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55年授中将衔将军前十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廖汉生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央军委原委员,国防部原副部长,沈阳军区原第一政治委员廖汉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10月5日6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廖汉生同志1911年11月14日出生于湖南省桑植县,土家族。1927年积极参加农民运动。1928年3月参加贺龙等同志发动的工农武装斗争,1929年7月被选为桑植县苏维埃代表,并在县农民协会和县苏维埃工作。1930年后在游击队中坚持湘鄂边苏区反“围剿”斗争,1933年5月任湖北鹤峰县第四游击大队副大队长,7月调任红三军军部书记员,由贺龙、关向应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参与了纠正“肃反”扩大化、重新登记党团员、发展新党员、恢复党团组织和政治工作制度等工作,先后担任红三军政治部秘书、第七师党务委员会书记、第九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黔东苏区的创建。1934年10月红二、六军团会合后,任红二军团第六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开辟湘鄂川黔苏区的一系列战斗。1935年春任红二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团结来自两个军团的同志一道工作,其间两次火线受命任第四师代理政治委员,8月在澧县大堰当战斗中负伤,伤愈后重任第六师政治委员,11月从桑植出发长征。在长征路上,他以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动员和激励全师指战员坚决贯彻“主力红军会师西北、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与敌军的围追堵截和雪山草地等艰难险阻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为实现与红四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大会师作出了贡献。1937年5月出席了党在延安召开的苏区代表会议。

no.2 肖向荣


广东省梅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梅县地委秘书,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闽粤赣省委秘书长,永定县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干事、秘书长兼军委直属队总支书记,红一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统战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军委总政治部统战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宣传部部长兼《八路军军政杂志》主编,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兼广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兵团政治委员,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国防部办公在术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科委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中共总参委员会于1978年12月19日作出了《关于为肖向荣同志平反昭雪的决定》,他的战友张爱萍将军在《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肖向荣》一文中,追述了 肖向荣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奋斗一生的光辉事迹:肖向荣少年就矢志革命,暮年忠于初衷。他对党忠贞不渝,坚持正确的立场,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以及光明磊落、不畏权势、至死不屈的高尚情操,铸成了一个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的光辉形象。

no.3 王尚荣


(1915-2000),男,汉族,1915年5月28日【1915年4月】出生,湖北省石首县调关镇人。1915年4月生,湖北石首人,原名王尚寅,1930年【192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系毕业,中将军衔。1921年读私塾,后读小学,辍学当学徒。1930年任石首县调弦区团委青工部部长。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3军(红2军团)9师25团1营战士、25团政治处青年干事。1932年12月起任红3军8师22团团部文书。参加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1933年11月起任红3军司令部参谋。1934年4月起任红3军司令部侦察科科长,龙山独立团参谋长。同年9月任红2军团5师15团参谋长。参加了创建黔东、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龙家寨、陈家河等战斗。1935年11月参加长征。到陕北后,1936年5月起任红2军团5师参谋长,1936年7月任红二方面军第32军96师师长。1936年12月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起任八路军第120师358旅715团团长。参加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收复七城等战斗。1938年6月率部向绥远挺进,参与开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1939年1月率部赴冀中,1939年3月起任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1旅副旅长,参加了齐会、陈庄等战斗和百团大战。1940年11月起兼任晋西北军区、晋绥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1942年10月任陕甘宁边区绥德警备区副司令员。1945年5月起任晋绥野战军独立第1旅旅长。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1月任晋绥野战军、西北野战军独立第1旅旅长,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2师师长。率部参加了蟠龙、宜川瓦子街、西府陇东等战役、战斗。1949年2月至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1军2师师长,6月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1军副军长,9月起任中共青海省委常委。参加了陕中、扶郿、陇青等战役。在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率部强渡黄河,进入西宁,为解放青海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1日至1952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1军副军长兼青海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1年1月【1950年12月】至1952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同时任高级速成系副主任(主任是刘伯承麾下名将、时在贵州省军区司令员任上的杨勇)。1952年5月起任中央军委作战部副部长、作战部党委副书记(部长张震)兼特种兵处处长。1953年春,中央军委为锻炼王尚荣,派他出征朝鲜战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第46军第二副军长、第一副军长。现地接触美军的战役、战术手法,这对他后来协调抗美援越作战提供了经验。1954年12月至1956年7月任中央军委作战部代部长(部长张震奉调到军事学院学习),1956年7月至1966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参与组织指挥了历次重大军事斗争,为维护祖国统一、保卫國家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6年8月起被关押达8年。1974年11月至1985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部党委常委(1975年1月起)、副书记(1979年3月起)。1977年8月至1979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79年11月至1982年9月任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员。还担任国际形势研究小组组长、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电子对抗雷达管理领导小组组长、交通战备领导小组副组长等职。2000年4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八、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八届(八大二次会议增选)、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任中央军委委员,中共十二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任职至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夫人黄克。

no.4 刘少文


原名刘国章,河南信阳人。在开封二中读书时投身学生运动。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6月,转为中共党员。五卅惨案发生后,作为开封学生联合会常务干事,代表河南学生赴上海出席第七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7月,任共青团开封地委候补委员。10月,由中共党组织选送至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7年2月,随苏联共产党代表团到武汉,出席中共五大,任翻译。11月任瞿秋白秘书。1928年夏,在上海担任中共中央翻译科科长,兼管与兄弟党驻上海代表的联络工作。1934年2月,赴江西中央苏区,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秘书、苏区中央局秘书。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红军总司令部政治教导员、中共中央西北局秘书长、红二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长。在张国焘另立中央的分裂活动中,与张国焘分裂党的活动进行坚决斗争。1937年初,协助毛泽民到上海接收一笔国外捐款,事毕留沪。

no.5 王诤


王 诤:(1909-1978),男,汉族,1909年5月生,江苏省武进县(今常州市武进区)人。原名吴人鉴,字凤岗,号雨峰,曾用名王铮。幼年读私塾,1924年考入苏州工专高中部。1927年从省立第二高级中学毕业。1928年2月考入南京军事交通技术学校(后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交通大队,不久又并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无线电通信技术。1929年春分配到国民党军第九师任无线电台报务员。1930年9月调第十八师张辉瓒部任中尉报务员。12月龙岗战斗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1月负责组建红一方面军总部无线电队,任队长。同年2月至1932年2月任中革军委总参谋部无线电侦察训练班负责人、队长。1931年5月成立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电台大队,任大队长,12月任无线电总队总队长。1931年11月被推选为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二等红星奖章。1932年至1934年1月任红一方面军司令部通信主任。1934年1月至1937年7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令部通信局局长。193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参加长征。同年兼红军通信学校校长。参加创建中央苏区和人民军队无线电通信事业,完成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通讯联络任务,培养红军通讯人才。1935年8月任中革军委通信科科长。9月红军陕甘支队成立任司令部通信科科长。同年冬到达陕北后,任军委第三局局长。负责红军东征、西征及同红二 、红四方面军通讯联络。1937年初入红军大学第二期学习。全国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第三局局长,1940年1月至1945年8月兼第三局政治委员。1938年3月至1941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副局长、兼通信学校政治委员。组建和扩大军队通信队伍,受到毛泽东赞扬。建立和沟通党中央与各根据地的电讯联系,扩大党的地下电台的通信联络,创建解放区第一个广播电台,参加建立我军气象事业。1945年4月至6月作为中直、军直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同年9月至1949年9月任中共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第三局局长、作战部副部长(1945年11月起)。1947年3月任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委员。1949年5月起任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总会委员。同月起兼中共中央军委电信总局局长。同年10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邮电部副部长。1949年11月至1953年5月兼邮电部党组书记。1950年5月至1954年3月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通信部(简称军委通信部)部长,其间,1952年4月至1956年4月兼通信部党委书记。1950年10月起兼國家电信工业局局长。1951年12月至1954年任中央军委直属队总党委委员。1956年4月至1958年10月任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委员。1956年4月至1959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主任。1956年10月至1958年7月兼任通信兵部党委第一书记。1957年3月至11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科学研究院院长,8月至12月任院临时党委书记。同年11月至1964年12月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至1959年2月),1957年12月至1963年3月任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兼第二分院院长(至1959年2月)。1959年4月至1960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兵部党委常务委员。1963年4月至1964年9月兼任第四机械工业部党组书记,1963年5月至1967年5月任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1964年9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兼任第四机械工业部党委书记。“文化大革命”初期一边接受批斗,一边坚持工作。1967年5月被隔离审查遭迫害。1972年7月恢复工作。1972年9月至1978年8月再任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的核心小组组长(至1977年9月),1977年9月至1978年8月兼任第四机械工业部党组书记。1977年4月至1978年8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参谋部第四部部长,1977年9月至1978年8月兼任总参谋部党委常务委员。1977年8月至1978年8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和领导我党我军的通信工作和电子工业建设,发展我国电子技术和尖端科学。1978年8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七大正式代表,中共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no.6 万毅


(满族):(1907-1997),男,满族,原名万允和,字倾波,1907年8月8日生于辽宁省金县(今大连市金州区)。早年曾在大连市钱庄当店员,后在奉天省财政厅当雇员。1925年春考入东北军陆军军士教导队(队长是张学良)学习,1926年起任副官处少尉副官、沈阳北大营军械官。1929年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九期。1930年毕业。东北易帜,张学良就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随同去南京,任少校团副、少校营长、中校团副。1935年任东北军3旅7团代团长。不久,被任命为联络参谋。1936年1月起任东北军第109师第627团中校团长(当时29岁,是东北军最年轻的团长),同年加入抗日同志会,11月参加革命工作,任第627团的抗日青年团荣誉团长,支持和掩护中共党员在该团秘密开展抗日救亡工作。“西安事变”中,万毅率部向渭南前线开进,准备抵御国民党进攻西安的军队。后因发表“张学良把蒋介石扣留,又亲自送回去,他这个事情做得不对,未免太重义气了”的言论,被缪澄流扣押,1937年2月被反动势力逮捕入狱。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获释后任东北军第57军(军长缪澄流)第112师第672团上校团长,曾参加南京保卫战,全团战没,只身幸免。1938年1月任东北军第112师第334旅第667团上校团长。同年3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1940年初任东北军第57军第111师第333旅代旅长。同年9月与师长常恩多(是位具有爱国心和十分同情共产党的领导人)发动针对与日军勾结的57军军长缪澄流的“九•二二”锄奸运动,将反共和勾结日军的军长缪澄流赶出部队。1941年2月17日被东北军中的反动分子逮捕,关在鲁苏战区监狱。1942年8月在蒋介石密令处决的前夕,从监禁地逃出,进入滨海抗日民主根据地,找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根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指示,旋即被派回东北军,组织领导、改造脱离脱离反动派控制的第111师官兵,与反共顽固派进行斗争,任新111师副师长、师长。1944年10月20日,奉山东军区命令,新111师改编为八路军滨海支队,任八路军山东军区滨海军区副司令员兼山东军区滨海支队支队长。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此时,他参加中国共产党仅仅几年时间)。同年9月奉命率东北挺进纵队2支队(由胶东军区特务营和滨海、鲁中军区3个连组成,有1200人,万毅任纵队司令员)进军东北。同年10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山东军区东北挺进纵队司令员(至1946年1月)。1945年11月至1946年1月任中共吉林省工作委员会委员、吉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46年1月至7月任中共吉辽省委员会领导成员。1月至8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吉辽(辽满)军区副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到1945年底,东北挺进纵队发展到14000人,整编为第7纵队)司令员。2月至5月任中共吉辽省委员会辽北分省委员会委员、吉辽(辽满)军区辽北军区司令员。5月至7月任中共吉辽省委员会辽北省分委员会委员。同年7月至1947年5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务委员、吉林军区副司令员。1946年8月至1947年5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第1、第2师和东北联军第7纵队部分部队,在吉林敦化地区合编组成,以第7纵队领导机关为其领导机关)司令员(李作鹏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梁兴初任副司令员,周赤萍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7年5月至12月改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政治委员(名将李天佑出任第1纵队司令员),8月至12月任党委书记。1946年8月至10月任东北各省(市)行政联合办事处行政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至1949年8月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1948年1月至3月任东北军区暨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政治委员、党委书记。3月至11月任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辽东军区独立1、2、3师组建)司令员、党委书记。同年11月至1949年3月任东北野战军第42军(第5纵队改称)首任军长、党委书记。参加“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攻占四平、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等战役战斗。1949年4月至12月任第四野战军(同年4月起兼华中军区)特种兵司令员、党委书记。1949年5月至12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至1951年10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中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党委书记(至1950年5月)。1950年4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5月至10月任中南军区炮兵司令部司令员、党委书记。1950年10月至1952年7月任中国人民人民解放军炮兵第一副司令员兼东北边防军炮兵主任(至1951年2月),1950年12月至1951年5月任炮兵党委委员。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种兵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司令员,率部参加了第一、二次战役。1951年4月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校校长、党委书记。同月至1952年7月兼任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党委书记。1952年8月至1954年9月任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53年9月至1959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部长,1954年4月至1959年9月任部党委书记。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获得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出席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58年5月任国防部第五部部长,负责领导特种部队的组建工作。9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参与核试验场的空中勘察选址工作,并向中央军委领导呈送核试验场编制草案获得批准。1959年4月至11月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部长,5月至11月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机关党委书记。同年9月庐山会议后因受彭德怀错案株连,被撤销党内外职务(1979年平反)。1960年4月被迫离开部队,下放陕西劳动,5月起任陕西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60年11月至1966年3月任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1966年3月起任陕西省农林厅副厅长。“文化大革命”中再次受到迫害,1967年11月至1973年11月被关押6年,患青光眼得不到治疗,1969年左眼失明,1973年11月被释放,右眼视力仅为0.08。1977年10月至1982年任中国人民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顾问。1978年3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79年11月至1980年11月中国人民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为其平反,恢复名誉。1982年9月出席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5年9月辞去中顾委委员职务。1985年7月起按正大军区职待遇。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还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97年10月3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著有《在庐山会议上》。

no.7 苏静


苏静(1910-1997)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曾用名苏孝顺。生于福建海澄(今龙海)六口碑村,福建省海澄(今龙海市)县人,1932年参加县游击队,同年转入红军第一军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红一军团总指挥部参谋、科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八路军师东进支队司令部秘书长兼军法处处长、师司令部科长、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兼敌工部部长、战时工作委员会公安处副处长、山东军区政治部秘书长等职,参加了平型关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山东军区参谋处副处长兼情报处处长、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情报处处长、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兼教育处处长等职,参加了开辟东北根据地的斗争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中,他作为我军代表进入北平同傅作义的代表及傅本人进行和谈,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了特殊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南军区副参谋长,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國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在任总参军务部部长期间,他为加强军队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文革”期间,他到铁道部、國家经委、國家计委做领导工作,积极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作斗争。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了國家机关拨乱反正、落实政策的工作。 苏静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他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苏静同志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战争年代,他南征北战,功绩显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为加强我军建设,为國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一生淡泊名利,谦虚谨慎,团结同志,平易近人,廉洁奉公,生活俭朴,充分表现了一个老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品德。
  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原部长,原国务院业务组成员、政工小组组长、國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苏静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7年1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no.8 谭希林


谭希林(1908-1970)
  湖南省长沙市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六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六年入黄埔军校,一九二七年毕业。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排长,武汉革命政府警卫团排长。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特务连连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副营长、代营长,红一军团随营学校校长,红军学校教育长,闽西红军指挥部参谋长,红十二军参谋长兼三十四师师长,红二十一军参谋长、代军长,军委警卫团团长,南路军临时指挥部司令员,干部团工兵主任,特科学校工兵营营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参谋长,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二师六旅旅长兼政治委员,津浦路西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皖北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七师代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七师师长,第四纵队司令员,豫皖苏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胶东军区代司令员,第三野战军三十二军军长,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驻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大使,军委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是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70年2月21日在北京逝世。

no.9 杨秀山


(1914-2002),男,汉族,1914年8月【1914年9月8日】生,湖北省沔阳县峰口镇万宝村(今属洪湖市)人。原名杨木森。雇农家庭出身。1929年参加革命。同年冬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0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先后任红二军团第六军战士、班长。1932年起任红三军第七师侦察员、特务队副队长。1934年4月入红三军干部大队学习。6月任红三军第七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8月任红二军团第四师党总支书,11月任红二军团第四师第十一团政治委员。1935年2月起任红二军团第四师副政治委员。参加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各次反“围剿”作战,率部参加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斗争和长征。1936年任红二军团第六师第十八团政治委员。同年7月至10月任红二方面军第二军第四师第十二团政治委员。同年10月长征到达甘肃。12月入红军大学第二期学习。全国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任八路军第一二○师骑兵营政治委员。1940年6月起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八旅第七一四团政治委员。1941年秋任第三五八旅第七团政治委员。1944年至1945年春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三五八旅第七一六团政治委员。奉命在绥远长城内外扩大队伍,打击日、伪军。在开辟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率部挺进山西娄烦、静乐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参加百团大战、收复晋北七县以及陈庄、米峪镇等战斗。1945年春至同年7月任八路军第三五八旅副政治委员。1945年春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同年4月至6月作为陕甘宁边区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1945年8月任晋绥军区第四分区司令员。同年11月至1946年11月任晋绥野战军独立第四旅政治委员。1946年11月起任晋绥军区野战纵队(1947年3月改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第四旅政治委员,1947年7月至1949年2月任独立第四旅党委书记。1948年8月到1949年2月任独立第四旅政治委员代理旅长。率部转战大西北,先后参加中阳、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陇东、榆林、沙家店、宜川、运城、瓦子街、宝鸡、永丰、荔北、扶眉和河西等战役战斗。1949年2月至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军第四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师党委书记。1949年冬率部进军新疆。1950年5月至1951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第二军副军长兼喀什军分区副司令员。1950年12月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毕业后留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系班主任。1953年6月至1955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师范学校校长、党委书记。1955年5月至1958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军事学院和院校管理部副部长,训练总监部党委委员(1958年2月起)。1959年1月至1961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校部副部长,军校部党委副书记。1961年6月任国防工业委员会政治部主任。1962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党委常委。“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4年10月至1977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副司令员、顾问。1977年12月至1981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1978年10月起)。1981年3月至1984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1981年4月任后勤学院临时党委第一书记。1983年2月至1984年5月兼任后勤学院党委书记。1959年5月至1962年和1987年7月至1992年7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98年离职休养。2002年11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共七大、十二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85年9月在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7年11月在中共十三大继续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先后应邀列席党的第十四、十五、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no.10 孙毅


(1904-2003),男,汉族,1904年生,河北省大城县人。曾用名孙俊明。读书5年,入河南陆军军官学校,后任冯玉祥所率国民军的团副。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反蒋战争。1931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中校参谋。同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走上革命道路,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第十四军司令部谍报科科长。1931年12月任红五军团第四十一师参谋长。同月至1932年3月任红五军团第四十师参谋长。1932年春至秋任红十三军第三十八师参谋长。后任红十三军司令部谍报科科长,瑞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员、连长、营长。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春至夏任粤赣军区独立第二十二师参谋长。9月至10月任红一方面军教导师参谋长。参加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1月任军委干部团作战科科长,不久任國家政治保卫局政治保卫团参谋长。1935年任红三军团教导大队大队长,军团司令部教育科科长、侦察科科长、作战科科长。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司令部教育科科长。1936年夏任红一军团副参谋长,同年冬至1937年8月任参谋长。参加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1937年夏兼任红一军团随营学校校长 。全国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参谋长、师教导大队大队长。1937年12月至1938年12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1939年1月至8月任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同年8月至1940年8月任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参谋长。参加过平型关战斗和反“扫荡”。1940年8月至1944年3月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校长兼训练部部长(至1943年3月),还担任晋察冀军区训练部部长、教育训练委员会副主任。因身体力行、从严治校,1942年6月荣获抗大总校一等奖。1943年至1944年9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即第四支队)司令员。1944年秋到延安。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察冀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同年9月至1946年6月任冀中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1946年6月至1949年7月任冀中军区司令员。1947年12月至1948年5月任晋察冀军区第七纵队(冀中军区兼)司令员。1948年5月至9月任华北军区第七纵队司令员。同年7月至1949年7月任中共冀中区委常务委员。1949年1月至3月任华北军区补训兵团司令员。参与指挥大清河北支援围攻平津作战,参加解放石家庄和天津的战斗。2月至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3月起任中共石家庄市委常务委员。曾任保定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同年8月至1951年11月任中共河北省委常务委员、河北军区司令员(至1950年10月),1949年10月至1950年10月任党委副书记。1950年9月至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同年12月至1951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高级步兵学校校长,1951年3月至1952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步兵学校校长、党委书记(1951年11月起)。1950年12月至1953年4月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1952年9月至1953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副参谋长。1953年2月至6月任华北军区党委常务委员。同年7月至1955年3月任中央军委军校部副部长、军校部党委书记。1955年5月至1957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外训部副部长,1956年4月至1958年12月任训练总监部党委委员,1957年8月至1958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军事出版部部长。1958年12月至1962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出版部部长,1959年1月至1962年12月任出版部党委书记。1963年1月至1966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副部长、机关党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5年11月担任总参举办的全军教导队长集训总顾问兼指导。1978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顾问(大军区正职待遇)。1980年12月被选为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2003年7月5日13时25分【4日13时5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7年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992年被评为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先进工作者。1993年被评为全军先进离休干部。1995年荣获第八届“宋庆龄樟树奖”。1997年被共青团中央、中宣部、國家教委、司法部、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授予“中国保护未成年人杰出公民”称号。2003年5月解放军总参政治部曾发出通知,号召总参离退休干部向这位“百岁将军”学习。是中共七大正式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副会长。著作有《走向征途》、《孙毅将军自述》和书法作品集《将军的怀念——孙毅手书毛主席诗词37首》等。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