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美洲金字塔与非洲全字塔有因缘联系吗?
美洲金字塔与非洲全字塔有因缘联系吗?
据科学考察,人类祖先在非洲生活的历史要上溯到200 —300 万年以前。
这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一块大陆,而人类进入美洲的历史只有1 —2 万年时间(也有说4 —5 万年的),然而在最古老的大陆和最年轻的陆地上却都矗立着许多雄伟壮丽、气势做然的金字塔。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非洲金字塔主要集中在埃及尼罗河下游两岸河畔吉萨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总共约有70多座,其中以吉萨大金字塔最闻名,它包括三座金字塔,而尤以第四王朝法老胡夫金字塔规模最为壮观,气势最为磅礴。另外两座是哈夫拉(胡夫之子)
金字塔和孟考拉金字塔。美洲金字塔则密布在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国,其中以墨西哥的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奇钦。伊察金字塔、乌斯玛尔金字塔、帕伦克金字塔和危地马拉的蒂卡尔金字塔、洪都拉斯的科潘金字塔最盛名天下。30多年前,巴西一飞行员在巴西南部丛林中也发现了三座金字塔。1979年美、法两国科学家在考察大西洋海底古建筑群时,竟在西半球百慕大三角海区的海底下又发现了一座金字塔。据科学测定,这座海底金字塔规模比胡夫金字塔还宏伟,边长300 米,高200 米,塔尖距海面100 米,塔身有两个大洞,海水飞速穿过洞口,在海面上掀起一股汹涌澎湃的狂澜。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星散在年轻大陆上的金字塔与古老非洲土地上的金字塔之间有何联系呢?它们之间有何不同呢?它们是在什么年代建造的呢?
与对待所有事物一样,学术界对此也存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美洲金字塔是当地土著居民在其世代生息的土地上创造的古老文明的杰出象征,它不是外来文化的延伸,更不是外来文化的翻版。根据科学测定和实地考察,史前美洲印第安人是在贫瘠的原始土地上开始其劳动创造、进入人类历史社会的。勤劳的印第安人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和社会发展,凭借其双手和聪颖的大脑创造了灿烂的、独特的美洲文明,金字塔正是这文明的一个代表。抱此观点的专家学者认为,说美洲金字塔是埃及金字塔在美洲的翻版是毫无根据的,首先拿不出任何确凿的、令人信服的证据,证实美洲金字塔出现以前,埃及金字塔诞生之后两洲居民间存在来往与文化联系;其次虽两者均作为统治阶级的权力象征,为维护、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建造,但两者之间的不同点也是极为明显的。非洲金字塔是作古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用的,塔内部有中心部分,塔只是中心部分的外壳,美洲金字塔是僧侣、贵族用以进行宗教祭祀和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埃及金字塔最早建于公元前27世纪埃及第三王朝时。相传古埃及民间流传着这样的神话,很久以前有一名叫奥西里斯的法老,他教会人民种地、开矿、酿酒等,人民十分尊敬他,但其弟塞特为篡夺王位阴谋将他杀死。奥西里斯妻子还未将其安葬,尸体又被塞特剁成14块扔到各处,奥妻最终还是找到了尸体碎块,并在各地埋葬,后来奥西里斯儿子长大成人,为父报了仇,并将埋在各处的父亲尸体碎块挖出,制成“木乃伊”,不久在神的力量帮助下,奥西里斯复活了,当了阴间的法老,专门审判死人,保护人间法老。以后法老就以此欺骗和恐吓人民,谁要反对法老,不但生时受到惩罚,死后也要受苦。从此每个法老死后都将尸体制成木乃伊,放入石棺葬入坟墓。当时坟墓十分简单,只在地上挖一个坑,再堆成一个沙丘。后来就将墓穴深挖成地下室,地面沙丘周围砌上一道石墙,当地称为马斯塔巴即石凳。到埃及第三王朝,法老约赛嫌马斯塔巴不宏伟,于是就在上面加起了五个一层比一层小的“马斯培巴”,并从顶端往下挖一竖坑,直通地下走廊、房间,这就是埃及第一座金字塔形的陵墓。美洲金字塔是古代印第安人的祭神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古代印第安人信奉多种自然神,如太阳神、月亮神、雨神、河神、天神等。他们登上高山之巅进行祭奠活动,以示更靠近神灵,而生活在平原、河谷地带的印第安人则在平地建起土丘,在土丘顶端筑起庙宇,以祭祀用。随着筑坛祭神活动的盛行和发展,神坛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逐渐建成为金字塔型,而且金字塔的建筑艺术也越来越精巧。
整个金字塔和塔顶庙字与神坛中的神象、石碑及其他石雕艺术品集中反映出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古印第安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并代表了不同时期印第安文化的特点与风貌,与埃及金字塔无共同之处,同时也反映出金字塔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社会的神权中心。正因此,前者是空心的,而美洲金字塔是实心台基。此外两者外形上也有差异,一个是四棱锥形,塔身仅一面有入口处,直通墓穴,而另一个是四棱台形,塔身分成若干截,正面有台阶……。
至于有人说到两者在反映经济、社会制度乃至宗教方面存在相同之处,从而反映在建筑、艺术上存在共性,持此观点的这派认为,这种共性不能说明美洲和非洲这两个被不可逾越的时空所隔绝的文明之间曾有过接触。因为人类所普遍具有的才智在不同地点和时期,有可能创造出相似的工具、器具、房屋,相似的社会形态和宗教信仰。至于作为统治者巴卡尔陵墓保存下来的帕伦克金字塔只能是个例外。反对此观点的一派认为,美洲金字塔和非洲金字塔属同一文化范畴,且前者是受后者影响的产物,其依据之一是,被称为“铭记的神庙”的帕伦克金字塔就是一座埋葬帕伦克统治者巴卡尔的墓穴,墓穴结构及其墓葬品反映了美洲金字塔和非洲金字塔在文化上有其共性,也说明都有一个发达的经济结构,存在等级森严的社会群体和一个以神权为中心的政权,还表现了相似的宗教信仰。依据之二是两者金字塔都是立体四棱形,外观上有相近之处。此外均是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巨石建筑。再有根据实验可推断即使在数千年前埃及人也有可能横渡大洋到达美洲,从而将古老大陆文化传到新大陆。伊凡。范瑟提玛在其《哥伦布以前到来的人们》一书中明确指出,埃及人曾于公元前800 —680 年同美洲人接触过,美洲金字塔是在埃及人到达美洲后出现的。你觉得哪一种看法更符合历史事实呢?
no.2 谁创建了神都特奥蒂瓦坎?
谁创建了神都特奥蒂瓦坎?
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北约50公里处有一座名为特奥蒂瓦坎的古城。特奥蒂瓦坎在印第安语中是“神的地方”的意思。它是特奥蒂瓦坎文化的象征。
自1905年墨西哥政府开始组织发掘工作以来,差不多花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耗以巨额资金,才将古城遗址的多姿多彩的风貌全部展现出来。特奥蒂瓦坎以宏伟的城市建筑和精美的雕刻艺术著称于世。举世闻名的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更成为令人神往的地方。凡到墨西哥观光的世界各国旅游者无一不到这里一睹古城遗址的壮观景色,每当夜幕降临,金字塔顶彩灯齐明,伴随悠扬的印第安音乐和娓娓动听的解说词,人们陶醉在怀古幽思之中,仿佛置身于古代印第安人社会里。
据考证,公元前两世纪时,特奥蒂瓦坎城市面积已达20平方公里,人口约5万,到公元6 至7 世纪的全盛时期,人口已增加到20万,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城市之一。当时它是印第安人一支部落的宗教、经济中心。城市的主动脉是一条南北走向、长达数公里,宽40米的“亡人大街”。主要建筑物分布在它两侧,壮观的神坛,华丽的宫殿,宽阔的广场,用灰泥铺砌的大街,完整的地下水道。大街南端是城堡遗址和新建的博物馆。遗址上保留着15座小金字塔和克察尔夸特神庙,神庙造型精巧而又华美。克察尔夸特在印第安语中是“彩咬鹃——蛇神”,即托尔特克人供奉的空气和水之神,形如一条带羽毛会飞的蛇。这种飞蛇浮雕和雨神雕象几乎镌刻在古城堡所有建筑物上。相传羽蛇神是一位贤明、仁慈的君主,在他统治下托尔特克人得以强盛起来。
举世闻名的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培耸立在大道北侧的广场上。两座金字塔遥遥相对,造型均为四边形层叠土台。太阳金字塔规模与古埃及胡夫金字塔不相上下,塔基长225 米,宽220 米,高65米,共五层有236 个台阶。
塔顶端建一神庙,为古代印第安人祭太阳神所用。塔身镶嵌着素色的、彩色的或者有雕刻图案的巨大石板。塔内有三座小金字塔。古代印第安部落间常爆发战争,胜利者就在原金字塔上再盖上一座新塔,太阳金字塔内三座小塔就标志着它曾三度被占领。月亮金字塔的建筑风格与太阳金字塔相同,仅规模小些而已,塔基长150 米,宽120 米,塔高43米,是印第安人祭祀月亮神的地方。据记载,当时两座神庙金碧辉煌,庙内分别供奉着硕大的太阳神和月亮神,当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在镶着金银饰片的神象身上时,便放射出一片神圣的光辉。可惜神庙均已被毁。塔前的广场十分壮阔,可容纳上万人,不难想象当年举行祭典时的壮观场面和宏大气势。
有关神都的兴衰至今不得而解,古代印第安人传说是一巨人之手缔造了古城,而主神克察尔夸特的出走导致其衰亡。以后的阿兹特克族将此供为圣地,蒙特玛祖二世数次前去朝拜。为了揭开它的真相,墨西哥政府从本世纪开始拨款巨万,花了几十年时间进行发掘、整理。现两座金字塔修茸一新,道旁殿字等建筑物也己修复。出土的壁画、雕刻、瓷器都己在博物院陈列展出。根据考古挖掘出的文物,特奥蒂瓦坎进入奴隶制社会,农业、商业是主要经济部门。大多数学者认为特奥蒂瓦坎文化是托尔特克人创建的。
墨西哥本国的历史学家如丹。科。比列加斯提出特奥蒂瓦坎文化是在奥尔梅克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由公元前2 世纪延续到公元8 世纪。其鼎盛时期是公元350—650 年。公元650 至700 年间因遭到外族入侵和当地居民破坏,神都被夷为废墟。
西班牙出版的《插图本欧美大百科全书》认为该文化是托尔特克人于公元7至12世纪在墨西哥谷地创建的。托尔特克族崩溃后又遭奇奇梅克人占领。
前苏联历史学家阿尔波罗维奇、拉甫罗夫也认为是托尔特克人建造了神都,不过是在公元6 世纪,到10世纪时因遇自然灾害、异族入侵,内部起义和宗教争端遭破坏,先是北方蛮族奇奇梅克人入侵,后又被阿兹特克文化取代。前苏联另两名学者叶菲莫夫、托卡列夫认为,不能简单地将特奥蒂瓦坎人统称为托尔特克人。后者在公元4 世纪时从南部或东南部地区进入墨西哥各地,在前人创造的文化基础上建造了神都,约至11世纪时衰亡,很可能与墨西哥、中美洲部落遭到北方奇奇梅克人侵袭后向南大迁徙有关。
美国的派克斯则认为,特奥蒂瓦坎文化的繁荣时期在9 至10纪。到13世纪前因战事、瘟疫、灾荒,托尔特克人被迫丢弃古城。而艾。巴。托马斯则提出,托尔特克人在8 世纪迁入,先在墨西哥城北面的土拉,以后向南推进到河谷一带,以特奥蒂瓦坎为中心,到12世纪后渐渐消亡。
然而还有一部分人持这样观点,认为托尔特克人的兴盛远比神都特奥蒂瓦坎的创建要晚得多。那么究竟是谁缔造了这座文明古城呢?曾一度发出难璨斑斓光辉的特奥蒂瓦坎文化又因何消失、衰败呢?你能道出其由吗?
no.3 玛雅人为何建造金字塔?
玛雅人为何建造金字塔?
在中部美洲,特别是在危地马拉的佩腾湖地区和尤卡坦半岛,古代玛雅人建造了一座座雄伟壮观的金字培,这是其最辉煌的文化成就之一。那么,
玛雅人为何建造金字塔呢?众所周知,在古代埃及,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在君主安葬后任何人都不得进入。这些金字塔和许多墓葬品一样,反映了对“来世”、“灵魂不灭”和“永恒”的追求,它们也象征着法老的权威和王权的巩固。而在古代亚洲的幼发拉底河流域,苏美尔人也建造了一种多面形的金字培。其顶上建有神殿,用来观察天体。苏美尔人那里没有石料,所以他们烧制了数百万块砖,并用沥青作粘合剂来建造巨大的庙字台基。这种金字塔可同埃及作为陵墓的宏伟建筑相媲美,但它是供活人享乐的场所。
显然,同样有雄伟外观的玛雅金字塔与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古迹没有任何关系。那么,玛雅人在哪种哲学、神学或美学思想影响下建造金字塔的呢?
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浓厚兴趣。
在佩腾湖地区的浓密热带丛林中,有一座被遗弃的蒂卡尔城,在这里古代玛雅人用石头和石灰作建筑材料,建成一座座巍峨的金字塔。它们一般为斜截锥形,由高大的台基及其顶端的神殿构成,其外观十分匀称。其中有座金字塔,高约40米,其斜面筑有石阶。按照玛雅人的宗教观念,金字塔是天和地的连接点:祭司通过石阶而接近众神,而众神也沿着石阶而下,来探访人类。因此,在盛大的节日人们都聚集在金字塔前来敬奉众神。由此推测,玛雅金字塔可能是居民聚会、崇拜和奉献祭品的场所,所以是宗教仪式中心。
然而,一些学者认为,玛雅金字塔也具有天文观测台的功能,祭司藉此掌握丰富的天文知识,制定精确的历法。实际上高耸入云的金字塔可以战胜热带茂密的森林,而让天文祭司自由地观测天体。他们为了预言未来,而渴望完全掌握天体运动的知识。但是,近年在蒂卡尔的考古发掘活动揭示了金字塔的另一种用途:玛雅人在塔基底下埋有许多祭品,其中包括黑曜石制成的物品,三叉乾形、圆饼形、半月形的燧石,海洋贝壳、玉石块、玉石珠等。这些祭品是献给玛雅人祖先,还是众神的呢?在这种情况下,玛雅金字塔是陵墓还是祭坛?这些问题使人迷惘。
除此之外,位于尤卡坦半岛东北部的奇钦伊察,也是古代玛雅文化的著名遗迹,在其中心地带有座闻名于世的库库尔坎金字塔。“库库尔坎”,在玛雅语中意思是“长羽毛的蛇神”,他是太阳神的化身,也是风调雨顺的象征。该塔约建成于10世纪,它高30米,平面为正方形,底大上小,四边棱角分明。塔身呈阶梯形,共分9 层,顶上建有一座高达6 米的神庙。塔的四面各有宽阔的石阶,直达神庙。石阶两旁有1.35米高的扶墙。玛雅——伊察人在朝北的两堵墙下端各雕刻一个巨大的长羽毛的蛇头。它张着大口,伸出一条大舌头。其雕刻十分精致,形象逼真。
每年9 月22日(秋分)约下午3 点,太阳开始向正西方向下降时,北面扶墙上的光照部分棱角渐趋明朗,其阴影从上至下开始由笔直形变为波浪形,犹如一条巨蟒从塔顶游向大地。约到5 点,这一面扶墙上的光照部分,除了石雕的蛇头之外,还有沿着扶墙边出现的一列7 个等腰三角形阴影,它们与生长在这一带的响尾蛇背上的三角形花纹十分相似。此时此刻古代玛雅人载歌载舞,欢庆长羽毛的蛇神降临人间。约过十来分钟,蛇头和7 个等腰三角形由下至上依次消失。近6 点钟,秋分时节的光影奇景完全消失。每年3 月(春分)出现蛇形光影时,古代玛雅人便认为长羽毛的蛇神带给他们雨水,使土地湿润,从此时起,他们开始耕地和播种。而9 月这一奇景结束时,蛇神离开人间,这就意味着雨季结束,旱季开始,上述情况给我们提出了问题,库库尔坎金字塔是宗教仪式中心,还是天文观测台?实际上,这两种功能它都兼而有之。
在整个玛雅文化区存在许多造型独特、内涵深奥和雄伟壮观的金字塔,它们能唤起人们各种神学或美学方面的联想,但是也使人百恩不得其解:玛雅人为了什么目的建造如此之多的金字塔?
no.4 蒂卡尔古城为什么突然销声匿迹了呢?
蒂卡尔古城为什么突然销声匿迹了呢?
被称为“玛雅人国度”的危地马拉北部佩腾湖畔的一片原始热带密林里至今完好无损地保存着一座玛雅文化时期的古城邦遗址——蒂卡尔,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座玛雅古城。1848年一个叫莫德斯托。门德斯的人被蒂卡尔传说所吸引,来到这里作了一次探险性考察,然而未获结果。直到上世纪这座湮没在原始林中长达数十世纪之久的文化遗址才被正式发现。但考古发掘工作则始于1956年。当时100 多名美国考古学家经过危地马拉政府同意来到这里,一项长达14年的宏大的发掘计划就此闻世了。他们住棕榈茅屋,睡吊床,吃玛雅人的食物即玉米饼子和豆类,从古玛雅人设计、建造而现在只有鳄鱼栖身的水库里汲水,用刀斧砍去树枝,清理场地,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进行他们的考古研究工作。
这座古圣城距今已有1100年至2000多年的历史。整个古建筑群被一望无际的葱郁茂密的林海包围着,苍劲挺拔的参天古木、种类繁多而矮小的灌木丛、覆盖地表的羊齿与藻类等植物……,碧绿繁茂,千姿百态。在这万绿丛中掩映着众多的胜景灵迹。人们来到蒂卡尔犹如置身于虚无缥缈、变幻莫测的仙境之中。巍峨雄壮的金字塔,金碧辉煌的神庙、殿堂,令人费解的石碑,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雕刻,广漠宏伟的广场,让人赞叹和敬仰不已!
古城核心是中心广场。中心广场东西两侧是1 号金字塔和2 号金字塔。1 号金字塔即驰名世界的美洲豹金字塔,塔高56米,有9 个梯层,塔顶建有尖型小庙,塔基坡度陡而直,建于公元810 年。与其遥遥相对的是2 号金字塔,46米高,底部建有3 个大厅,墙上全是石刻壁画,其中有两幅历来是历史学家作为研究玛雅帝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重要依据的资料,一幅是一个戴假面的祭司带着一个即将做牺牲品的奴隶向祭台走去,另一幅是一个衣着华丽的贵族正大把大把地将一串串珍珠抛向地面。2 号金字塔建成于公元736 年。与它相距半公里处的则是最高的4 号金字塔,塔高75米,站在塔顶可眺望蒂卡尔古城全貌。中心广场东南面是中部卫星城,这是一群由6 个庭院连成一片的长廊式建筑,每个庭院四周有殿堂,以石碑铭文著称的“5 号殿”就在它附近。广场南北各有一座卫星城。离南部卫星城不远是高57米的5 号金字培,向西走不多远是由7 座神庙组成的“7 殿广场”。神庙石面上雕有死人骷髅和骨骼的图案,骷髅是玛雅人信奉的毁灭神阿赫。普契的象征。北部卫星城建筑显得豪华、壮观,连成一片的金字塔,刻着浮雕的石柱成林,在柱林后面是宽阔的石头台阶,台阶最高处就是举行活人祭仪式的圣坛。根据1980年危地马拉公布的考古调查报告,整个遗址面积为130平方公里,各种建筑物3000多座,其中大小金字塔300 多座,石碑200 块,石柱80根,古墓12座,墓葬文物中有玉镯、美洲虎玉雕、玉管项链等珍奇异宝,各种工具和生活用品多达10万件。蒂卡尔古城成为研究玛雅文化的重要宝库。经过发掘整理,一个埋没在地下上千年的古城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危地马拉政府拨出50万美元专款,在其周围576 平方公里土地上开辟建造了一座蒂卡尔國家公园,每天迎接大批到此观光的国内外游客。
蒂卡尔和洪都拉斯的科潘、墨西哥的帕伦克一样,都属于玛雅文化的“古典时期”,也即一般史学家说的美洲“中期文化”。
玛雅人每隔20年要立一块石碑,每块石碑都刻上象形文字的铭文,铭文开头均注有年代。但为什么被称为蒂卡尔玛雅文明的标志——中心广场上的石碑,上面刻凿的碑文记载到公元889 年就中断了呢?为什么玛雅人突然丢弃了这座雄伟壮观、繁华似锦的城市呢?为什么它的消亡和尤卡坦半岛上其他玛雅文明中心消失时间上会如此相一致呢?蒂卡尔究竟原来是什么场所呢?从蒂卡尔发掘的大量金字塔、庙字、殿堂、圣坛、石刻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曾是玛雅文化全盛时期的宗教中心,是古代玛雅人祭祀太阳神和其他神灵的所在。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它可能就是玛雅传说中的“百声汇合之地”。正如美国学者派克斯所说,玛雅文明昌盛时期的统治者“大致是一个爱好和平的集团,视科学和艺术重于战争”,而玛雅文明在天文、数学、历法、建筑、艺术、文字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也证实了这点。因为古往今来,任何时期的任何一个國家,如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没有一个繁荣的经济社会,就不可能出现一个思想活跃、学术兴旺的局面,更谈不上在科学、文化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了。但又为什么在公元9 世纪以后,古城销声匿迹了呢?
美国的艾。巴。托马斯认为,“最被广泛接受的见解则归因于地力的耗竭”,说是因气候的变化,他觉得“这不大为人置信”。前苏联学者a.b.叶菲莫夫和c.a.托卡列夫在其著作中写道,一部分学者认为,城市的衰落,是由于玛雅人从事刀耕火种已将地力消耗殆尽的结果;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城市的覆灭是因为外族的入侵。当然也有人说是由于人口增长、遇到特大灾难如强烈地震、瘟疫流行等,还有人说是不堪僧侣阶级压迫而举行人民起义的,更还有说是营养不良、近亲血缘造成全民族的消亡的,至于个别人说玛雅人的“哲学原理就是生活要不断迁移”,这实在无法使人信服了。
蒂卡尔留下的一系列问号,一俟石碑上用象形文字写成的铭文被破译,谜底可能就出来了。
no.5 奇钦。伊寨的金字塔和圣泉究竟是伊寨王朝的什么所在?
奇钦。伊寨的金字塔和圣泉究竟是伊寨王朝的什么所在?
奇钦。伊察是尤卡坦半岛上最大的玛雅文化遗址,被认为是伊察王朝的玛雅——托尔特克时代最重要的城市。公元10世纪左右,由一部分北迁玛雅人所建。它离尤卡坦首府梅里达100 多公里。奇钦。伊察在玛雅语里是“伊察人的井口”的意思。这是因为早在五六世纪时,伊察人就在靠近两口深井的地方定居,从此这里就叫奇钦。伊察。约公元7 世纪时,这里的伊察人一度背井离乡,去异地谋生,到公元10世纪又重返故里。这时北方的托尔特克人已入侵尤卡坦,因此奇钦。伊察融汇了玛雅和托尔特克两文化之精华。
奇钦。伊察遗址约5 平方公里,散布着金字塔式的神庙、殿堂、天文观察台、球场、堡垒等数百座玛雅人建造的建筑物,以圣泉(亦称神地)和库库尔坎金字塔(即卡斯蒂略神庙)最负盛名。
库库尔坎金字塔在天文观察台北方,造型呈正方台形,由底向上逐渐缩小,底边长约60米,高度为30米,共9 层。塔四周筑有宽阔台阶,台阶两侧是宽达1米的边墙,每边台阶为91阶,四周总计364 级,加上顶端小神龛,共计365 ,正好为一年天数总和。这一精心设计充分表明玛雅人的天文学水平。因托尔特克人信奉魁扎尔科亚特尔神(一种带羽毛的蛇形神),即空气与水之神,故所有金字塔的坛庙内都供奉和祭祀这主神。许多建筑物的周围均饰有虎、鹰和带有羽毛的蛇的图案,建筑物上雕刻着威武雄壮的武士人形柱,作为捍卫神庙的象征。库库尔坎金字塔也如此。金字培北面最下端的台阶两侧各刻一个披着羽毛、张着大嘴的蛇头,头高1.43米,长1.87米,宽1.07米,长长的舌头从张开的嘴巴中伸出来,形象生动逼真。每当春分、秋分来临,太阳西斜时北面边墙的光照部分的棱角尤为分明,在阳光照射下,从上到下逐渐由直线变成波浪型,如同一条巨蟒在往下逶迤游动,边墙上因光照缘故,依次形成一列7 个等腰三角形的阴影,宛如蛇背上的花纹,随着暮色降至,蛇影才“归天而去”。这就是奇钦。伊察特有的“光影蛇形”的神秘影观。这说明伊察人已掌握精密的计算技术和天文知识。伊察人把这奇景看作是羽蛇神从天而降,赐予他们太平盛世的吉兆。为此,年年到这时刻,伊察人就倾城而出,载歌载舞,隆重庆贺。即使现在,墨西哥政府也每年都要组织在墨外国记者、朋友前往观看这壮观景象。
金字塔两侧是武士庙、球场。武士庙内有1000根圆石柱,庙外是一个手托盘子斜倚着的石象,石象的神态仿佛正等待着祭司将活祭品的心脏奉献上来。经过神庙前面一条宽4.5 米,长60米的石径,即来到圣泉,此圣泉即为当年玛雅人定居时的两口深井之一。一口是玛雅人平时饮用的普通泉,另一口是传说中雨神的居住地,也即圣泉。相传当地居民十分崇拜和敬奉雨神,认为天气的变化、农作物收成的好坏均是雨神的意志。因此为讨得雨神欢心,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要挑选姿色艳丽的玛雅少女,打扮成新娘投入圣泉,并同时投掷金银器等,以求消灾赐福,从而向雨神献祭就成为当地一大活动。献祭那天,人们停止一切其他活动,纷纷涌向神殿。这时穿着盛装的美丽新娘和身披铠甲、手提金刀、头戴插满羽毛的帽子、守护着新娘的威武卫士,向父母诀别,在震耳欲聋的鼓声和笛声催促下,由祭司引路,踏上了通向圣泉祭坛的路。祭司在祈祷后立即把新娘和卫士推入圣泉,随即把无数金银财宝等随葬品也一起投入泉中。玛雅人相信这样做将会感动雨神,并永保井口常年不涸。
玛雅时代,圣泉不知吞没了多少纯洁无辜的少女,成为纪录玛雅人辛酸历史的见证,同时也因此成为许多外国侵略者、冒险家和探险者发财致富的场所。神话般的传说吸引着他们纷至沓来。一个叫e.h.汤姆逊的美国人,从传教士迪艾戈特。朗达写的一本书中得知“玛雅帝国如果有金银财宝的话,肯定藏在圣泉的水底”,于是1885年来到奇钦。伊察以研究玛雅文化为名,在那里过了25年定居生活。他购置了一台疏浚机,在圣泉和其附近进行考古挖掘。经过一段时间发掘,果不出所料在井底淤泥中打捞出许多金银器皿和玉石,还有许多人骸。经考证,这些人骸均属15—18岁之间的少男少女。这就证实了上面所述的关于献祭雨神的传说,汤姆逊还亲自着潜水衣潜入井底,他在圣泉中共打捞出40个金盘,5 个金碗和金酒杯,20个金戒指,100 个金铃铛,300 多件其他金制品,还有许多金块。
更令人惊喜不已的是他在尤卡坦半岛的探险中还发现了这座神庙的秘密。他在打扫金字塔塔顶的坛庙的偶然中,突然发现地板中间的石块有异样,他将与旁边不同的一块石板小心谨慎地撬起,顿时面前出现一口竖井,他探头往井下一看,只见一条巨蛇盘在一堆骷髅上。他先把蛇除死,而后跳下井底,取出长达4 米多长的死蛇,这才细看骷髅,发现那是一具被蛇吃掉的人的尸骨。他在竖井底又发现与坛庙地板上相同的一块石板,他将此石板掀起,结果又是一口竖井,接着又同样发现了第三口、第四口竖并。在第四口竖井
下面有一座石头阶梯,沿石阶走下去是一间小石屋。移动石屋地面的石板,露出一个深15米的洞穴。洞内尽是珍奇珠宝和金银首饰。汤姆逊靠洗劫奇钦。伊察的珍贵文物,返还美国后成了百万富翁。然而玛雅文明却遭到了破坏。墨西哥考古工作者将劫后残留的文物重加整理、修复,并集中在尤卡坦人文博物馆陈列展出,那是后来的事了。
但人们不可思议的是,为什么玛雅人要在这里建造库库尔坎金字塔?为什么要将金银财宝、人、巨蛇投在神庙底下的竖井里?对此人们看法并不一致。对圣泉是当时玛雅人献祭雨神场所一说,可说没什么疑义,因为发掘出来的文物已作了证明。至于库库尔坎金字塔,有的认为它与圣泉一样是宗教建筑物,是为祭祀雨神建造的。因为半岛气候干旱,终年缺水少雨,所以从玛雅人到托尔特克人都把雨神作为主神来敬奉。每天清晨、中午、晚上祭司都要登91级台阶到塔顶祭坛做祈祷,祈求雨神降下甘露,滋润大地和万物,让人民安居乐业。另一部分人认为它与古埃及金字塔一样是帝王或首领的陵墓,而这座陵墓主人就是当年率领玛雅人重返尤卡坦的库库尔坎,他在玛雅人心目中就是羽蛇神,神庙和金字培也以他命名。这两种不同的看法,究竟哪一种更科学,更正确,尚没有结论。
no.6 太阳门何以如此神秘?
太阳门何以如此神秘?
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的的喀喀湖东南21公里、海拔4000米高的层峦叠蟑的安第斯高原上,有一座前印加时期的蒂亚瓦纳科文化遗址。自1548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发现了这个被印加人称作蒂亚瓦纳科的小村落、并向外界报道后,以精美的石造建筑为特征的蒂亚瓦纳科文化就此著称于世。自那以后,围绕这个遗址是什么时代建造的、由何人建造的、究竟是什么所在整整讨论了4 个多世纪。
这是一个星散在长1000米、宽400 米的台地上的大遗迹群,地处太平洋沿海通往内地的重要通道上,遗址被一条大道辟为两半,大道一边是占地210 平方米,高15米的阶层式的阿加巴那金字塔,另一边是由长118 米。宽112 米的台面组成的卡拉萨萨亚建筑。该建筑至今仍完好无损,四周围以坚固的石墙,里面有梯级通向地下内院,西北角就坐落着美洲古代最卓越、最著名的古迹之一——太阳门。它被视作蒂亚瓦纳科文化的最杰出的象征。
蒂亚瓦纳科文化是公元5 世纪到10世纪之际影响秘鲁全境的一支文化。
作为该文化的代表太阳门,由重达百吨以上的整块巨型中长石雕镌而成,造型庄重,比例匀称。它高3.048 米,宽3.962 米,中央凿一门洞。门楣中央刻有一个人形浅浮雕,人形神像的头部放射出许多道光线,双手各持着护仗,在其两旁平列着三排48个较小的、生动逼真的形象,其中上下两排是面对神像的带有翅膀的勇士,中间一排是人格化的飞禽,浮雕展现了一个深奥而复杂的神话世界。这块巨石在发现时已残碎,1908年经过整修,恢复旧观。据说每年9 月21日黎明的第一缕曙光总是准确无误地射入门中央。
在印加人创造蒂亚瓦纳科文化年代,尚未使用有轮子的运输工具和驮重牲畜,因此在这云岚缭绕、峭拔高峻的安第斯高原上建造起如此雄伟壮观的太阳门,确是不可思议。16世纪中叶,西班牙殖民主义者见到这座庄严的古建筑时,曾认为是印加入或艾马拉人造的。但艾马拉人不同意此说,认为太阳门远为古老,是太阳神维拉科查开辟天地,建造了太阳门和蒂亚瓦纳科其他各种动人心魄的建筑群。欧美大百科全书叙述了两种传说,一个传说说是
由一双看不见的手在一夜之间建造起来的;另一传说说是那些雕象原是当地居民,后来被一个外来朝圣者变成了石头。长期定居在拉巴斯的奥地利考古学家阿瑟。波斯南斯基则在本世纪上半期提出一个假想,认为该文化年代可上溯到13000年前,它建在一个巨大的甜水湖岸上,湖水来自融化了的冰河期的冰川,由科拉族、阿拉瓦族缔造了史前期的城市,太阳门是个石头日历,后来火山爆发或其他自然灾祸毁灭了这古老城市和文明。然而上述这些说法仅是神话传说而已。
为弄清蒂亚瓦纳科文化的来龙去脉,美国考古学家温德尔。贝内特用层积发掘法证明该文化最早年代为公元300 —700 年,太阳门等建筑在公元1000年前正式建成。这里原是宗教圣地,朝圣的人群跋山涉水去那里举行朝拜仪式,可能就在朝拜同时运来了建筑材料,建造了这些宏伟建筑物。前苏联历史学家叶菲莫夫、托卡列夫也赞同这一观点。但问题是,在当时生产力极为原始,怎么把重上百吨的巨石从5 公里外的采石场拖曳到指定地点,要完成这任务至少每吨要配备65人和数英里长的羊驼皮绳,这样得有26000 多人的一支庞大队伍,而要安顿这支大军的食宿,非得有一个庞大的城市,但这在当时还没出现。另有不少人认为,当初是用平底驳船从科帕卡瓦纳附近采石场经过的的喀喀湖运去石料的,据地质考查,当时湖岸与卡拉萨萨亚地理位置接近,后来湖面降低才退到现在位置,如这一说法成立,那使用的驳船要比几个世纪后的殖民主义者乘坐的船还要大好几倍,这在那时也是不可能的事。
玻利维亚著名的考古学家、蒂亚瓦纳科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卡洛斯。庞塞。桑西内斯和阿根廷考古学家伊瓦拉。格拉索用放射性碳鉴定,蒂亚瓦纳科始建于公元前300 年,公元8 世纪以前峻工,一般认为在公元5 至6 世纪。
建造者可能是安第斯山区的科拉人。他们都认为太阳门是宗教建筑。不过前者认为蒂亚瓦纳科是当时举行宗教仪式的中心场所,太阳门是卡拉萨萨亚庭院的大门,门楣上图案反映了宗教仪式的场面。伊瓦拉。格拉索认为,太阳门很可能是阿加巴那金字塔塔顶上庙堂的一部分,因为把它看作凯旋门或庙堂的外大门,显得过于矮小,尤其是中间的门道,稍高的人非得弯腰才能通过。美国的历史学家艾。巴。托马斯也认为遗址是科拉人建造的,但不是宗教活动场所,而是一个大商业中心、文化中心,阶梯通向之处是中央市场,太阳门上的浅浮雕,其辐射状的线条表示雨水,两旁的小型刻像朝着雨神走去,以象征承认雨神的权威。
至于有人将蒂亚瓦纳科说成是某一时期外星人在地球上建造的一座城市,太阳门是外空之门,那无疑是极其荒诞的一种看法了。
虽然400 多年来,对蒂亚瓦纳科文化,对太阳门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但相信有那么一天,太阳门的本来面目会揭示天下。
no.7 云雾古城马丘比克丘建于何时?
云雾古城马丘比克丘建于何时?
马丘比克丘是南美印加帝国时代最早的一座都城,位于后来成为印加王朝首都的库斯科西北120 公里处。在印加人使用的克丘亚语言里,马丘比克丘是古老山峰的意思。它建在层峦叠嶂的安第斯山山腰的凹处,四周被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包围着。周围的群峰隐藏在浓雾之中,时隐时现,虚无飘渺。
远远望去,古城犹如悬浮在高空的一座巍峨雄壮的海市蜃楼,给人以一种神秘之感!
这座古山城的全部建筑都用巨块花冈石垒砌而成。石块之间不用任何粘合灰浆,全靠石匠用凿子、铁钎之类工具相嵌起来。四周有一道高大而整齐的城垣,三面是绝壁,进出只有一个城门,说是城门,其实只是两三间石屋,也许是当年这座城市的卫兵守卫时的驻地吧!城内有一座“主神殿”坐北朝南,面对“圣场”,神殿中央是一圣坛,很可能是安放印加帝国最受尊敬的人的木乃伊的,上面还搁置许多小壁龛,用于装祭物。“圣场”的另一边是“三窗殿”,向外眺望,雄伟的庙字、华丽的宫殿、坚固的堡垒、整齐的作坊、错落有致的居民点以及连接它们的无数弯弯曲曲石阶,甚至远处的乌鲁班巴河,尽收眼底。在古城堡还立有一个用巨石制成的日晷表,当地人称之为“因蒂万塔纳”,即日光柱的意思。它利用日影的倾斜角与长度来测知时间。整个古城建筑手艺之精湛,连现代人都惊叹不已。在尚未发明文字、也不知道使用车轮和牲畜的年代,古代印加人能把每块重达20吨的巨石,运到山上并放在恰到好处的位置,而且依着山坡一层一层建起一座城池,这对当今第一流建筑工程学家来说也是一个无法解答的谜!
关于这座云雾山城有不少动人的故事和传说。有这样一个故事:那时有一位未婚少女负责管理着太阳庙,西班牙人入侵美洲大陆后,这位少女就销声匿迹了。古城也变成了废墟。还相传1530年当西班牙殖民主义者皮萨罗率领大军入侵印加帝国时,印第安人为了反抗皮萨罗的血腥掠夺,将1575万磅黄金埋藏在一座隐匿在安第斯山脉的深山幽谷里的城市附近,以后西班牙人始终没有找到这座古城和这批失踪的黄金。几百年来不少探险家和旅游家也为此不断向安第斯山进发,然而不是徒劳往返,就是或摔死在悬崖下,或葬身于河底,或就是一去讯息杳然。直到1911年6 月24日才被一个名叫海勃姆。宾加曼的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所发现,他和所有探险者一样,被上述传说所吸引,他下决心要找到这座无人知晓的异邦古城遗址。他骑着骡子跋涉在安第斯山的羊肠小道上。好几次都失败了。但他并不灰心,继续探索旅行。
一天他投宿在乌鲁班巴河畔一家客栈里,店主对他说,马丘比克丘山中的瓦伊纳比克丘山顶有一座废墟。他顿时兴奋不已。翌晨,他在店主和一位上士陪同下冒雨登山出发,他们披荆斩棘,甚至匍匐行进,在克服了沿途一切艰难险阻后终于登上了山顶。300 多年来这座古城堡废墟第一次有白人的足迹。宾加曼教授率领考察队,经过一年的发掘和整理,云雾古城马丘比克丘终于焕发出耀眼的光彩,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名胜古迹之一,也是秘鲁这个南美文明古国的主要游览区。
有关这座城市的建筑年代,在学者中素有争论,至今说法不一。一些考古学家说,古城已有6000多年历史,如此说成立,则比古巴比伦还早1000多年;也有说4000年的,但秘鲁历史学家、國家历史博物馆馆长路易斯。e.巴尔塞尔经过长期考察和研究,在他前些年发表的《马丘比克丘》一书中提出这座古城始建于第九代印加帝国执政者帕查库拉时期,即是15世纪的历史遗址,也是印加王朝后期的典型建筑。但它到底是宗教中心,还是军事中心?
为什么发现的尸体大部分是女的?空城的石壁上刻着许多符号和标记究竟代表什么?这些至今秘鲁考古学家没有明确定论。
宾加曼教授认为它是座圣城,是印加文明的摇篮,实际上是印加传说中的坦普图科城,意为“有窗户的栈房”。相传坦普图科城是阿摩达王朝的根据地,阿摩达王朝到公元8 世纪后分裂为几个小国,12世纪末坦普图科城堡出现名叫曼科。卡帕克新王,自称印加即太阳之子,从此开始了印加帝国长
达300 多年的统治。曼科。卡帕克一世从马丘比克丘出发开始向东方日出之山脉的远征,占领了旧京城库斯科,随之命众臣在“龙兴之地建大石墙,上开三扇窗户。”迄今在印加帝国旧疆域内能找到有此特征的大石墙垣,唯马丘比克丘一地,所以宾加曼和其他一些考古学家认为老峰城是印加帝国的发祥地。据传曼科。卡帕克一世去世后,王位最后传到了图帕克。阿马鲁手中。
1572年他在与西班牙人作战中阵亡,印加帝国就此复灭,马丘比克丘也就从此湮没了。
还有人认为,马丘比克丘是印加王朝第八代国王建的,用以抵抗外敌的,但至今在史书上未找到过有侵略者进攻该城的记载,也没在当地找到留有外敌入侵的痕迹,更使人相信的是外来入侵者恐怕从未知晓在崇山峻岭中有这样一座城堡。至于还有人认为,马丘比克丘并非城堡,而是印加王室成员和贵族观赏景色和休息的场所,就更不足以让人相信了。
no.8 秘鲁的萨克萨瓦曼古堡是怎样建成的?
秘鲁的萨克萨瓦曼古堡是怎样建成的?
每年6 月24日即南半球的冬至时分是南美洲印第安人祭奠太阳神的盛大节日,也是辞旧迎新的新年。这一天,居住在秘鲁高原的印第安人从四面八方象潮水般涌到库斯科城外的萨克萨瓦曼古堡。正午一过,虔诚的太阳祭盛典就开始了。人们将丰盛的佳肴美酒和山珍海味奉献在太阳神像前,并且在四周的祭坛上燃起圣火。此刻,参加祭奠的人群如痴如醉,载歌载舞,尽情狂欢,同时将珍贵动物骆马投入池中作为给太阳神的礼品,庆典一直延续到日落之后方告结束。今天,安第斯北部山区印第安人祭奠太阳神的场所萨克萨瓦曼古堡是他们的先人在几百年前修建的,而且当时主要是供作战用的堡垒。
大约1000年以前,在秘鲁南部的高原上居住着一个操奇楚阿语的印第安人小部落,他们自称“印加”,意为“太阳的子孙”。公元12世纪(一说公元10世纪)左右,印加部落在其首领“太阳神之子”曼科。卡帕克的率领下迁至亚马逊河源头河谷地带,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传说他们还遵照太阳神的吩咐,修筑库斯科城作为首都。后来,印加军队南征北战,征服了安第斯山北部许多印第安部落,到15世纪发展成拥有大约9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奴隶制强国,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城也建成为一座雄伟壮丽、金壁辉煌的大都市。
印加帝国是通过征服周围其他部落而不断扩大版图的,帝国内部矛盾较多,为了防止和镇压被征服的部落造反,印加帝国统治者组织修筑了四通八达的大道和固若金汤的城池,而且在中心城市四周建起了许多堡垒。为了拱卫首都,库斯科城外的堡垒建得更为坚固,其中又以萨克萨瓦曼古堡最为有名。
“萨克萨瓦曼”,在奇楚阿语中是“山鹰”的意思。这座无比雄伟的古堡确实象一只矫健的巨鹰兀立在库斯科城以北海拔3700米的高山之巅,远远望去,蔚为壮观。萨克萨瓦曼古堡占地约4 平方公里,主体由里外三层围墙组成,围墙全用巨石砌成,高18米,最外面的那道围墙全长达540 米。围墙象一条巨龙蜿蜒起伏在岭坡之间,而且墙身不是平直的,而是呈锯齿状,共有66个突出的锐角形墙垛,墙垛上的士兵可以利用这种阵地交叉投掷标枪射杀敌人。进入古堡的台阶全用整块巨石铺砌而成,全长达800 米。古堡内还建有塔楼、房屋、地下走廊与地下水道。总之,萨克萨瓦曼古堡是一座设备齐全、攻防兼具的军事要塞。
萨克萨瓦曼古堡建筑工程异常浩大,建筑技艺也十分精湛。整个古堡的建筑用了30多万块石料,而且每块都是重量数以吨计的巨石。最大的一块长八米,宽4.2 米,厚3.6 米,重量超过200 吨!石块不仅重,而且加工相当精细。垒成石墙的石块之间未用灰浆粘合,但是缝隙细如发丝,连手指也摸不出来。萨克萨瓦曼古堡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以它那雄姿傲然屹立在安第斯的高山上。195o年库斯科发生强烈地震,许多西班牙时期的建筑遭到毁坏,而印加时期建成的萨克萨瓦曼古堡却安然无恙。由此古堡建筑之坚固可见一斑。
如果置身于这一宏伟的堡垒中,人们不禁会对印第安先人的智慧和能力赞叹不已。那么,这座古堡到底是何时建成的?它是怎么建成的?对此,人们尚未找到确切的答案。
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萨克萨瓦曼古堡是印加帝国第九代君主帕查库提(1438—1471年在位)和第十代君主图帕克。印加。尤潘基(1471—1493年在位)时修建的,从1483年动工历时70年到1508年才最后完成,也有的著作认为1400年就开了工,历时108 年才竣工。估计常年在工地参加施工的劳动力达30多万。上述两位国君统治时是印加帝国的鼎盛时期。在这以后,帝国内部因兄弟争王而发生长期内战,削弱了自己的力量,终于在16世纪初被西班牙殖民者征服了。
即使在印加帝国鼎盛时代,印第安人也还是处于青铜文化时期,他们没有发明铁器,也没有发明车轮,甚至没有大牲畜。那么他们用什么办法建成了工程如此浩大、技巧如此精湛的萨克萨瓦曼古堡呢?这实在是一个难解之谜,因为就是在建筑、运输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从几里地之外把几十吨乃至上百吨的巨石运上陡峭的山地,再垒砌成密不透风的石墙,也是极为困难的。
有的专家经过潜心研究指出,建古堡的巨石全是靠滚木、滑板这类最原始的工具运上山坡的,而且开采、打制石坯全靠更坚硬的石块,将石坯磨平磨光则是用砂子,这样的加工石料和搬运垒砌的方法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它不仅需要数十万人投入,而且需要通力合作,说明印加人具有非凡的组织能力。
也有的专家不同意萨克萨瓦曼古堡是印加帝国鼎盛时期建成的这一结论。他们认为,根据古堡的建筑风格和技巧,应当是印加人来到此地之前的某个不知名的民族修建的。至于这个民族的生产技术水平是比印加人更先进还是更原始则未加说明。因此,有人走得更远,他们根本否认萨克萨瓦曼古堡是印第安人建成的,说凭印第安人的技术和力量是无法兴建这么巨大而复杂的工程的,很可能是外星人在这里修建的。此说固然新鲜,然而更加缺乏说服力,把事情弄得更加扑朔迷离。
由于印加帝国没有文字,考古发现的证据也不足,因此萨克萨瓦曼古堡到底是怎样建成的至今还不能解释清楚。
no.9 阿卡华林卡脚印是谁留下的?
阿卡华林卡脚印是谁留下的?
尼加拉瓜西部马那瓜湖以南有一个叫做阿卡华林卡的地方,它从一个被人遗忘的穷乡僻壤变为当今尼加拉瓜的旅游胜地,完全是得益于这里发现的一处古人类足迹遗址。最早发现者是一个名叫厄尔。普利特的美国医生,19世纪他一直生活在那里。但是,他将重大发现公布于世后没有激起多大反响和引起学术界的注意。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华盛顿卡内基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才给普利特的发现以高度的重视,博物馆派出不少专家、考古工作者去那里进行发掘工作。从此,慕名而来的游客、参观者络绎不绝,阿卡华林卡变得热闹非凡。后来尼加拉瓜政府把它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凡前往参观者均须事先征得文化部同意,方可一睹为快。
这处被尼加拉瓜人习惯称之为阿卡华林卡脚印的古人类足迹,经考古学家们鉴定已有6000多年历史。原先脚印并不裸露地面,而是深深埋在地面以下几米的泥土里。经过数千年的大自然变迁和气候变化,尤其是雨水不断浸蚀、冲洗,脚印终于露出地面,沐浴在阳光下。
整个古人类足迹遗址由两个石坑组成,一个为正方形,另一个呈长方形,坑深约2 —3 米,坑底平整,石头地面,就在这平坦整齐的石头地面上印着一排排大大小小的、深浅不一的脚印。然而不管脚印大小、深浅,均清晰可辨,有的甚至连每个脚趾都可看得清清楚楚,仿佛雨后人们在湿润土地上刚刚走过留下的。在这些人们的脚印中间时而还夹杂着一些动物的足迹。
人们不可理解的是,这些明晰可鉴的脚印是如何留在坚硬的石头上的呢?为什么阿卡华林卡一带地面都是石头路面呢?经过考古学家科学分析和鉴定得出这样结论,即这里的石头原来都是由附近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冷却、凝固、硬化而成的,而那些脚印是岩浆尚没有硬化成石头前留下来的。
那么人们又不禁要问,人和动物又怎么能在滚烫的岩浆上行走呢?
考古工作者和科学家们在对阿卡华林卡及其周围地形进行了详尽周密的考察和分析研究后,发现这里正地处尼加拉瓜火山最集中的地区,南面由火山爆发而形成的火山湖泊就有3 个,世界著名的、也是美洲大陆唯一终年保持熔岩液态的火山一马萨亚火山就在阿卡华林卡东北面,那是一片火山洼地,面积54平方公里。马萨亚火山海拔615 米,顶峰的圣地亚哥火山口常年沸腾,金色熔岩劈啪作响地翻滚,最高温度达1015℃。马萨亚火山旁边还有一座活火山。因此,几千年来这里的火山喷发几乎一直在进行着。科学家们推断,很可能在哪次火山突然喷发的时候,人们正在睡梦中,或在田野里劳动,没有丝毫防备,也来不及逃避,只得等到火山喷发间歇时找个场所躲避一下,这些脚印正是被惊吓的人们在逃离火山喷发现场时留在硬化过程中的熔岩上的。熔岩的凝结和硬化过程非常快,从滚烫的岩浆化为冷却的岩石仅几小时的功夫。不过人们又看到,当火山喷发出岩浆后还有大量火山灰从火山口喷射出来,火山灰犹如厚厚一层石棉盖在熔岩上,起了隔热的作用,同时又使人能在火山灰上行走时在正在硬化的熔岩上留下清晰的脚印。美国的科学家和考古工作者为了证实这个推断的正确,在1915年加利福尼亚拉森火山爆发的现场作了上述的试验,结果正是如此。此外,从阿卡华林卡周围的地理位置看,当时要逃的话,只能朝北面的马那瓜湖方向,而那些古人类脚印正是朝着波光粼粼的马那瓜湖湖边延伸过去的。
然而,另外一部分专家、学者不同意上述看法,他们提出,当一个人遇到危险,处在发发可危境地时,头脑里第一个闪念就是想方设法尽快脱离虎口,因此这时他一定是使尽解数拼命奔跑。但现在人们看到的足迹是,脚印间距离很短,这是人在慢慢悠悠地行走时留下的足印,而不是遇险奔跑时留下的,何况有的脚印还踩得很深,似乎连脚跟到脚踝都深深陷进了泥土里,这只有在负荷情况下才会这样,难道这些人在逃离时还身驮着许多东西不
成?这实在是不符合常理,也很难使人理解和相信。
阿卡华林卡脚印至今被一层神秘的迷雾笼罩着,人们带着疑团前来参观,但直到离开时仍对这些稀奇的脚印充满了疑惑和不尽的遐想,也许有那么一天,拨开迷雾见真相,也许将永远成为一个不能解开的谜。
no.10 赤道巨足景观因何出现?
赤道巨足景观因何出现?
基多是赤道之国厄瓜多尔的首都,也是世界上距离赤道最近的首都。赤道线从基多城北22公里的加拉加利镇贯穿经过。然而,当印度尼西亚、刚果、扎伊尔、亚马逊河口等位于赤道的地带,终年烈日炎炎,气温高达35~40℃,人们躲在树荫下仍然挥汗如雨时,基多却温暖如春,它月平均温度只有摄氏13度上下,午夜降到2 ~3 ℃,终年离不开棉被,家家都有壁炉,随时可生火御寒。基多之所以位于赤道却不是一只“火炉”,其秘密在于高度。原来,海拔4000米高的安第斯山脉从北而南穿越全境,基多地处海拔2819米高的峡谷里,是世界上海拔第二位高的首都,高度的优势使这个赤道城四季温暖如春,风和日丽。
瓜多尔在历史上是印加帝国的一部分,古代印加人很早就知道把地球一分为二的赤道线,他们管它叫做“太阳之路”,把基多称作“地球中心”。
印加人在加拉加利镇上建造了一座圆形无顶的太阳观察台,在旁边筑起了太阳神庙。1736年5 月29日,法国、西班牙为测定正确的赤道方位,派出由法国科学家卡尔罗斯。玛丽亚。德拉贡达米纳、彼德罗。希热、路易斯。戈丹率领,由西班牙航海家霍尔赫。胡安、安东尼奥。德乌约阿、地理学家彼德罗。维森特参加的大型科学考察团,前往基多实地测量,花了8 年时间证实了印加人确定的赤道方位是对的。1744年,他们在基多北郊建起一座高达10米、用红棕色花岗岩砌成的塔形赤道纪念碑。碑身四周刻有代表东南西北的四个字母——e 、s 、m 、n ,碑顶安置着一个石刻地球仪,地球仪的南极朝南,北极朝北,由一道象征着赤道的白线将其分为两半。这道白线在碑座上又重新出现,将地球上的土地分成南北相等的两部分。如果将这条白线延长,越过碑东的东岭,将一直可到巴西、刚果、扎伊尔、肯尼亚,越过碑西的西岭,可到达印度尼西亚。在纪念碑碑身上大写着“这里是地球中心”的字样。
凡来这里旅游和参观的人们,都要在此脚跨白线两侧,背碑而立,摄影留念,以表示他一个脚踏在北半球,一个脚跨着南半球,甚是壮观。每年春分和秋分,正当太阳直射点经过赤道线之日,当地印第安人和其他居民都纷纷涌集到碑前空地尽情歌舞,感谢太阳给大地和千家万户带来光明和幸福。
1892年10月26日西班牙著名画家拉斐尔慕名来到这旅游胜地,并当场挥笔画了两幅赤道风景画,其中一幅画的是火山喷发后的壮丽景观,炽热的白色熔岩凝结、硬化成岩石,岩石恰如一只浇铸而成的巨足,不偏不倚恰好踩在地球的平分线上。这幅画在马德里公开展出后,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和震动。人们对该画所表现的意境显示出浓厚的兴趣,都想知道这是出于画家的丰富想象力呢,还是大自然的真实写照。拉斐尔向公众明确阐述,这是一幅完全忠实于客观自然界的作品,他还当即把画的创作过程如实他讲给大家听。他说,不久前他和朋友去厄瓜多尔旅行,当他们乘坐的飞机飞到厄瓜多尔最大的城市和港口瓜亚基尔时,突然眼前出现了一幅令人惊奇和赞叹下已的奇观,一只人类巨足和一头巨型兽类就在赤道线上,顿时把他看得目瞪口呆,他的朋友连忙从他手中夺过照相机,对准地面,“咔嚓,咔嚓”连续拍了好几张照片。边说边拿出根据朋友当时拍摄的照片制成的幻灯片,放映给大家看。银幕上清晰地显示出一只人类巨足和一头巨兽,在场的人对此无不感到惊讶和不可思议。此后,据说还真有不少人怀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来到这个曾是印加古国的所在地,他们沿着赤道纪念碑试图亲眼目睹神秘的巨足和巨兽的踪迹。但走遍了附近的峡谷、平地和古代遗址,怎么也没有看到拉斐尔所见到的东西。事后听当地人讲,这种奇特景象只有在高空中才能俯视到,人在地面上由于地球呈球形,地形呈倾斜状态,从而就无法看到。
那么上述奇观怎么会出现的呢?这在科学界、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那里地处赤道,地壳活动频繁,完全有可能是在哪一次火山爆发后喷出的岩浆在硬化过程中凑巧形成了这一奇异形状,也就是说这是大自然的杰作;一种看法是花岗岩石经过长年累月风化、侵蚀,从而造成了现在这一奇特的地貌;还有一部分持以下见解,认为是古代印第安人在已有的自然形状上再创造,加工、雕刻成目前的模样,目的是为了作出标记,让人们知道这里是地球的平分线。他们的理由是,早在好多世纪以前,基多就已成为古代印加帝国的政治、宗教中心,印加人自古就崇拜太阳神,自诩是太阳的子孙,到处建起了金碧辉煌的太阳神庙,庙内供奉着太阳神,终年圣火兴旺,并把每年6 月最后一星期定为庆祝太阳节的日子,将6 月24日冬至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这一天人们穿着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手捧美酒佳肴,排着长长的望不到尽头的队伍,沿着山坡向高筑在太阳神庙里的圣坛走去,举行隆重的太阳祭典礼。居住在基多附近的土著居民即印加人的一支鲁伦班巴人在当时就已掌握较高的天文、数学、建筑艺术知识与技术,几乎准确无误地把太阳神庙建造在地球平分线上,因此,认为巨足、巨兽是古代印第安人在大自然恩赐的石块上艺术再创造的结果,这是完全可信的。
这几种观点到底哪一种正确呢?你的看法呢?