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后妃大调查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妃

韦贵妃

韦氏,名珪,字泽,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人,生于开皇十六年(公元597年),比李世民年长两岁(按李世民生于公元599年一说)。

  韦氏家世显赫。她的曾祖父韦孝宽,为周太傅、尚书右仆射、雍州牧、郧国公,是北朝著名的军事统帅;祖父韦总,为周骠骑大将军、右宫伯、京兆尹、河南怀公;父亲韦圆成,为隋开府仪同三司、陈沈二州刺史,袭爵郧国公。

  韦氏初婚嫁给了隋大将军、户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啧啧,看看其前后两任丈夫的姓名,这就叫天意?),生有一女。这门亲事很可能与两家是世交有关,据《隋书》记载,李子雄曾“从韦孝宽破尉迥于相州”,后来随着李子雄的晋升,其家世与韦氏家族相当。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礼部尚书杨玄感谋反,李子雄为其谋划,后来杨玄感兵败被杀,李子雄及李珉亦获罪被杀。韦氏与太宗的第一个孩子临川公主生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由此可推知,韦氏在“籍没其家”之后很可能被家族成员赎为良人而来到了洛阳,武德四年李世民攻克东都后遇到了韦氏,初见之下惊为天人,遂纳其为妃。(传说中的名言:漂亮的脸蛋能长大米)。

  韦氏墓志为令狐德棻所撰,为尊者讳,志文未提其先嫁李珉一事,只言她“以良家入选”。对她的姿容与品性有这样的描写:“天情简素,禀性矜庄。忧勤絺紘,肃事言容。春椒起詠,艳夺巫岫之莲;秋扃腾文,丽掩蜀江之锦。”天资秀丽,知书善画。描写难免夸大,但韦氏以寡妇带女仍然能使秦王一见倾心,足见她是一个风姿绰约的倾城丽人。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四月一日,韦氏被册拜为贵妃,后又生下了纪王慎。再嫁后,她与前夫所生的女儿跟李世民算是有了父女名份,被封为定襄县主,嫁给了阿史那忠为妻。唐制皇后之下设四妃:贵、淑、德、贤,为正一品。贞观十年文德皇后病逝,太宗终身未立新后,所以韦贵妃成为后宫地位最尊者,行皇后之职统领后宫。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崩。永徽元年,依朝例册拜韦贵妃为纪国太妃。高宗朝,纪王李慎历任贝州刺史等职,韦太妃便随儿子住在藩地。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太妃“相随东封”,随从高宗泰山封禅,九月二十八日于途中病故,享年69岁。乾封元年十二月陪葬昭陵。

no.2 武则天
 武氏14岁时因为“美容止”被召入宫,容貌与举止俱佳;《旧唐书》说她“兼涉文史”,所以她不仅貌美而且有才学。这本是太宗所喜爱的女性类型,可事实上武才人并不像有的文章所说的那样备受宠爱,反而在十二年间一直没有得到升迁(这与很快就升至九嫔的徐惠形成鲜明对比),郁郁不得志。

  原因就在于她的性情并不为太宗所喜。台湾学者雷家骥先生认为在贞观朝,武曌在人格上已经显现出这样一些特点:在性情上,有暴烈、攻击及敌视不顺从她的人与物的倾向;在能力上,对自己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式,有极大的自信和果断;在动机上,喜欢表现自我,有很强的自尊心;在价值观上,不重视事物是否珍贵,以能满足自我为最大的价值所在(参见雷家骥先生所著《武则天的精神与心理分析》一书)。

  在我们所熟知的驯狮子骢一事中,武曌已经显示出强势姿态,这和“性本刚烈”的李世民在个性上无疑是冲突矛盾的。太宗曾经对侍臣说过:“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太宗认为应当珍惜善待贵重、有价值的事物。而武曌不管骏马是否有价值,把铁鞭、匕首都用上,只以驯服为最终目的。她的“不重视事物是否珍贵”的价值观是大异于李世民的。(再说了,太宗爱马如命,武曌这种不惜弄死骏马的想法怎么能招他待见涅?嘿嘿)

  心理学上说,英武的男子喜欢的是温柔可人的女性。对太宗这样马上得天下的帝王来说,胆色与勇气是从来就不缺少的东东。

  对宫内生活怀着野心和希冀入宫的武才人,在太宗身边度过了长长的才人岁月,这段时期的经历使她得到了极大的历练,学识才干大大提升。而后高宗即位,她终于等来了“见天子庸知非福”的一天……

no.3 张顺皇后

文德皇后两唐书均有传,在此不赘述。只把一些不容易被注意到的细节整理出来。

贞观一朝,长孙氏德孚朝野;时至今日,人们对她仍然是景仰不衰。“一代贤后”、“最贤惠的女人”这样的帽子纷至沓来,“贤惠”成了夸赞她的样板词儿,这个词会是长孙所追求的结语吗?anyway,n个人心中就有n个哈姆雷特。

其实也难怪如今有这么多人质疑她和太宗的感情,因为在史官笔下,夫妻二人的话都说的很官样。长孙的“义不独生”不是要像徐惠那样殉情,而是为了“不能当吕后之地耳”,为名不为情;太宗的“不能割情”也仅是因为“失一良佐”。^^

谈起长孙氏的婚配,多数文章认为是高俭做的大媒。可是最早有心结亲的却是长孙的伯父长孙炽。“尝闻太穆劝抚突厥女,心志之。每语晟曰‘此明睿人,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图昏。’故晟以女太宗。”长孙晟在世时已经和李渊订下了儿女亲。“善弹工射”的长孙晟和“雀屏中选”的李渊做了亲家,应该有很多共同语言吧^^;长孙晟在李家公子中选中喜弓善射的李世民作女婿也就不难理解了哈,他如果能看到李世民日后的成就,可以很有成就感的说“得此佳婿,大慰老夫生平”了。

可惜长孙晟没能看到女儿出嫁就早早过世了,高俭把被赶出家门的妹妹和长孙兄妹接到了家中(因为士廉待妹妹一家极好,所以一直对他很有好感,对无忌兄妹而言舅舅真真是恩重如山呐)。在高俭的影响下,他的外甥、外甥女都长于文史(长孙晟“武艺逸群”,不想他的儿女却转向成了文科生^^)。李世民和无忌年纪相仿,史载二人是布衣之交,少即友善,李世民应当是高府的常客,猜想长孙没过门就已经同世民相熟了。高俭见到小李恐怕也在佩服妹夫吧,外交战略家的眼光果然忒准,之后便依婚约把外甥女嫁给了世民。

长孙的童年经历和武曌很相似。两人均是幼年丧父,受到异母哥哥的薄待。雷家骥先生认为武曌在充满矛盾冲突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要忍受兄长的无礼,使得她变得早熟、有城府、甚至能权变。这样的分析同样适用于长孙。在秦王与太子矛盾日深时,她“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没有城府心计是无法在复杂不利的局面下开展公关工作的。

长孙对年幼丧母的豫章公主视同己出,有人说这是她在作秀。哼哼,这就叫以某某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长孙自己就尝过父亲去世后失去庇护、遭人冷眼的滋味,收养豫章公主为什么就不会是她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怜爱呢?

睿智敏悟是她的特质,不动声色间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她最著名的“妾闻主明臣直……”的劝言,说的相当有策略,既肯定了魏征的忠直,更重要的是同时颂扬了太宗的英明(这才是这句话的闪光点),把老公哄的由怒转喜(搁我这儿听着也乐啊)。

长孙的学识与才干素为太宗钦敬,乃至向她问政,“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史家则赞她“乾坤辅佐之间,绰有余裕。” 事实上她的确是李世民的心腹。临终前她对太宗说:“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弃之。”隐约向我们透露出这些奇谋秘计她也是知晓的,褚遂良所上的《论房玄龄不宜斥逐疏》证实了这一点:“及九年之际,机临事迫,身被斥逐,阙於谟谋,犹服道士之衣,与文德皇后同心影助,其於臣节,自无所负”。 “服道士之衣”说的是玄武门兵变前夕,房玄龄化装成道士进入秦王府议事;“与文德皇后同心影助”则告诉我们她不仅后来到了玄武门,而且在一开始就参与了谋划,熟知内情。

皇后在解释太宗的宗教思想时说:“道、释异端之教,蠹国病民,皆上素所不为。”“佛道者示存异方之教耳,非惟政体靡弊,又是上所不为。” 然而太宗却在贞观九年,到今太原境内的玄中寺礼谒名僧道绰,为她祈愿除病(这时候为求妻子早日康复,什么方法都只好试上一试了)。唐代女书法家、太原参军房嶙之妻高氏所书的《太原府交城县石壁寺铁弥勒像颂》碑文中说:“石壁寺者,晋之西山,旧号石壁谷。……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豫。辇过兰若,礼谒禅师绰公。便解众宝名珍,供养启愿。”

有文章认为长孙皇后死的太早,她若不早逝,唐朝的历史将会改写。可我总觉得早逝对她自己来说是“庸知非福”。如果说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化的女性形象,那么长孙就代表了李世民对女人的最高理想。她很早就走进了李世民的生活,同丈夫一起分享他的荣耀、一起完成他的理想。贞观十年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没人知道,充满了变数,而她的一生却因为定格在了贞观十年而成了绝美。后位虚悬,妃嫔们无法战胜一个被完美化的影像,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活人永远争不过死人”。

no.4 韦昭容

 


  韦氏,名尼子,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人,生于公元607年。

  曾祖父为韦孝宽,祖父为韦总。父亲韦匡伯,为隋尚衣奉御、舒国公。所以韦尼子与韦贵妃乃是堂姐妹。

  墓志言韦氏于武德四年“以良家受选”,当是秦王克东都后随其堂姐一同被召入秦王后庭。武德四年,高祖以历代官职皆不足以称秦王功业,乃特置了“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李世民的个人声望达到了顶峰,美眉们也开始小规模的进入后庭。韦氏姐妹、燕氏都是在武德四年入选的,上将府内一时间丽色无边。^^

  韦氏率性柔婉,贞观年间被册为“昭容”,为九嫔之一,仅在“昭仪”之下,属正二品。然其墓志书“大唐故文帝昭容一品韦氏墓志之铭”,于例不合,应当为死后追赠一品之故。

  显庆元年(公元656年)九月,韦氏病亡于崇圣宫(太宗别庙),享年五十岁。其年十月陪葬昭陵。

no.5 淑妃
  “恪母,隋炀帝女也。”——《旧唐书》

  “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新唐书》

  仅看史籍,你很难理解这个没有任何事迹记载下来的妃子到如今竟会是这样的声势日隆。

  吴王李恪只比李泰略大,杨氏应该是在武德初年进入秦王府的。

  四妃中,贵、德、贤三妃俱齐,唯缺淑妃,所以杨氏的封号很可能是淑妃(纯属猜测啊)。

  《唐会要》记载的昭陵陪葬名位没有她,目前也未发现其陪葬墓

no.6   徐惠
徐惠聪慧善文,是贞观后期最受宠爱的妃嫔之一。

  《全唐诗》收录有她的五首诗作,诗风清新活泼。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透过这首欢快而富有情趣的小诗,一个娇媚动人的佳人形象跃然纸上。

  徐惠有文德皇后的遗风,在君王行事出现偏差时,敢于进谏,匡弼时政,令人起敬。贞观二十二年,她写了一篇后世称之为《谏太宗息兵罢役疏》的疏文,劝太宗罢征辽、停营建,她也因此而名垂青史。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崩。痴情的徐充容哀慕成疾,她拒绝医治,愿死后侍于园寝、得伴太宗英灵,并作诗文以明其志。

  永徽元年,徐惠病逝,年仅24岁。高宗追赠她为贤妃,陪葬于昭陵的石室,成全了她的遗愿。有文章称韦妃是陪葬妃嫔中距离太宗最近的妃子,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徐贤妃葬于石室,和文德皇后一样处于陵山主体内,她才是陪葬妃嫔中距离太宗最近的妃子,而说韦妃墓是距离昭陵陵山主体最近的陪葬墓比较恰当。

  感动于徐惠对太宗的一片真情,这也是太宗的个人魅力吧

no.7 燕德妃
燕氏系出名门。曾祖父燕侃,为魏车骑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左卫大将军、楚州刺史、上柱国、阳平郡开国公;祖父燕荣,为周开府仪同三司、晋州刺史,隋蒲州刺史、扬州总管、左武候大将军、上柱国、洛业郡公;父亲燕宝寿,未有官职记载,似未从仕途;母亲是隋太尉、观王杨雄的第三女(即武则天母亲的堂姐),所以燕氏是武后的表姐。

  因为亲戚之故,巢王妃和燕氏都有可能为武则天进宫牵了红线(比如以武氏有美色,言于太宗等等);但要论起关系的亲疏来,燕氏无疑要亲近许多。

  据志文:“宠丰慈膝而弱不好弄,训关师氏而幼有成德。沉静以幽闲纵体,峻节与简毅通方。纂组缋其妍心,诗书文起婉袖。”可知她娴雅文静,喜好诗文。幼时她的母亲命其兄读《上林赋》,她看了看文章,随即便背诵出来,是个过目不忘的神童;太夫人常对人言:我这个女儿“性理明惠、艺文该博”,假如是个男孩,一定会成为國家栋梁。十三岁时因“香名逾振”,被召入秦王后庭,封号为贵人。贞观元年,册拜为贤妃,贞观十八年改迁德妃。

  齐王祐于贞观十七年谋反,而燕贤妃恰巧在一年之后迁封德妃,可以推测阴妃的封号本是德妃,因受株连而被降为嫔,使得四妃有一空缺,燕贤妃才得以晋封。

  永徽元年,依朝例册拜燕德妃为越国太妃。燕太妃同样从子赴任,“自临藩阃,无遗严诲。不肃而成,自家形国。每以忠孝为其区域,废兴存其名理。”治家得法且甚严,堪称典范。太妃因为表姐身份,加上行为处世谦和温恭,所以与武后关系极为良好。高宗与武后对她非常尊敬,在京时常请她入宫聚会,平时她的儿子所受的恩礼也在诸王之上;麟德三年,高宗泰山封禅,燕太妃次于武后而主持终献,同武后一起以女性的身份参与了國家最高级别的祭祀大典,可谓荣宠已极。燕氏在为太妃时度过了她一生中最为光辉的岁月。

  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武后之母荣国夫人去世,太妃赶赴洛阳致哀,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七月二十七日病逝于郑州,享年63岁,十二月陪葬昭陵。武后对她的病逝极为哀痛,“缅怀平昔,姻好特隆;今古忽殊,追怆何极”。高宗令工部尚书杨昉负责葬仪、许敬宗为其神道碑撰文;武后令寺观为她度二十七良人,更为她造佛陀绣像二尊,亲笔制铭绣于座下,给予了这位表姐极其隆重的饰终之典。

no.8 巢王妃
“杨恭仁,本名纶,弘农华阴人,隋司空、观王雄之长子。恭仁弟师道,尚桂阳公主,从侄女为巢剌王妃。”巢剌王妃便是让李世民为后世所诟病的原齐王李元吉的妃子杨氏。

  杨师道墓志铭中有“姪以淑德华宗,怀芳淑掖”的记载,当指杨氏侍奉太宗一事。

  出自弘农杨氏的杨雄,为隋司徒、雍州牧、观王;其弟杨达,为隋尚书、纳言、遂宁公。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即是杨达的女儿(有观点认为杨氏并非杨达之女,参见黄正建先生所著《关于武则天身世的一点猜测》),杨恭仁、杨师道兄弟就是女皇母亲的堂兄弟,而巢剌王妃是杨师道的从侄女,所以她和武后有亲(嗯……该怎么称呼偶搞不清楚)。

  玄武门兵变后巢剌王妃被配没入宫。本来这样没入宫中而后成为妃嫔很正常,阴妃就是案例;到杨氏这儿却引起了伦理、礼教的种种非议,这全是身份惹的祸,谁让她偏巧占了太宗弟媳这个头衔呢。(武德年间二人是否有情愫我们不得而知,但不能为了要指责李世民私德有亏而硬说他是为了得到杨氏才发动滴兵变啊……,秦王和情王是有区别的说)

  太宗欲立杨氏为后的记载见于《新唐书》与《资治通鉴》:“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宠之,欲立为后,魏徵谏曰‘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乃止。”;“明母杨氏,巢剌王之妃也,有宠于上;文德皇后之崩也,欲立为皇后。魏征谏曰‘陛下方比德唐、虞,奈何以辰嬴自累!’乃止。”

  杨氏的叔父杨师道,官一直做到了宰相。杨氏既受宠又有政治依靠,应该生活的很滋润

no.9  杨氏

  杨氏,新旧唐书只言:“杨妃生福”,是赵王李福(太宗第十三子)的生母。

  而据《大唐故赠司空荆州大都督上柱国赵王墓志》记载:王,杨贵妃之所生也。可知杨妃的封号乃是贵妃。贞观十七年,阴妃因其子获罪而被贬,杨氏得以递补,以使四妃之数齐满,这本是很正常的事。问题就出在封号上了,依唐制,贵、淑、德、贤四妃,各一人。然而终贞观一朝,韦贵妃行事未见有过失,也无或降、或改封、甚至被废去封号的记载,所以杨氏的封号应为死后追封。

  关于杨贵妃的来历,因为太宗后来把李福出继给了李建成,所以有人猜测杨氏是李建成的妻妾,情况类似于太宗把与巢王妃所生的儿子出继给李元吉。听来不无道理,但现在根据杨氏的封号来分析,这种猜测就不合理了。如果杨氏是李建成的妻妾,她的身份就和巢王妃一样敏感,那么她也只会和巢王妃的情况一样,终其一生没有任何封号。

  杨贵妃薨后同样陪葬昭陵,但陵山附近的大型陪葬墓都已经名花有主,却不见杨贵妃墓,可见她的葬仪规格并不是很高。另有《赵国杨太妃碑》,为畅整所书,目前尚未出土。该碑及墓志出土后我们才能真正清楚地了解她的生平。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