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扇纸烟盒和包糖纸
扇纸烟盒和包糖纸。纸折成长条状,用手在旁边扇,使压在下面的纸块翻过来压住上面的为赢。跟牌的大小差不多,烟盒、糖纸是有大小的:如“敦煌”比“彩蝶”大,“彩蝶”又比“中华”大,上海牛奶糖比北京水果糖糖纸大。
no.2 抽陀螺和滚铁环
抽陀螺和滚铁环。学校放学时一溜顺的铁环向四面滚出去,放学路上可以滚一两个小时。
no.3 打泥巴仗
打泥巴仗。翻土时挖的成块的泥土是最好的“子弹”,这种泥土打在身上会散开,不会有严重的危险。小孩分为两派,利用树丛做掩体开战,这是最刺激的游戏。
no.4 打“清官皇帝”
打“清官皇帝”。用板砖做成牌位,在七、八米外用另外的碎砖去打,先打完的赢,输家下跪。
no.5 大字报
大字报。60年代早期出生的一代大多是大字报启蒙识字的。
no.6 毛主席像
毛主席像。文革时期铺天盖地的各式毛主席像章,有金属的、陶磁的,大的如脸盆,小的如分币。解放军都佩戴五星状的像章下加“为人民服务”的横条章,这是军装的标准配置。每家每户多少都收集有毛主席像章。
no.7 红宝书
红宝书。64开本的《毛主席语录》是当年世界第一畅销书,每家每户都有好几本,连小学生都是人手一册。上面林彪的“再版前言”也是早读课的必读。
no.8 背诵语录和“老三篇”
背诵语录和“老三篇”。我们这一代人都会背:“我们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中国人民的……”
no.9 漫画
漫画。与毛主席像章相比,文革早期铺天盖地的漫画又使我认识了许多人物:刘少奇突出的门牙、大鼻子和向后梳的头发,邓小平扁扁的头,拉长的嘴和夸张的脸颊,陶铸满脸麻子,还有彭、罗、陆、杨…,十几年后,当这些人物很多在电视里出现后,立即联想到那时的漫画,惊叹它们的惟妙惟肖。
no.10 语录歌和忠字舞
语录歌和忠字舞。语录歌文革初期就有,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60年代初出生的人现在一般都会唱几首,从“下定决心…”到“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忠字舞出现在68年夏天以后,持续时间不长,到九大前后就基本没有了。
no.11 抄家
抄家。文革早期抄家比较普遍,我记事时抄家已不常见,但见过囤积在库房里的“抄家物资”,许多“牛鬼蛇神”家里抄出来的东西流落到大街上…。
no.12 武斗
武斗。武斗在文革中并不很普遍。我五岁的时候在重庆经历了文革中最惨烈的武斗,目睹了文革期间最大规模一次水战,在南山一棵树山上的“反到底”炮火向从下游驶向朝天门的四艘登陆艇和武装拖船开火,炮弹从头顶呼啸而过,长江上水柱滔天,两艘船被击沉…
no.13 游行
游行。文革中游行很频繁,特别是文革后期,经常欢呼“最新指示”的发表。
no.14 “珍宝岛事件”
“珍宝岛事件”。1969年3月2日,中苏在黑龙江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全国备战气氛紧张,几乎随时可能爆发战争,国际问题一下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
no.15 70年代的政治事件
70年代的政治事件
文革时期的社会高度政治化在70年代继续延续,在文革结束后,政治事件仍然是城市居民关注的中心,政治事件的冲击影响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那个时代的孩子大多继承了父母的政治敏感。在国内政治隐蔽复杂时期,国人对国际形势的关心程度更高。
no.16 1970年越战升级和毛主席“五二0声明”
1970年越战升级和毛主席“五二0声明”。70年美国策划推翻西哈鲁克,把越战扩大到柬埔寨,毛主席发表反美声明。名句“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由此诞生。新闻简报里面有b-52地毯式轰炸北越的镜头。
no.17 1971年林彪叛逃
1971年林彪叛逃。这是多数六十年代生人第一次被震撼。毛主席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居然要杀他,而且叛逃头号敌国苏联,摔死在蒙古温都尔汗。
no.18 1972年尼克松访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这是当年万众瞩目的國家大事。
no.19 1974年批林批孔
1974年批林批孔。74年初开始的“批林批孔”是“四人帮”时期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开始。记得有一首儿歌:“叛徒林彪,孔老二,都是坏东西,脸上笑嘻嘻,肚里藏诡计…”
no.20 1975年评《水浒》
1975年评《水浒》。文革后,那时开始才有机会接触“封资修”的古典小說。《水浒》在当时看来兼有武打和色情内容,对年轻一代如久旱甘霖。
no.21 1976年黑色的记忆
1976年黑色的记忆。这一年事情太多,年初周恩来去世、清明天安門事件、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5月朱德去世、7月唐山地震、9月毛泽东去世、10月粉碎四人帮,这是中国当代史上最惊心动魄和目不暇接的一年。
no.22 1977年恢复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这是六十年代人人生转折的开始。在一个政府礼堂里千人上大课复习的恢宏场面至今在目。
no.23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no.24 1979年邓小平访美
1979年邓小平访美,紧接着对越自卫反击战。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时代开始。
no.25 有线广播网
有线广播网。那时收音机还不普及,在城市和农村,无论你走到哪里都难以走出有线广播喇叭的覆盖范围,大多数城市早上6点25分在东方红乐曲中醒来,接着是“新闻和报纸摘要”走在路上随时可以听到北京的声音。晚上一般要到8点半“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结束后才安静下来,这个节目结束时的《国际歌》则是我们睡觉的信号,很多年听到这个乐曲都有想睡觉的感觉。
no.26 小人书
小人书。那时主要的文娱活动是看连环画。老爸把报纸上连载的《智取威虎山》剪下来装订成连环画册,那本书一直看了好多年。如果有文革以前版的《三国演义》,那在伙伴们中间的地位立即会得到提升。
no.27 电影
电影。那时看电影是比较隆重的活动。一般机关、工厂、部队都定期放露天电影,抢手的片子奇货可居,经常步行一两个小时去看。当时基本上没有什么国产电影,只有朝鲜的哭哭笑笑,越南的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的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的搂搂抱抱四种类型的电影样式。《看不见的战线》《多瑙河之波》我不知道看过多少遍,每次到某个情节,观众就会大声说出台词,接着一片哄笑。
no.28 样板戏
样板戏。六十年代人都会唱几句。
no.29 向阳院
向阳院。1975年,各地城市学习北京北新桥街道经验办“向阳院”,其实就是现在的社区文化活动,男女老少都上台表演节目,好象没有多久这股风就过去了。
no.30 电视
电视。中国现代第一次电视普及是在1976年,为了看毛主席逝世的追悼活动转播,许多单位都买了电视机。但是电视那时还是单位购买多,而且只有黑白的,多是9-16寸,私人拥有电视的很少。
no.31 《战地新歌》
《战地新歌》。1973年为纪念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30周年发行的一本歌集,出版后风靡一时,上面收录了数百首文革以后的歌曲,有些现在看来也还不错,后来连续出了三集。
no.32 打乒乓
打乒乓。七十年代初,乒乓球几乎是唯一可以广泛参加的运动,由于乒乓球的特殊政治意义被广泛推广,风靡全国,后来在《阿甘正传》中发现美国那时也流行这个,“小小银球,转动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