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游之吕梁寺庙调查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双塔寺
双塔寺位于柳林县城贺昌村羊道口西侧。座北向南,平面布局为四合院,占地1612平方米。该寺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元、明、清代混合结构,比较完整。 该寺南进山门后,东西屹立着一空一实砖塔两座,两塔相距17米,平面八角形,东塔内空可攀登而上,西塔内实,为仿楼阁式仿木结构,共分五层,上层塑像1尊。寺前有水渠1条,每当日晖斜沐,双双塔尖投影水渠,犹如投笔砚中,故有寓意双笔,文人辈出之美言。

  主要建筑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顶;戏台,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东西配殿均为歇山顶建筑,与砖窑洞连接。寺内存有清代当地名儒贺云路及革命烈士贺昌的叔父贺雨峰先生书写的楹联3副,山门匾额系清道光年间永宁知州翰林王继贤之手笔,字体遒劲有力,加之精雕彩绘和贴金之衬托,愈显其功底。四十里斗气河碧波闪闪,又似玉带飞飘,四周青杨翠柳随风起舞,鸟语蝉鸣此起彼伏,景物甚佳,如入画境,令人有心旷神怡,飘飘欲仙之感。 观音庙 即观音堂,座落在县城西10公里的薛村河畔古神坡。创建年代无考,明万历、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分别修缮,是一处完整的明清建筑群。 庙座东朝西,占地1000平方米,有山门、钟楼、韦陀楼、观音殿、真武殿、老君殿等。

  主建筑观音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周有十八罗汉塑像,望板上彩画东周列国人物故事。前走廊西侧有保存完好的工笔重彩的两组大型人物壁画。各殿宇前檐的木雕、彩画精工细巧,栩栩如生,风格独特,为晋西北古建筑木雕、彩画之精华。山门正面悬挂着清嘉庆八年(1803)的“山明水秀”匾,是邑人书法家康玉梅题写的。

  山明水秀,名不虚传,观音庙四周林木丛集,山静鸟啼,浓荫蔽日,清泉瀑潺,四季不息,沁人心扉,亦自清雅幽静,故称之为“神坡”,夏季是避暑胜地。山下三川河依山而过,河水潆带,汩汩西流,秦晋公路(307国道)隔河相望,交通便利,是柳林一处理想的旅游胜景。

no.2 则天庙

    则天庙位于山西省文水县城北5公里处的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是一处山青水秀的名胜地。庙于坐北向南,规模不大,中轴线上从北到南有正殿、乐楼、雕像、山门;两翼建筑有偏殿、配殿、碑廊、鱼池、回音亭等30多间殿宇,占地面积约26000平方米。院内柳树成荫,花草遍地,以武则天的特定身份名扬中外,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天宝七年(747),唐玄宗诏令州县在历代帝王肇迹之处修葺庙宇,文水县在武周皇帝武则天的故乡建庙塑像,尊为“则天圣母”庙,后金代重修。清朝初年,被改名为“水母庙”。为何改名?究其原因有两个:其一,宋代以后至明清统治者对武则天谩骂最甚,故官方把她的把庙改掉以示贬责与除灭;其二,武则天与水有关。南徐村东南有条小河称为泌水,是从武氏深井自流而成,千百年来浇灌农田数百顷,造福一方。因此,人们把这一井泉称为神福泉,认为是则天圣母赐给家乡的福水,所以改武则天庙为水母庙,或称“则天水母庙”。到宣统元年,才恢复了“则天皇后庙”的名称。

  相传,则天庙原计划建于南徐村东南的泌水源头,正当人们作好地基立起梁架时,一夜大风,把全部木架刮到村子西北。村里人见此情景惊恐万状,知县看后也百思不得其解。正在疑惑之时,走来一位老翁,他说:“神皇一朝天,修庙该占乾。”在场人等如梦方醒,于是决定斋戒三日,就地建庙,即则天庙现址。地处南徐村西北,正当乾位。

  现存武则天庙正殿为金代皇统五年(1145)的建筑,是庙内建筑群的中心,结构规整,手法苍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它用料粗壮,外观雄伟,柱头有卷刹,斗拱作双昂,用料粗大,造型奇特,类似五台山佛光寺的构造。在营造法式上采用减柱造,殿内只有两根柱子巧妙地用在神龛后侧,使大殿显得宽敞舒适。顶部坡度平缓,出格较大,保存了唐代建筑的风格。梁架,斗拱以及檐下门窗,门墩石雕等,全为金代原制。板门上部“金皇统五年”刻字尚存,是殿宇建成年代。

  正殿内神龛属宋金时代的构件。前部斗拱制作华美,神龛上方有一条悬塑走龙。它头小颈细,举步向前,回头顾后,造形生动优美,正是武则天以女人身份登基称帝的典型象征。在古代八卦中,乾为天,坤为地。推演于家庭中,父为乾,母为坤。武则天称帝为真龙天子,但她又是个母亲,位占坤地,所以这里塑的是一条在地上行走的真龙。武则天彩塑像头戴金色凤冠,身穿云纹霞帔,怀抱如意,端坐龛中。宽额广颐,面目慈祥,一副含蓄的表情,像在与民同乐。则天庙舞台是一座卷棚顶式的明清建筑。在舞台内壁上保存了清代后期至民国初年戏剧演出题记71条。他们出自演员之手,字迹潦草,章法也差,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晚清到民国初期这一地区戏剧活动的真实面貌。从这些题记中可以知道,当时在山西省中部的汾阳、祁县、太谷、平遥、清源、文水、介休、孝义8县中,至少有34个戏剧团体,演出剧目最少有71个。这些题记是研究地方戏剧史的珍贵资料。

  舞台南面正对山门的是武则天雕像。该雕像取中年女政治家的身态,不穿衮袍,不戴冕冠,凤冠与龙钗都是缩小了比例的象征性头饰,以显露其面部与体态美,总高已5米,台高4米,台基边长9.9米。雕塑台正面國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的题字“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已成为武则天庙的独特的新景点,倍受游人青睐。

no.3 香岩寺

    香岩寺在山西柳林县城内。相传为古离石县唐朝八大寺庙之一。背山面水,筑于山腰,苍松环绕,翠柏成荫。现存有山门、钟楼、鼓楼、中殿、后殿、配殿和僧舍,寺庙完整。中殿佛台有砖雕,纹饰多样细致,雕刻刀法熟练。寺内各殿,保留有明代的琉璃瓦甚多。其中后代增补的酱釉和黑釉琉璃瓦件,为其他寺庙所罕见。


no.4 玄中寺


    玄中寺又名石壁玄中寺、永宁寺。在山西交城县城西北10公里石壁山中,面积6,000平方米,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名刹。寺区周围,迭峦环抱,群峰争峙。山石拱列如壁,所以通称石壁峪玄中寺。玄中寺依地形的起伏由南向北从低到高层层叠起,背后靠着峭壁嶙峋的石壁山主峰,分成前院、中院、后院。

  三所院落层次分明,而天王殿、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殿又位于古刹的中轴线上。前院最大,大雄宝殿居中,左右各有一个配院。配院前,东西厢房对称排列,形成一个雅致、大方、完整的院落,中院在前院的背后高高迭起,后院又迭在中院之上,层层高耸,宛若重楼。

  据寺内碑文记载,玄中寺始建于北魏延兴二年(公元427),落成于承明元年(公元476年)。时有昙鸾大师隹寺中研究佛学,名重一时,被誉为“神鸾”。后由其弟子道绰继承其业,宣扬净土宗风。唐贞观年间重建寺院,改名石壁永宁禅寺。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曾赐名“石壁永宁禅寺”;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唐宪宗又赐名为“龙山石壁永宁寺”。贞观十五年(641),名僧善导在此皈依净土法门,使永宁寺名扬国内,成为唐代全国佛教三大戒坛之一。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九年(635)亲临拜谒。南宋时期其教传入日本,日本亲鸾接受昙鸾一脉相传的净土宗教义,在日本建立净土真宗。于是日本佛教净土宗把玄中寺视为“祖庭”。宋、元以来,寺院几经兵火战乱,房屋碑石惨遭焚毁。

  玄中寺的木构建筑,以天王殿历史较长,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重建,三间四椽悬山式;天王像四躯,分峙于殿内过道两侧,威严雄健。前院左右为唐碑亭,大雄宝殿位居中央,五间六缘,前檐廊深一间,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中主供的是如来佛,但玄中寺供的却是弥勒佛,这是因为玄中寺是净土宗的念佛寺。弥勒佛全称是南无阿弥陀佛,是净土宗主要的信奉对象,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宗的修炼方法就是“称名念佛”,所称的名,就是这位“阿弥陀佛”。殿内当心置释迦立像,庄重慈祥,四周画卷为十六尊者,各具神态。殿外山墙和背面,镶嵌着宋金以来文人诗词墨刻。北上登台阶过垂花门为接引殿和菩萨殿,又折转马鞍梯向上为七佛殿,殿内供奉着七尊金身佛像,称为“过去七佛”。是佛教供奉的历代祖师,殿内藏有明代的南藏经卷,1000多卷,是研究佛学的重要文献。七佛殿两侧各建碑廊三间,犹如垛殿形制,玄中寺宋以后的石刻多集存于此。再绕道北上为千佛阁,登阁凭栏远眺,石壁风光清晰如画。阁内数百尊佛像会聚一堂,面型姿态各不相同,按其风格多是明清遗物。寺内东侧为禅堂院,西侧旁院为祖师堂,正面祖师殿三间。寺东侧峰顶上,有一块约百平方米的小平地,周设栏墙围护,秋容塔矗立当心,高两层,平面六角形,形体庄重而古雅。主要殿堂万佛殿、东西配殿、善法殿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毁于大火,千佛阁残存。

  玄中寺获得新生,那是在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重建善法殿五间,五脊六兽悬山式,万佛殿五间,九脊十兽歇山屋,千佛阁三间硬山工,东西配殿各五间,飞檐斗拱,棂花装修,雕梁画栋,油饰彩画,莫不俱备。殿内木雕佛造型生动,金碧辉煌。寺东山巅两层八角白色秋容塔,迭涩重檐,砖座宝顶,中空置佛,塔身挺秀,被视为玄中寺的象征。牡丹、风竹、花椒、枣树簇拥寺内,被誉为“玄中四绝”。殿阁内供木雕、泥塑、铁铸佛像共七十余尊。玄中寺文物众多,是我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玄中寺已成为日本佛教徒朝拜、聚集之处。

  但寺内更值得一看的东西,当推历代碑刻了。这里有北魏、北齐和隋朝的造像碑,唐朝的戒坛碑、寺庄山林四至碑、石壁寺铁弥勒像颂碑。其中铁弥勒颂为唐开元年间我国女书法家、太原参军房磷之妻高氏所书,文理通顺,字体挺秀,被誉为珍品。此外,还有宋、元、明、清的碑刻数十座,或竖于廊下,或嵌于殿侧,楷、行、隶、篆皆备,都是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为研究我国的佛教史、雕塑史,特别是研究玄中寺和净土宗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住宿:
    玄中宾馆位于交城汽车站东南,标间30/人,四人间10/床,联系电话:0358-3524091,在玄中宾馆里有介休、绵山风景区接待中心。

交通:
    玄中寺距天宁寺约7千米,距交城约10千米。从交城至文水的公路经过玄中寺山口,搭过路中巴到交城2元。路口进到寺院还有4、5千米,道边周师傅家有三轮农用车,一次拉4个人,15元左右。在交城内出租车无计价器,城里统一价5元。

no.5 安国寺
安国寺位于离石市西12公里处,创建于唐贞观十一年(637)。寺内主要建筑有佛殿、铜塔楼、读书楼等。佛殿内有彩塑菩萨3尊,壁画124幅,造型生动,色彩明亮。

no.6 圣母庙
圣母庙又名后土庙。在山西汾阳县城西北2公里田村。因庙内奉后土圣母,故 名。始建于唐,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建。现存大殿三楹。殿为单檐歇山式,殿内满绘壁画,总面积达59.49平方米。画分三壁, 北壁是圣母神像的衬托,画题《燕乐图》,表现圣母后宫生活;东壁是《迎驾图》,表现圣母出宫奉迎声景;西壁为《巡幸图》,反映圣母回宫场面。壁画工笔重彩,沥粉贴金,画面壮阔,人物众多。亭台殿阁,曲桥廊庑,布局谨严有效。

no.7 南山寺
南山寺,又名灵泉寺,位于柳林县北部黄河岸边孟门镇南山。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

  曾为山西永宁州(今离石)唐代官建八大寺院之首,统领山西、陕西两省今离石、柳林、中阳、临县和吴堡、绥德六县的一百多处寺庙。该寺为群体建筑,座北向南,有山门、观音殿、圣境殿、古佛殿、普慧院、灵泉别院、友云亭、祖师堂等殿宇,均建造恢宏,金碧辉煌,总占地面积8250平方米。唐太宗、明太祖曾亲莅该寺并降谕旨,宋仁宗、金世宗、明仁宗分别为其敕赐“灵泉寺”额,并为寺中两位高僧赐号及佛乘。 寺居孟门镇,是一历史悠久之古地。春秋战国时期设诸侯国“蔺”800余年,北周大象至元朝至元年间先后置定湖郡(县)、孟门县达700余年,共计1500余年。

  寺址南山,峰峦若壁插天。山腰开阔平缓,透宛回环,若涌若连,若盘若跃,甘泉飞瀑山椒,翠柏云屏,下临汹涌黄河,设险据胜,乃一方之大观。

  该寺建筑年代久远,自然风光优美,景致甚多,昔人以其形胜,列有十景:

    黄河晚波:寺临黄河,一望数十里,奔涌而来,岸上舟人,晚眺如画。

  孟门烟雨:寺在镇南,据河东皋,园树连绵,早晚霞灿烂。

  翠柏云屏:寺座山麓,古柏成林,环围四匝,望之如屏。

  东流环碧:东溪自山涧而出,经五十余里,盘折西流绕寺,寺树映之如碧。

  灵泉吐玉:山楞幽泉,清冽如玉。相传金大定时土人引水灌田,有嘉禾合颖之祥,固名曰灵。

  钟绽神文:寺有钟一口,横文下裂,相传数十年前纹阔可容手指。但击之声宏如故。

  深林玉带:寺柏阴森密布,步入深林,从林间远眺,黄河碧波荡漾,如锦带然。

  秋鸟归山:寺山茂树插天,每深秋有白腹鸦群飞栖集,经冬至春始去,岁有常期。

  端阳花信:殿前蜀葵花一本五色,开期常以农历五月五日,岁无先后。

  柏抱莲盆:山巅古柏一株,披枝下垂近地,拳曲向上,枝叶葱笼,形似莲花。

  此外,寺域还有一千多座僧塔、一百多块石碑组成的塔林、碑林;山门口有两株参天翠柏;灵泉别院旁有一株五围古柏等奇景。

no.8 天宁寺


    天宁寺位于交城县城北三公里处的卦山,距太原六十七公里。

  卦山山峰耸峙,层峦迭嶂,古柏苍翠,千姿百态,衬托出古宁寺幽雅风姿。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创建,后经历代扩建与重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山门内两廊有古唐碑、明铁碑、历代重修碑,书法或苍劲挺拔,或饱满稳健,功力颇深。

 

  千佛阁内有元代铸佛像三尊,高6米,每尊旁胁侍铁铸弟子六尊,庄重清逸。阁内四壁置两层木阁,每阁各有坐佛一尊,惜已毁坏。虚堂在千佛阁后,斗拱支檐,飞翼起翘,五脊六兽,雄伟壮观。堂右有明铸铁钟,可声闻十里。大佛殿居寺院正面,殿内释伽牟尼像高踞佛台上。往后登一百九十八级石阶,可达重檐三层毗卢阁,在此俯视远眺,地藏殿、藏经楼、卦山书院、朱公祠、奶奶庙等历历在目。布局层次分明,殿阁错落有致。再上为石佛堂,建造精巧,别具匠心。附近关帝庙、三教堂、文星阁等建筑,有宋代米芾和清初傅山书写的匾额。寺外东向墓塔林立,庄重秀丽,另是一番情趣。

交通:
    乘坐太原到交城的长途车,然后包车前往,也可在交城西北路口,步行上山。天宁寺紧邻交城,从公路步行到售票口约需10~15分钟。

美食:
    拉面又称为大拉面。 用双手由粗到细拉成很长的面条入锅煮熟,吃时口感柔软、筋道、 耐嚼,配以三鲜打卤,或荦素打卤,别具风味

no.9 白龙庙

    白龙庙位于岚县城西22公里与兴县接壤的白龙山腰部。该山原名大万山,因建有白龙庙而得名,是吕梁山向北延伸的一条支脉。它山势雄伟,挺拔俊秀,群峰耸立,层峦叠嶂。遍山苍松翠柏,名花异草,既有珍贵的省鸟褐马鸡及麋鹿、貂、麝等珍稀动物,又有“龙门伏虎”、“三仙望川”、“迎宾古松”、“双松合抱”、“白龙戏珠”、“擦虎岩”、“马蹄石”等奇异景观,同时,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老先生题写的高15米、宽8.5米、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石刻汉字——巨形“寿”字,无疑为白龙山增添了一处壮丽的人文景观。白龙庙坐落在这如诗如画、松柏掩映的翠岩之中,更赋予它以神秘色彩。自古以来,这里一直被奉为神圣境地,被列为岚阳八景之首,倍受文人墨客之赞赏,曾留下不少赞颂诗篇。

  白龙庙始建年代不详,据石碑记载,宋、元、明、清、民国年间,均有修葺,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庙宇格局。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烧毁。抗战胜利,当地民众依旧貌重建。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后,群众自发组织进行了维修。1987年,县政府将白龙庙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挂匾树碑以标志,还逐年拨款修葺。

    白龙庙为四合院建筑格式,座北向南。正殿三间,进深二间,总高12.03米,为歇山顶式明代砖木结构建筑。该殿鹅舌斗拱,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内供奉着高3米的白龙神、白龙娘娘坐姿塑像,两侧塑有金童玉女,殿门内塑有韩氏哥哥(白龙娘娘之兄)站像,供桌前两侧有文武二将站地塑像。大殿东西内墙绘有“出龙宫惩恶济世”、“人海藏万民感恩”两幅壁画。庙院东西廊房各三间,为卷棚式砖木结构建筑。正殿东侧有碑亭,内置历代修庙石碑16通。正殿后有圣水井一眼,上建水阁。其井仅深2米,井水用之不竭,其水甘冽爽口,“村人有疾,饮而愈之”。庙院东南为山门,有垂带及七级台阶通院。南面为四根通天柱所擎的悬空戏台,下有石窑三孔。庙院四周有附属建筑:西南200米有风神庙;东南200米处有山神庙;庙院东150米处有南北相向的二层小楼房两幢;东侧有古式木结构牌楼一座,牌楼外360级台阶直通山底;楼房东100米处有东北相连的平房12间,为庙祝的生活区。

no.10 凤山道院
凤山道院位于离石市北的凤山腰间,原名“天真观”。远远望去,“名山仙境”四个石刻大字十分醒目,这是一处风景秀丽,古建别致的千古胜迹。登山眺望,市区新貌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白云洞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悬山顶,七铺作,双抄单下昂,殿内有近30平方米的明代壁画《修建武当山宫观感应之图》。壁画上部为“十次神主显现图”,下部为“武当山全景鸟瞰图”,分别绘有八宫、十岩诸景点,是一幅完整的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壁画。

    每逢农历正月廿六,是观内一年一度的凤山庙会。这天,是道士孙云际先生的诞辰日。孙云际,名浩远,号乐阳子,玉亭(今离石)人。精通天文地理,从业儒学,幼年在玄都万寿宫出家,17岁入凤山道院拜陈希夷老祖道场门下苦行学道,炼精淘丹四十余年。一面守持经录,修建殿堂,一面添设香火,侍奉万灵,乃至为民祈祷。数百年来在民众中享有盛望,当地民众一直把他的诞生日,作为凤山庙会之日进行祭祀。庙会前后,四方香客朝山者络绎不绝,整个山院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灯火辉煌,烟火缭绕,爆竹轰响,声震州城,俗称“遇仙”。 近年来,采取地市拨款,群众集资等多种形式,对观内主要建筑进行了维修、彩绘,使古建恢复了原貌。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