、喻三部分,组成因明三支式,称为新因明。新因明的创建者是陈那,他最后完成了因明三支式的建造工作,并且为因明三支式建立了整套的理论和规则。

no.5 印度“因明”逻辑
唐朝著名佛教徒玄壮(约公元956---664年)由印度留学回国,带回印度“因明”逻辑,并进行翻译和传播工作。玄壮把陈那的《因明正理明论》和陈那门徒天主的《因明入正理论》翻译过来,从此,印度的因明学就开始传入中国。由于因明学一致被局限于作为宣扬佛教教义的工具,没能把它推广到人们日常的说理议论中去,因此只流传了几十年,就逐渐地销声匿迹了。直到清朝末年,因明之学才又随着佛学的兴盛而再度流行起来,但时间也很短。

no.6 《名理探》
明末,李之藻(公元1565---1630年)协助徐光启翻译西方天主教士带到中国来的科学技术书籍,他和天主教士傅汛济合译出《名理探》一书,这是西方逻辑的第一个中译本。《名理探》的原本是十七世纪初葡萄牙高因盘利大学耶苏会会士用的逻辑讲义,内容比较陈旧浅陋,没有超出欧洲中世纪经院逻辑的水平,这部书在中国实际上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